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为什么要成立不结盟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万隆会议以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掀起了新的高潮,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土崩瓦解。新独立的国家面临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大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强权政治依然是国际关系的现实。

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民族经济,新独立的决心摆脱大国的控制,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政策,不结盟运动自此形成。1956 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林鲁举行会谈,发表联合声明,主张各国之间和平共处,坚持民族独立,反对加入东西方军事集团。

众所周知,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也威胁着二战后新独立国家的安全.这些新兴国家为维护独立和发展经济,既需要国际合作与团结,又不愿介入美苏的争霸斗争,在这种情形下,它们采取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外交政策,希望在两极格局中保持和平的中立地位,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万隆会议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奉行独立自主、和平中立和不结盟政策的新兴国家日益增多,因此一些有声望的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萌发了建立不结盟国家组织的想法.1956年7月18日至19日,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在布里俄尼岛的一幢别墅里举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谈,就发起不结盟运动进行了磋商,迈出了不结盟国家开展国际合作的第一步.

会谈结束后,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发表了联合声明,表示拥护万隆会议提出的和平共处原则,坚持民族独立,反对加入军事集团,主张各国之间应该进行经济、文化合作.经过几年的酝酿,铁托、纳赛尔、尼赫鲁又与加纳总统恩克鲁玛、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在纽约举行了会晤,倡议召开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在这些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1961年6月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了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的筹备会议,有二十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会议规定了参加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的五项标准:

(1)它的政策应当是在和平共处和不结盟基础上的独立政策,至少应当采取符合这种政策的态度;

(2)它应当支持民族解放运动;

(3)它不应当是任何会使卷入大国冲突的集体军事联盟的成员国;

(4)它不应当是同某个大国缔结的双边联盟的参加国;

(5)它的国家领土不应当有在它的同意下建立的外国军事基地.1961年9月1日,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隆重开幕.出席会议的有二十五个国家,其中十五个国家出席过万隆会议.

这次会议的召开,宣告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铁托声称:“不结盟运动的目的,是要使大国认识到,世界命运不能掌握在它们的手里.”

会议结束时,与会各国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宣言表示全力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指出只有根除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才能实现永久和平,呼吁各大国签订全面彻底的裁军条约,以缓和国际紧张形势.宣言反对把世界分裂成集团,主张用和平共处来代替冷战的政策,认为“不结盟国家应该参与有关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问题的解决.

宣言还强调要消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不断扩大的鸿沟,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不结盟运动的组织形式与北约、华约不同,没有总部,也没有成文的章程.除每三年一次的首脑会议、外长会议以外,还设有不结盟部长级委员会、不结盟国家协调局、不结盟国家通讯社联盟等机构.

不结盟运动得到了亚非拉国家的积极响应,规模不断扩大.到1997年,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已发展到一百一十三个,包括了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国家和五分之二的人口.中国于1992年正式成为不结盟运动观察员国.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的崛起,改变了以超级大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提高了发展国家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不设总部,无常设机构,也无成文的章程。它定期召开各种会议,首脑会议为最重要的会议。从1961 年到2003年,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先后举行了 13 次首脑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涉及国际政治、经济等重大问题的宣言或行动纲领。

为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不结盟运动各种会议均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如有分歧,各成员国可采取书面形式向主席国正式提出保留意见,以示不受有关决议或文件的约束。

不结盟运动是当代国际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兴新的力量,它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它坚持独立自主、非集团的原则;坚持和平、中立、不结盟的宗旨;坚持反帝、反殖的方向,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国际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二战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这些新兴国家大都选择了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发展道路。

截止到2003 年2月,不结盟运动共有 116 个成员国,都为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由大国左右世界局势的状况。

尽管不结盟运动建立伊始只是一个拥有25个成员国的松散国际组织,没有常设机构,但60年来,这一组织不断壮大,已发展为120多个成员国、17个观察员国和10个观察员组织。其成员国绝大多数来自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占联合国2/3的比例,因而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代表性。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不结盟运动不仅经受住了历史考验,其主张和理念也历久弥新。特别是在今天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双重叠加的复杂国际环境下,其精神更显珍贵。

不结盟运动走过了不平凡的60年。面对二战后的冷战格局,不结盟运动向世界表明自己不愿卷入美苏争霸,而将反殖反帝、国际关系民主化、争取民族独立自主以及联合自强、消除贫困和发展民族经济作为奋斗目标。这一时期恰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争取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因而这一组织在联合亚非拉国家、维护和巩固成员国民族独立和自主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际社会重要力量。

但从20世纪70年代爆发两次石油危机后到苏东剧变,不结盟运动内部出现分裂,该组织也逐渐处于国际社会边缘地位。甚至,一些成员国出于现实主义外交考量,放弃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原则抑或退出,致使这一国际组织遭受进一步被边缘化的危机。

进入21世纪,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不结盟运动的理念不断丰富。在坚持反殖、反帝和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自强的基础上,因应后冷战时期国际形势变化,尤其是一些也有发展中国家参与的国际组织在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权益方面发挥了更大作用,不结盟运动改变了以往刻板理念,以开放心态提出世界团结、和平与发展、世界多极化和去帝国主义、联合全球治理、推动多边主义等新主张。这一战略思想转变使不结盟运动重现生机,一方面为不结盟运动自身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重要作用,体现了强大生命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