马克思银像在旌德
马克思银像在旌德
喻忠国
旌德县档案馆珍藏着一尊马克思银质半身塑像。这尊塑像高15.5厘米,重250克,为纯银空心浇铸而成。它的底座正面铸有俄文“卡尔·马克思”,底座下方有两行俄文“第六号·莫斯科铸造”。1987年全国10多家报纸对它曾作过报导,莫斯科电台也广播过,多次引起人们的热情关注。
这尊马克思银质胸像,其来历和意义非同寻常:这尊银像,于19世纪由苏俄莫斯科流传到中国,它同中国共产党的兴衰起伏相依相存,风雨同舟。茫茫黑夜,它送给神州中国一缕光明;迷漫征途,它给予中国共产党人以真理、信念和前进的力量。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是苦难深重、分崩离析的中国。
1917年10月,俄国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在十月革命的推动下,1919年3月,全世界共产党的共产主义组织,在苏俄莫斯科召开代表大会,宣布成立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大会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和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经验,确定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为推翻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剥削制度而斗争”的任务。
为帮助东方民族培养革命骨干,共产国际于1921年4月,在莫斯科创办一所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方大学)。同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为培养革命人才,党先后派出任弼时、彭述云、肖劲光、王若飞、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刘伯坚、萧三等同志赴莫斯科入东方大学学习。
当时中国班的学员,都是一群朝气蓬勃的热血青年,一心追求革命真理,通过系统学习马克思的学说,对马克思主义信念更坚定,因此也更加崇敬马克思。那时,马克思逝世已有30多年,学员们在学习马克思学说时,总是千方百计打听马克思的形象,马克思的生平,马克思的遭遇,以及马克思坚韧不拔的学习和钻研精神,很想找到马克思的遗像,带回国内永作纪念。
中国班学员有这个愿望,东方大学其他国家各班的学员同样有这个愿望。意见很快传给了校领导,校领导将这些意见反映给共产国际。共产国际经过研究,接受了各国学员的意见,挑选了美工人员进行设计,又挑选了银匠师精心铸造,共铸造出10尊马克思银质半身塑像,赠送给各国共产党组织。
中国班的中共党支部,接受共产国际赠送给中国共产党的一尊马克思银像为第六号。
莫斯科东方大学旧址
1924年1月21日,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在莫斯科逝世。在东方大学学习的中国班学员陆续回国。
肖劲光是第一批被派到东方大学学习的学员,他的俄文名字叫“查戈洛斯基”,共产国际赠送给中国共产党的一尊银像,当时是由肖劲光暂为保存的。肖劲光回国后,中国班党支部也把马克思银像带回国内的任务交给了他。
回国后,肖劲光调至江西萍乡安源路矿工作。他在向工人俱乐部主任刘少奇汇报学习情况后,将共产国际赠送的马克思银像郑重地交给了刘少奇。1923年春,旌德县梅大栋经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教师恽代英介绍,前往江西安源路矿职工子弟学校任教,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在安源工会俱乐部任秘书,俱乐部主任刘少奇同志将这尊珍贵的塑像交给他保存。这尊克思银质塑像在安源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点燃了革命之火。
