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的日照城什么样?今天,沿着海曲路继续逛......
曾经的日照城
应该是什么样子?
前期
东港发布推送了
沿着海曲路,
咱们逛逛八九十年代的日照城......
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回忆
今天
让我们继续跟随范仲文
了解这座老城的过往
原文中,作者基本围绕海曲路展开描述,为了方便阅读理解,编辑中按照道路进行了分块。
海曲路(正阳路-华阳路路段周边)
现在的百货大楼,当时大概叫做第一门市部,平房,黑瓦顶,也是根据十字路口的地形特点盖成曲尺形。虽然是平房,但比普通平房宽敞。现在极少有买布自己做衣服的,那时却是极少有买成品衣服的,能够穿件上海、青岛产的成品衣服是很洋气的事。第一门市部里成品衣服不多,各色布料不少。
百货大楼
进了日照城,门市部里割块布,手巧的自己剪裁,手拙的左邻右舍中求巧人帮着裁。“三转一响”中的缝纫机在家中利用率还是很高的。割布的售货员手中尺子是特制的,一头有铁片儿,量好了,尺子头儿上那铁片对准位置在布上切一下,攥紧了,双手用力,嘶啦,一块布就扯下来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撕布之前应该先交钱吧,怎么交?布料柜台对面,店堂中间,有个高高的水泥收款台,水泥台上刷着油漆。收款台上方,辐射出许多根铁丝,连到各个营业员的位置,铁丝上有铁夹子,顾客说要多少布,交上钱,打张“扉子”,钱应该是和扉子一起夹在那个铁夹子上,放铁丝上猛一打,带着响声,沿铁丝轨道飞向收款台。那边收好款,盖上章,再夹上,带着响,又打回来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卖点心的地方,卤酥、蛋糕、糨巴梗、糖角子,还有“门挂鼻”,多是散装的,现买现称。称好后,倒黄麻纸里,很巧妙利索地包装好,讲究点的再附上一块红纸商标,扯根纸线或者是棉线扎一下。
那时的售货员可不是现在商店里的服务员,物资紧缺,售货员们牛得很,脾气也大,是“八大员”之一。(售票员、驾驶员、邮递员、保育员、理发员、服务员、售货员、炊事员,统称为“八大员”。)
第一门市部的对面是邮电局,营业厅大门坐东南望西北正对着十字路口。邮电局向东是皮鞋厂。皮鞋厂对面是五交化商店。
邮电大楼
再往东一走就到了日照县革命委员会,简称县革委。路北是北院,县革委办公场所。据说,三四十年前县革委即现在东港区委区政府位置,是日照县的老衙门。
县革委大门两边墙上,也是有老式宣传橱窗。路南是南院,家属院,现在已经成了东港区政府广场。路南家属院,沿街一排二层筒子楼,筒子楼中间有个门洞,就是家属院大门,进去全是平房。
海曲路(华阳路以东路段周边)
县革委往东,以前国美电器那地方是城关供销社,路南是城关招待所,招待所东边就是东饭店,二层楼,规模不如西饭店大。
招待所
从饭店向北看,就是东关大集所在地。现在太阳城市场东边是当时日照市场的大棚,再向南是个卖土产的东关市场大棚。
过了海曲路是条斜向的东关南路,其实从这两个大棚一直到东关南路底下是条河。想当年,这条河没有盖上,两岸是石头砌的河堤,河水向北通营子河,营子河的堤上有个闸门,水可以顺着营子河通到这条东关河里,城里的几条水沟也能够把水排到这河里,向东南流去。不知道这河是不是当年的护城河。记忆中的东关大集,逢五排十,就在这河两岸一个摊挨一个摊,热闹。
华阳路县政府东墙外
“卖菜不施水,买主赚了便宜还撅着嘴。”有那买菜的,就到河底下打上水来,洒到菜上;或者是到东关的河底择菜。小孩比较赶兴趣的摊子,是卖“咯螺”和“蛎磋”(日照方言,“小海螺”和“牡蛎”两种海产品的名称)的,“咯螺”用茶碗量,二分钱还是五分钱一碗记不清了。有一种尖尖的“吸咯螺”,尤其受小孩子欢迎,拿当时五分或者是七分钱一把的老式铅笔刀,把“吸咯螺”那个小头向着铅笔刀那个小圆眼里一别,就断了,嘴先朝小头一吮,再掉过大头一吸,“滋儿”一声,真是津津有味。
过去海曲路和东关南路交界处那座桥是在大路上的,尘土飞扬。后来在望海路走到东关市场那地方,也有一座过河的桥,虽不宽,也不长,但大名鼎鼎,被称作“恋爱桥”。
为什么叫“恋爱桥”呢?过去搞对象,没有电话,没有网络,更没有供人约会幽会的咖啡厅,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怎么办呢?那就得亲戚帮亲戚、熟人帮熟人互相介绍,写信或者是递口信儿,信儿捎到了得相亲,相亲地点费思量。
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各自领着人逢五排十到东关大集赶大集,正好捎带着也相亲。东关大集那么大,人又多,怎么碰头呢?得选个有特点的地方。河上两座桥,南面那桥尘土飞扬的不合适,就北面这个桥吧,好找也好记。
