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印度的工业化,为什么永远都搞不好?

 坏土豆联盟 作品 

撰稿:野魔芋

心游于艺、道不远人

首发 坏土豆不哭 ( iamhtdou )

第一部分:比中国早两年独立的印度,工业化远超中国?

第二部分:非暴力不合作是虚假的独立统一

第三部分:计划市场都想要,却连土地都解决不了

第四部分:同时拿着东西方的援助,也只有印度了

第五部分:8亿人都是垃圾人口,印度工业化无人可用

第六部分:想第三产业弯道超车?


大家好,我是野魔芋。

一说起印度,你会首先想到什么?是开了外挂的神奇印度人?亦或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泰姬陵?

还是开挂的爬火车技能?以及各种牛粪遍地,脏乱差?还是受到万千男人追捧的神油...(尴尬脸)

但无论你脑洞多大,都不会将印度与工业强国联系起来。印度一直有工业强国的迷之自信,奈何现实确实稀烂。

印度的工业化并不是一开始就烂,起点还是很高的。

毕竟英国爸爸两百年的殖民统治,肉吃不到,喝汤都喝的差不多了。

英国要对印度进行殖民掠夺,但如果印度全是荒村野店,这个抢劫都没得抢啊。

所以印度被殖民200年,一点都不恨英国,反而感恩戴德。

关键是它没经历过一战二战的破坏,仅有的战争冲突都是发生在边境的小规模局部械斗,独立也是轻轻松松就完成了。

所以英国人不仅仅是创造了印度这个国家,还留下了殷实的家底。

1911年,印度的塔塔钢铁厂建成,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

1914年,印度已经有271家棉纺织厂、60家黄麻厂、3.5万公里的铁路。

1947年8月,印度独立,比中国还早两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完全是一个一穷二白、满目疮痍的落后农业国,基本没什么像样的工业。

而印度就不一样了,对比一下1949年,中印在工业上的差距。

粗钢产量:中国15万吨,印度137万吨

焦炭产量:中国54万吨,印度191万吨

原油产量:中国12万吨,印度25万吨

发电量:中国43亿度,印度49亿度

载重汽车产量:中国0辆,印度9000辆

铁路总里程:中国2万公里,印度6万公里

印度的铁路里程不仅吊打中国,连日本韩国,甚至英国本土部分产业都顺便吊打了。

当时印度的工业体系,就是第三世界的扛把子,亚洲妥妥排名第一,全球前十。

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尼赫鲁左手拉中国,右边拉马来西亚,一副第三世界老大的气质。

这样的情况确实让印度人有点膨胀:

按照这样的节奏下去,继续拉开与中日韩的差距,稳定在亚洲之巅,和英法平起平坐指日可待,甚至追上美苏,都只是时间问题。

但实际上印度一样也没做到,短短30年,日本、韩国就骑到了印度头上。

到现在,曾经落后的中国突飞猛进,把印度摁在地上摩擦。

1980年,中国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30.1%、48.5%、21.4%,工业产值占比接近一半,已经是一个入门的工业国家。

而印度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38.7%、24.2%、37.1%。

到2003年,中国工业占比增加到52.3%,印度还在26.6%晃荡,最奇怪的印度的第三产业占比却高达51.2%。

印度是怎么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

原因就是印度根本不具备搞工业化的基础

一个国家想要推进工业化进程,一定离不开土地、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

而这五点的最基本的条件是国家完整统一。

印度实际上并不具备这个条件。

因为印度的独立很莫名其妙,用一个公式描述就是:

印度=妥协的独立+虚假的统一

印度遵循的是甘地的口号:非暴力、不合作。

非暴力说的是印度的独立是和平方式独立;不合作指的是不妥协不讲究。

首先第一句就有问题。

你想想看,靠游行、绝食、罢工换来的独立,跟用拳头换来的独立是一样的吗?

完全不一样,这种非暴力说的难听点就是祈求英国看他们可怜,让他们独立。

不流血不牺牲的还叫革命吗?