可是就在枫林红染的深秋时节,安源党组织遭到了军阀的破坏。当时安源成了敌人严密的封锁区,到处搜捕共产党人,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安源党组织将革命人士及时疏散到全国各地,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一天深夜,俱乐部主任刘少奇同志谨慎地将这一尊马克思银像交给了梅大栋,并郑重地嘱咐道:“希望你把它保管好,带回皖南开展革命活动。”梅大栋紧紧握住刘少奇的手,坚定地表示,一定不辜负组织上的重托和厚望。它深深感到这尊塑像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决心要安然无恙地把它带出安源。他整理行装时,用一件破衣把它包好,放在背包下面,上面放着未洗的袜子和装着烂腌菜的碗,打扮成工人模样,离开了安源。当行走不远,忽然发现前面有敌人的盘查岗哨,他心里不禁一颤,转而又镇定下来。此时他已被敌人发现,又不好改道,只好迅即赶上前面过路的几个人,想趁机一道过关。
岂料敌人搜查十分严密,见包裹行李都要翻看。挨到检查梅大栋了,敌人抢过他的包裹,打开一看,见上面两双脏袜和一只装着烂腌菜的碗,散发出臭气,哨兵捂着鼻子将包裹扔向梅大栋,要他快滚。这样,他才摆脱了危险。他遇惊之后,更加提高了警惕,日夜兼程,终于安然回到了家乡旌德县三都梅村(现在的版书乡龙川村)。在梅村,他便效法安源的经验,开办了农民补习夜校,以教农民读书识字为名,宣传革命思想。
一天深夜,梅大栋与夜校几个青年相聚一起,他打开一个包裹,大家面前呈现出一尊闪亮的塑像,那几个青年不知是什么人的像,面面相觑。梅大栋郑重地告诉大家:“这是马克思的半身塑像。马克思是德国人,是革命先导,他提出了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为人类翻身解放指明了方向。”大家听后肃然起敬。
1925年11月的一天深夜,夜校墙上挂着一面绣有镰刀斧头图案的红旗,桌上摆着一尊马克思半身银质塑像,经梅大栋、曹宣天介绍,梅大梁、王士桢、朱观发、朱明林、朱甲、程朝干、张照谟等7名在校学员站在这尊塑像前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在全县各地传播,使长期处于苦难深重的贫苦百姓有了觉醒,纷纷投入革命,全县掀起了轰轰烈烈地农民运动。并于1927年5月16日黎明举行了以仕川农民为主力军的旌德农民武装攻城暴动。这次农民暴动,比“八一”南昌起义还早两个半月。虽因组织不严密而遭失败,但在旌德革命斗争史上却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1927年11月,旌德重新恢复建立党组织。1928年10月,梅大栋与胞弟梅大梁不幸被捕,梅大栋越狱逃离,梅大梁遭杀害。县当局查封了梅大栋房屋。当时,留在家中的梅大栋生母宋坤荣、胞妹梅竹娥、外甥女汪兰英在封门的情况下,被迫搬到柴棚里去住。搬家的那天晚上,宋坤荣小心翼翼地将马克思银像用纸包好,趁机放进被褥里,悄悄搬出来放在瓦堆底下,然后,又在瓦堆上铺上木板和稻草,当作床铺使用。宋坤荣还谨慎地对梅竹娥和汪兰英说:“这个像一定要藏好,查出来是要杀头的。”两人听后深深感到了这尊塑像的份量。
1959年,为了进行革命历史传统教育,旌德县人民政府从梅大栋儿子梅本华处征集到这尊珍贵的马克思银质胸像后,存放于旌德县档案馆展出。1986年下半年,省举办“安徽革命斗争史展览”,徽州地委党史研究室将这尊马克思胸像照片提供“史览”小组。此后,省博物馆按马克思塑像原样复制了一尊作为展览使用,并对原件进行了技术鉴定,认定该像系纯银铸造。原先因为塑像外层镀有紫铜而一直被误认为是铜像,后通过文物部门专家的鉴定,还其原来的真实面貌。这尊马克思塑像是我县来之不易的珍贵文物,它在我县的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同时,它对我们开展爱国教育和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历史价值。
2010年7月6日,省文物局组织文物鉴定专家组专程赴旌德县鉴定文物。旌德县档案局馆藏文物马克思银像,经李广宁研究馆员,周京京、傅慧娟、王刚副研究馆员共同鉴定,马克思银质半身胸像为国家一级文物,并于7月7日出具了《安徽省馆藏文物鉴定意见书》。其藏品编号为78-4,这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一尊马克思银质胸像,其历史价值弥足珍贵。
(作者系安徽省党史学会理事、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
制作:童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