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那座老屋
随着时光的流逝,老屋已渐行渐远,但留给我的是那一抹温馨的记忆。
我家的那座老屋是祖辈修建的,听家人说那时侯条件非常艰苦,常常是吃不饱穿不暖,但是为了一家老小能够有个住所,更是省吃俭用、东拼西凑,最后总算落成。
这座老屋它结构独特,木顶柱、木橼沿,在四角上有用青砖砌成的四个支柱,这是为了防洪水而设计的,那时黄河经常决堤,每逢决堤,墙倒屋塌、人无避所,这种结构,若遇洪水,可以推倒四面的墙,木顶柱与四角的青砖柱子撑着屋顶,减小了水的阻力,房屋就不至于被冲倒,人还可以在上面避难,那时也许只有用这种方式来躲避天灾。
老屋的檁条上铺着厚厚的芦苇,芦苇上面有约一米厚的土层,屋顶四周是用麦秸一层层地包围着,是为了阻止屋顶的土层不至于流失。
屋里有两架榆木梁,直径约八十公分左右,整栋房屋无一铁钉,全部是用木楔咬合。 屋内还有一盘土炕,极具特色,炕里面的烟道是‘’二龙戏珠、鳞片喷火‘’的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使炕面受热均匀,无处不热。待到晚上睡觉时我们都会在炉火旁焙上红薯和窝头,到了明天早晨便会成了一道诱人的美味,所以都抢着快起床,因为起晚了就没有了。
老屋的正中挂着一副字画,上面写着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先生年轻时弃医从文,可以说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民族大义、思想开放、进步,同时,也是时代造就的伟大文学家。
紧挨着下面是一张方桌,左右各有一把太师椅,大人经常教导我们不能随便坐在上面,因为在农村是有讲究、说法的,所以调皮的我们只能偷着去坐。闲暇时,经常缠着爷爷教我读鲁迅先生的这段名言,但是过不多时候又忘了,现在想想这些都变成了美好的回忆。
每逢清明时,我们便会在老屋门框的两端系上绳子,做一个简易的秋千。然后约上几个伙伴轮流推着秋千尽情的玩耍。当我坐在上面越荡越高时,就感觉腿也软了,心也慌了,两只手抓紧绳子再也不敢放松,害怕绳子突然断掉便大声喊:“不玩了,不玩了!……”,伙伴们见我害怕就不再推了,于是秋千就慢了下来,我紧张的心也随着放了下来,我赶快用脚拖着地停下来,接着就是伙伴们的阵阵嘲笑,害得我的脸通红通红的。
老屋的门前铺有几块大青石,作为来回行走时的台阶,由于时间久远青石的棱角已变得圆滑,展示着它独特的美感。屋檐下那几块青石上面显示着一排排的小坑,这是从屋檐上流下的水滴日日年年的冲击烙在青石上的印迹。
小的时候我们经常在青石上玩泥巴,把它捏成圆或方的碗的形状,然后把做好的泥巴高高举过头顶再使出全身力气把泥巴猛摔在地上,随着一声‘’砰‘’的闷响,泥巴破口处溅出的泥四处乱飞,有时溅在我们的脸上,但是我们一点也不在意,因为在意的是破了多大口,根据洞的大小让对方用泥巴补上,赢光对方手上的泥巴就算是赢家,有时因无法界定摔泥巴时声音的大小而争的面红耳赤。
在老屋的窗户旁边,还有一棵枣树。初春,春风吹绿了大地,也唤醒了沉睡的枣树,不知不觉中枣花开了,满枝淡黄色的小花,引来了成千上万的蜜蜂。夏来枝繁叶茂,因此这一方天地便成了浓荫的世界,这时就会约上三五知己,在枣树下打扑克、下石子棋,有时他们都会忘记回家吃饭,于是引来的是大人的一顿训斥。到了秋天枣树的叶子由绿变黄,渐渐脱落,那些绿色的枣子也慢慢变红,一串串像无数个小灯笼,火红火红的让人垂涎欲滴,所以趁大人不在时就偷偷爬到树上摘枣吃,就如唐朝诗人杜甫写诗下“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能上树千回”一样。冬天一到,枣树上的树叶和果实全没了,但是它们的枝干依然挺拔,依旧守护着那座充满温馨的老屋。
我家的这座老屋,历经岁月的沧桑,虽残垣断壁,但在我心中仍是最美的一幕;我家的这座老屋承载着我儿时的童年,钩起了我的回忆,唤起了我尘封的思绪,我家的这座老屋犹如一本厚厚的相册,记录着我的点点滴滴,使我永远怀念,使我永远铭刻在心灵的深处。
作者:刘苗甫,就职于魏桥创业集团,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