第二句不合作就更有问题了,印度的独立恰恰就是妥协出来的。

这两条实际上害了印度这么多年。

印度历史上就是一个地理区域概念,南亚大陆上有很多部落邦国,仅仅是在文化比较相似而已。

在历史上没有经历过大一统时代,雅利安人、大月氏人、希腊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英国人你来我往……

根本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或民族。

历史上的几个王国,都是几个土邦向实力最大的土邦臣服,土邦领主都是世袭,跟中央政府没有必然联系。

现代意义上的印度,是英国人给的。

东印度公司来了之后,就跟莫卧儿王室合作,一来二去成了英国人的傀儡,名正言顺的殖民了印度。

很多人觉得印度也算是在英国的统治下统一了,其实并不是这样。

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是一分为二的,并不是全部变成自己的。

第一部分是自己直接统治的,也就是英属印度的13个省,这13个省占印度三分之二以上,人口众多,经济繁荣。

第二部分是自己不直接统治的土邦,这种一般都扶持傀儡统治,土邦国王叫英国一声大哥,再缴些税,剩下的就可以自己说了算。

这样的土邦有700个,占整个印度面积的40%(有些省里也有土邦)。

不但行政松散,连语言、文字还不一样,整个印度在合理化整合后还有1369种语言,英国又给印度加了一个英语。

更别说货币、税收体系、外交、政策、法律,这些都是英国人给统一实现的。

这也是英国人给印度埋的雷。

印度独立之前,有两大派,一个是国大党,像甘地、尼赫鲁都是国大这一派的。这一派都是小资、官僚、地主阶级。

另一是木司令联盟,听名字就知道了。

双方说不到一起去,在统一之前,今天你搞我,明天我搞你,一直在争论是全部统一,还是分开统一。

这两派看对方都觉得是不共戴天,要把对方往死里搞,但看英国就和亲爹一样,因为他们发生所有纠纷,英国就是仲裁者。

英国派驻印度的总督蒙巴顿,在临走之前,埋下了最后一颗雷,搞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

两方都急着独立,加上互相看对方不顺眼,一看不用流血了,各回各家都答应了。

1947年8月,印巴分治,印度宣告独立。

这种妥协、文质彬彬的“绅士”革命,优点是流血牺牲少,大家皆大欢喜。

但是问题是中央政府没有消除印度社会的封建生产关系和落后阶层,还让他们进入了执政阶层。

几千种语言没统一,现在卢布上还密密麻麻的印着17种文字,还有几百个土邦势力没处理,种姓制度没处理,宗教问题一塌糊涂。

就这,竟然独立建国了.......

可以说印度完全继承了英国的殖民管理体系,只是换了个“总督”而已。

完全不像中国是全中国人团结起来自主推翻了所有敌人。

印度根本就不具备独立统一国家的要素,仅仅就是改了说法而已,背地里还是封建生产关系那一套。

这种情况下搞建设,科技树只能是越点越歪。

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意气风发的说:

“我们的社会主义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共产主义,既不是美国式,也不是苏联式”

其实就是国营+私营的混合模式,俗称计划、市场我都要。

结果是一个都没要来。

工业化肯定离不开最基本的五大要素:土地、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

尼赫鲁第一个开刀的土地。

印度之前实行的是柴明达尔土地制度,这也是英国人搞出来的土地制度。

柴明达尔是对土著部落酋长或印度教王公的称呼,理解起来相当于是包工头,印度政府向这些土地包工头收钱,这些包工头向农民收钱。

这些的土地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承包国家的,一部分是私有可以世袭的。

尼赫鲁的想法是,国家花钱从他们手中把本属于国家的地收回来。

这个印度版土改,进行的完全不彻底。

因为很多柴明达尔本身就是国大党的核心成员,都是高种姓的地主、官僚、资产阶级。

让他们卖地?那不是等于我自己搞自己?自己革自己的命?

