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①:拉李嫲虔诚请财神
一到大年三十,鞭炮响起,准备吃过年饺子的时候,我总忘不了小时候奶奶带领我们拉李嫲的场景。这是当地过年,老人们祈祷平安、幸福、发财的活动之一。每年在这个活动中,邻居家的春哥最活跃、最逗。
记得小时候除夕这一天,大人们忙完了年货。上午煮肉、炸鱼、盘鸡,准备供品。然后贴春联,请家堂。外面飘着雪花,远处开始有稀疏的鞭炮声,空气中弥漫着焚香的烟味儿,那真是浓浓的年味儿。
傍晚时分,母亲在大锅灶台上煮饺子,热气从门口涌出来,一股饺子的香味让人垂涎欲滴。这时,奶奶揣上一管香,招呼三叔、五叔,让他们带上鞭炮和草把,又约了左邻右舍的几家,在街正中十字路口,用草把点起篝火。各家老人焚香下拜,念念有词,可能是邀请李嫲到自家过年的意思。然后,年轻人燃放鞭炮,各自拖着燃烧的火把往自己家里拉,边拉边喊:“李嫲,李嫲,到俺家过年!”春哥更是虔诚的信徒,有一年,他放鞭炮,正巧一个炸开的鞭屑蹦到他的耳朵眼儿里,他撒开脚丫子就往家蹿,说是李嫲赏给他的金条。
那时我小,听不清喊得什么词,也在跟着高喊“二嫲,二嫲,来俺家过年!”二奶奶跟在后面答应:“哎,哎,我就是到你家过年!”我们老家俗称奶奶叫“嫲嫲”,那排行老二的奶奶当然称“二嫲”,惹得大家一通大笑。
这时,春哥跳得最高,喊得最响,一不小心“扑棱棱”来了个大马趴,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雪,哭笑道:“这李嫲还真沉,把我给压趴了……”大家又是一阵笑。“笑啥?我们请到的,是真的!”
大伙儿在哄笑,奶奶可是郑重其事。她在前面拱手举香念念有词,叔叔在后拖着火把,进得大门,奶奶将门口两边各插一炷香,放一根拦门棍。意思是,好不容易请到的财神千万别跑了,进得屋里也是这样。奶奶把李嫲请到了她住的正房,将她供在热炕头上。把盛出的第一碗饺子给李嫲放在供桌上,再烧上一沓纸钱。然后,一家人才开始欢欢乐乐吃饺子过大年。除夕夜,奶奶将热炕头腾出来让给李嫲住,她要忙一整宿。先是到院子里供天地三界的神仙,又要到家堂前给先祖们敬香。午夜时分,迎接新上任的灶王老爷,然后“发旨马”、放鞭炮打发送灶王的天马回府。初一清早,便小心翼翼地扫地,看神仙们是否留下什么金银财宝。
据说这拉李嫲的年俗,相传于一个神话故事。从前,有一个名叫存良的孩子,娘俩过日子,家境贫寒,但他们诚实善良、为人厚道。存良在外打工,除夕傍晚才赶回家陪老娘过年。走到村头,见到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老太婆,坐在雪地上瑟瑟发抖。存良看到她,就想起了一年未见的老娘,一股怜悯之情油然而生。上前一问,果然是一位孤苦伶仃、无家可归的老人。存良就把她背到家中,扶躺到炕头上,把孝敬老娘的年货都拿出来让她俩分享。这老太婆毫不客气,不但吃得多,还很脏。边吃边咳嗽吐痰,痰就吐在炕上,半夜还拉了一抔屎。但是,娘俩毫不嫌弃,像对待自己老人一样伺候她。第二天一大早,老太婆不见了,只见她吐在炕上的痰全是翡翠玛瑙,拉的那抔屎竟然是一块狗头金。出门一看雪地上留下一串小脚印,扫去雪就是一块块银锭。原来,这是神仙铁拐李的娘,受上天派遣,到人间考察民情、民意、民心的。后来,就演化成了往家拉李嫲的年俗。春哥他娘经常给我们讲这个故事。春哥家就娘俩过日子,也很贫寒,就和故事里存良家的光景差不多。她讲故事的时候不时地看看春哥,看那表情人们大概也能猜出她的心思和用意。
后来,我上了学,老师号召移风易俗过春节。那年奶奶还是那老一套,我便阻止她说:“这是牛鬼蛇神,要破除封建迷信!”奶奶把脸一沉,愤怒地呵斥我说:“行善积德也是迷信?你们咋学雷锋呢?”春哥把我拉到一旁郑重其事地说:“这不算迷信,李嫲真的会给咱们带来金银财宝的。”
其实,这李嫲年年拉,财神年年请,也真的没听说哪一家靠这发了财的。倒是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好政策,使人们富裕起来。这些迷信的习俗也慢慢被人们淡漠了。后来,春哥娶妻生子,盖起了新房,老屋还在原处,已经破破烂烂不成样子。老娘还住在里边,她说:“人老了,新屋住不惯。”
又一年的除夕,过年的鞭炮响起的时候,我们正在家包饺子,儿子跑进来说:“春伯和豆豆,在放鞭炮,说是拉李嫲呢!”妻子在一旁说:“还拉李嫲呢,自己的亲娘在破屋里快冻死了!”初一早晨,我去拜年,老远看到春哥家那颓屋残垣覆盖了一层白雪,那扇破风门照常掩着,外面还是那根拐杖和那个尿盆。我一阵心酸,不敢往前走,生怕看到那悲惨的一幕。不久,听说老太太在老屋里去世了。
古人说得好,“百德孝为先,行善先尽孝。”行善积德应先从对待自己的老人和家人做起。如果善事善举都是为了做给财神看的话,那财神定然不会光顾的。
作者:肖永明,山东省博兴县人,退休中学语文教师,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有多篇散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在省市县级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