这样一来二去,“恋爱桥”的名字就得到日照人民的广泛认同,至于它原来是不是有名字,名字是望月还是观海,都无所谓,还是“恋爱桥”的名头儿响。
恋爱桥上碰碰头,两个人如果有意思,要继续接触接触,那就看场电影吧,站在桥上向南一看就是东关剧院。三十年来,记忆中日照城里建过三个影剧院,信合广场西面那个日照剧院建得最晚,反而拆得最早。东关剧院应该是最早的,再就是日照电影院。
当年搞对象,嫁到城里这几个村好像也不是上选。这几个村地少,当然口粮就少,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这几个村里人常常被称作“城猴子”。日照东靠海,西接山,海沿上的人常常被叫作“海猫子”,西边山里人被称为“山里杠子”。
望海路两侧
现在望海路和东关市场交界处,就是当年“恋爱桥”的西南角,记得好像是水产门市部。
“恋爱桥”的西北角,应该是老被服厂,还有个照相馆和一个荷花汪。照相馆向北走,现在太阳城市场东门那个位置,还有一个饭店。这个饭店门前稍稍宽阔些,有两三个“野锅子”,即支好的灶台,还有个小烟囱。这种灶台平时只有台子没有锅,逢大集了,把锅支上,生火炒菜,热气腾腾地,和在屋里相比,更多了人间烟火味。
“恋爱桥”的东北角,稍往北走,是当时的城关医院。城关医院南边是县供销社,现在市联社好像还在这里办公,当时县供销社可是一个比较牛的单位。
供销社
“恋爱桥”向西走,路南,水产门市部西面应该是第二门市部,后来拆了建太阳城商厦,空着的另一半让百货大楼置换去作了个小绿地,建好的一半是曾经的顺风肥牛火锅店(现为东港区多元化解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区域)。
顺风肥牛 2014年6月 摄
东港区政府墙西那条路(现为丽阳路)向北能够通到太阳城市场,当时还短,只通到望海路,迎面就是中国人民银行,二三层的楼吧。这个丁字路口的西南角,和门市部相对的,是文化馆,也是黑瓦的平房,窗子上面是半圆型的,苏式风格。
文化馆的西面,就是现在百货大楼喷泉广场(停车场)的位置,是日照礼堂,大概相当于现在市政府人民广场西面的会展中心。礼堂周围有空地,还种着菜。
“宇宙响春雷”了,就要万人开大会。万人大会日照礼堂当然呆不开,得到日照礼堂北面的广场,就是现在工人文化宫的位置,一直到后面太阳城市场那一大片地方。这个广场的功能很多,平时县业余体校就在这里训练,相当于运动场。广场靠西墙还有水泥篮球场,这在当时算比较高档的了。
工人文化宫
广场北正中间有个主席台,主席台开万人大会时用,开公判大会时也用。那时这种大规模的会开完后常常要游行或者是游街。会议结束时,台上主持人会带领大家呼口号,台上台下振臂高呼几遍后,就开始游行了。游行队伍会围着城转一圈再散去,好在城小,一圈不过瘾可以再转一圈儿。
游行之外,还有游街,小偷游街是私刑,后来的严打,公捕公判,多是在这广场上,公判完了上刑场时也游街,警报呜呜叫,犯人多理光头,当时刑场好像在山字河,有好事者会骑自行车跑去看。
新华书店三十年前也在这里,当时也是楼,不过没现在高,也没有现在大。现在的华盛服装城,基本就是原来书店的格局,至于现在的新华书店原来是没有楼的,是平房,住着几家新华书店的家属。
新华书店对面现在口腔医院的地方,过去是座老宅子。向西不远,现在中医院病房楼的前面,靠近马路的地方是老县医院,红瓦的房顶,也是平房。走到望海路和日照路交界处的十字路口,西南角是澡堂子,西北角上去坡是个幼儿园。
顺日照路向北不远,左面是老防疫站,右边顺坡下去可以看到一个二层的筒子楼,是城关三小。三小的前面是个干休所,也是平房。防疫站向北,一直到现在永和大厦附近,路两边主要是十村的民居。
沿现在正阳路这个方向,过了山东路,还有一条向北的街道通到日照路,在店子村的地方交汇。上到日照路也就是204国道上,是个斜交叉的路口,村子前面是个三角汪,过了营子河大桥,就是日照一中了。日照一中当时离城已经很远了。
原日照一中西大门
其 他
70-90年代初的日照城也主要是东西数长一点,顺着日照路向南到现在长途汽车站附近就没什么大型建筑或者单位了。
日照路与海曲西路交汇处周边
再转悠回来,还是顺着海曲路,向东,过了东关路,路北是城关公社的院子,再往东是炭场,洋气一点的说法儿叫燃料公司。那时没有暖气,平房里生炉子,冬天得拉烤火煤。不是冬天,得去买煤球,借个地排车往家拉。后来炭场里专门有送煤球的,也用的毛驴车。
驴车子过了营子河的这座桥,爬上大坡,就是城东岭了。
营子河桥
站在岭上向东看海,海边那是石臼所,听说石臼所要建大码头,日照要建大钢厂,孩子们当然不要再赶驴车子,要去大钢厂当工人,拿工资,吃白面大饽饽。
完。
因原文过长,本文有所删减,为方便读者获取历史地理信息,编辑中将重要建筑、单位进行了标注,并保留了原文中讲述的生活习惯和时俗风情。
所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约数,如有补充或校正,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