这跟蒋介石政府在内陆搞不了了土改,跑台湾就搞成了一样,因为那群民国大师们,在内陆有土地,而在台湾没有土地。

这些柴明达尔不但不卖地,还要联合起来抵抗,还一边把把承包国家的土地,侵吞成自己的。

尼赫鲁搞了10年,只收回了13%的耕地,还有25%的农民没有耕地,25%的农民只有1%的土地。

而中国的土改只用了2年,却让每个农民都分到了土地。

这种半吊子的土地革命,让尼赫鲁的合作社也搞不下去,农村的设施推进不了,生产力根本提不上来。

搞经济建设,需要修桥、修路、开矿、建厂,没有土地权都是白费。

刚建国的时候,尼赫鲁选的是共和国体制,实际上是联邦制。

印度一开始有16个邦,到后来地方势力越来越大,大家都想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邦,结构越搞越多,变成了28个邦+7个中央直辖区。

标准散装印度。

这跟中国的省完全不一样,这些土邦都是看在面子上叫你一声中央政府,实际上都是各搞各的。

想科学、统一、有序的开展经济建设根本不可能。

印度大陆先天也不足,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把一年的雨的下的差不多了,水涝灾害多,土壤的有机物流失很快。

其他时间又滴雨难求,印度平原虽然面积比中国多,但产量只有中国的一半。

在这种情况下土地没分到农民手上,天天给地主打工,粮食产量上不去,饭都吃不饱,怎么参加工业建设?

生产力上不去,劳动力也没富余,哪来的脱产工人?

资源上印度也够呛,中国早期还能出口一点资源换设备资金,而印度一开始就要进口矿产。

中国是贫油国,但印度更惨,作为一个人口破10亿的国家,石油储量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

煤炭只有中国的二分之一

铁矿只有中国的二分之一

铜矿只有中国的七分之一

在水泥、化肥、造船、发电量等领域,中国基本是印度的5-7倍的水平。

搞工业化?怎么搞?

让印度土邦阶级砸锅卖铁炼钢?想都不要想,不可能。

这就是印度独立的问题,完全没办法集中力量办事。

但是尼赫鲁还是想试一把,他仿照苏联和中国把五年工业计划搞得热火朝天。

靠着不结盟政策,同时在东西阵营接受援助。

1956年,印度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苏联直接给了10.2亿美元的援助,这个数字和美国“马歇尔计划”对德国的援助差不多,比中国的“一五”计划高了1倍。

截止到苏联解体前,苏联援助了印度102项大型工业项目,比如著名的比莱钢铁厂,地位堪比中国的鞍钢。

德国援建了亚洲一流的百万吨级鲁尔克拉钢厂,英国援建了杜加普尔钢铁厂。

五年计划连搞了3次,这架势比中国丝毫不弱,但拿到成绩单一看工业产值连15%都没有。

再看看哪几百个散装土邦,你政府搞你的工业,我当地主继续收我的租,上下层完全脱离了。

尼赫鲁自以为优秀的计划市场并行,并没有发挥多大效果。

有钱的地主、私人资本、民营企业都喜欢回报快的消费轻工业,没人愿意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民间资本都浪费了。

用完了援助,政府也没钱,因为印度就没实行银行国有化,14家大银行全是私有,拿走了全国85%的存款,84%的贷款。

政府再雄心勃勃,奈何拿不出钱,没法让钱流入计划的产业里。

到1980年印度的工业产值还在25%,而中国已经48%了。

到2018年,又过去了近40年,印度工业产值取得了历史性的大进步,达到了26.13%。

40年进步了1.13%,这就是印度的工业化成绩。

印度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土地、没有农业支撑的情况下,硬着头皮搞工业化,就搞了个26%。

事实上,尼赫鲁作为20世纪的风云人物,他当然知道一个靠着妥协得来的国家,命运不在自己手里,而是在少部分既得利益者手里。

但是它没办法,拳头不够硬,也不敢挥拳。

于是想着靠战争拿回实力和威信,1962年开始,印度疯了。

空军由25个中队增加到46个

军队人数从51万增加到90万

国防开支从29亿增加到100多亿

印度其实是喜欢打仗的,因为政客、军队、家族、企业有机会表现。

武器是一块大蛋糕,不管是采购,还是买别人的。

对于尼赫鲁来说,如过军队打赢了,那说不定还有机会再办点事。

为了保证战争效果,印度开始吃快餐,急功近利,直接购买成品,大量军工技术都没有自己吸收。

印巴战争打了三次,中印打了一次,常年备战消耗大量的资金不说,还打输了。

结果是积攒了好几十年的全球政治影响力,在1962年被解放军的炮火轰没了。

70年代开始,就被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超越,更被完成工业化的中国甩出十条街。

印度的种姓制度简单的说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其实往下划分还有成千上百个亚种姓。

最高的婆罗门只有总人口的4%,却占有7成的司法职务和多一半的国会席位。

好多年前就有一种说法:十亿人,九亿声口,印度实际上只有一亿人,剩下的都不算人。

而种姓制度对工业化的拖累,并不简单是高种姓排斥体力劳动。

高种姓排斥,他可以不干啊,他找低种姓的工人干不就行了。

问题就出在低种姓的工人,无人可用。

什么?印度10亿低种姓,你还说无人可用?

就问问这10亿人有多少人完整的接受过九年教育?有多少人识字?有多少人能操作机器?

印度精英阶层是很厉害,但老百姓的素质文化水平低的可怕,比中国差远了。

印度是世界文盲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文盲人口过亿的国家。

成年人文盲人口约有三亿,占全球文盲人口近40%,半文盲率超过30%

但是,印度高种姓的5000万人,文盲率较低,基本人人都有良好教育,不少都是大学学历。

而印度对文盲的定义是只要认识钞票上任何一种文字的数字,或者会写自己的名字,就算有文化,脱盲了。

大概是中国幼儿园小班的水平。

中国之前的定义是认识500字以上才不算文盲,差不多小学三年级水平。

2021年的数据,中国的文盲率是2.67%,15岁以上平均受教育9.9年。

所以,咱们的工人、劳动力都是99.9%都上过小学,绝大多数都是上过初中的人群,部分还上过专科或者本科,基本的文化知识都具备。

而印度,基础教育基本聊胜于无,没上学的砍掉多一半,小学辍学的还有一半,初中辍学的还有一半。

这种国民教育下,去哪儿找支撑工业化的合格产业工人?

印度是不缺高层次的工程师,但是画出的图纸没人认识啊,有什么用?

在印度街头,普通人家打铁敲个菜刀、铁锅那都是十里八乡闻名的技术工种了。

为数不多进厂的工人技术还不过硬,生产的产品全是质量问题。

比如印度军工企业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在法国达索公司和俄罗斯苏霍伊,几乎手把手抱在怀里教的情况下,还把战机组装不好。

造出来的幻影、苏霍伊战斗机、美洲虎攻击机,不是在返厂就是在维修的路上。

最疯狂的2003年,印度平均一周坠毁一架飞机,三年内共坠毁29架飞机,其中26架都是HAL组装过的。

莫迪说印度有8亿青年人,印度必将超过中国崛起。

看来莫迪对人口红利的理解有点问题。

如果印度这8亿人,都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我还真信了这句话。

实际上这8亿人进富士康打螺丝都有问题,毕竟人家富士康招聘的时候也是要做测试题的。

这8亿人年轻人在经济学中叫做垃圾人口,不能转化为劳动力,还是累赘。

不仅带来不了人口红利,安顿不好的话,就是游走的炸弹。

最后一点,请问印度你从哪去提供8亿就业岗位?

你的制造业是什么情况自己没数?

很直观的一个表现就是印度航母“维克兰特”号,从1999年就开始设计,2013年下水,2021年8月开始海试。

据印度信心十足的报道:预计是2021年-2022年才可以开始服役。

搞快点吧,否则2025年甚至于2030年前,可能都很难形成实质作战能力,再拖下去钢板都生锈了。

回过头再看看印度,跟中国前后只差两年成立,基本上是一路过来的,对比一下才知道我们有多好,我们有多强。

尼赫鲁从1947年执政到1964年,没把农业问题解决,工业化也搞得不彻底。

尼赫鲁的女儿的英迪拉.甘地1966-1984执政,当了两届印度总理,普普通通,1984年遇刺身亡。

1984年,英迪拉·甘地的长子拉吉夫·甘地上台,他发出了:印度错过了工业时代的感叹。

这个家族统治了印度42年,都没把印度捞出来。

回到前面那个数据,印度第三产业远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

这都是拉吉夫·甘地的功劳,到他上台时中国已经改革开放好几年了,工业水平甩开印度一大截。

拉吉夫·甘地决定跳过第二产业,直接弯道超车第三产业。

当时全球技术革命风起云涌,拉吉夫高喊:用电子革命把印度带入21世纪。

成效嘛,还是有的,我们初中地理就知道印度硅谷”班加罗尔,印度成了中美欧日以外,第五大软件国。

但是,第二产业你就真不要了吗?

拉吉夫·甘地搞互联网的时候,印度还有73%的文盲,这种经济提升贡献不具有普惠性,反倒是加重了印度的不平衡。

因为互联网本来就是信息效率革命,只会增加知识鸿沟,加大贫富差距。

少数IT精英享有香车豪宅,大多数农民还是一贫如洗。

印度的特产倒是CEO,世界500强企业中,30%的掌舵人都是来自于印度。

但是本土连洗衣机都搞不出来。

孟买最多的就是百年洗衣厂,有800多个洗衣池,每天都有一千多名工人同时在纯手工搓衣服,每天洗十几个小时……

在全中国家庭都有洗衣机的时代,完全不敢想象。

因为在印度工业化不行,老百姓的家电都搞不定,人工的成本要比用洗衣机低。

这就说明一个10多亿人口的国家,搞服务业为主导型的经济,完全违背发展规律。

服务业的产业链太短了,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

放眼全球,只有人口在5000万以下的国家才敢梭哈服务业这种产业链比较短的产业摆脱贫困。

比如中国澳门博彩业,新加坡国际贸易,马尔代夫旅游业。

但印度你有13亿人,搞互联网只需要多少个程序员工程师?

但做一台洗衣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制造,销售运输,以及售后,可以带动2000个人就业。

但凡拥有5000万以上人口的国家,想要带领整个国家脱贫必须走产业链更长的工业化道路。

像人口量级达到13亿级别的中国,甚至必须将整个工业门类全部吃到,普惠亿万人民,才能带领整个国家脱贫奔小康。

才能把13亿人利用起来,这才叫人口红利。

2004年,印度经济改革的总设计师曼莫汉·辛格当选印度总理,一上台就喊:要made in india,要让世界记住孟买,忘掉上海!

2014年,莫迪当选印度总理,也说要重振制造业。

结果呢,2019年制造业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到20年来的最低点。

反向升级.......

根本原因就是印度,生产—消费—制造这个链条转不起来。

因为贫富差距太大了,印度是1亿城市精英和12亿城市及农村赤贫的结构。

最富有的1%的人口拥有全国总财富的78%,50%的底层穷人只消费了21%。

一心想发展经济的印度错过了第二次工业化,错过了70-80年代欧美的产业转移,错过了21世初的全球化,也错过了移动互联网革命。

第四次科技革命已经在进行中了,比如5G、物联网、人工智能、自动驾驶、VR……

很明显印度已经不赶趟了,但印度却迷之自信。

2020年,印度外长说:中国和印度是唯二能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国家。

先不说印度看不起英美法日韩的问题,还没学会走路,就想飞了?这么自信的吗?

印度总结起来就是“割裂”、“散装”, 政治不统一,文化不统一,意识形态不统一,语言不统一,宗教不统一.

这样一个“南亚地区”竟然还独立成国家了,能有好吗?

宗教问题更是无解,一向智慧的百度百科都说不清楚,只给出了八个字:多种信仰,非常复杂

印度要想实现工业化,单纯靠经济学的规律走不通,必须依靠强大的政府来铲除障碍。

比如像中国一样,来一场深刻彻底的社会革命。

但你我都知道,印度不具备“强大政府”这个核心要素。

所以,不管是莫迪废钞,举债搞1.4万亿美元基建计划、开放市场和外资准入、大力招商引资。

还是中印边境冲突,禁止中国118款app……

还是用政治军事上的冒险来转移国内矛盾,都毫无作用。

印度,注定了是一坨烂泥。

有话想说,点击留言板-留言板

有话想说,点击留言板-留言板

一个坏土豆

陪我的国一起逆袭
30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坏土豆不哭

陪我的国一起逆袭
12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