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冰教授谈谈【159】医者作临床研究的窘境

“研究”被看做是一个很高级的词,一般情况都不敢轻易使用,通常人们多用“我想一想,或我琢磨琢磨”代替,其实都是开展研究的意思。

目前在医学界形成了一种趋势,但凡解决未来的问题似乎就显得高端,而解决当下临床的具体的问题就不被重视。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来说,越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研究,越容易自诩为国际领先水平,也就越容易被认可。现实的临床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不可能天马行空地设想,自然就不可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当然也不被看好,立项也变得艰难。既然缺乏被资助的“先天条件”,一代就会告诫下一代写标书的热门课题和技巧,并会逐渐建立和延续下去。

我喜爱研究,非常希望通过研究解决临床问题,但是这样的研究既很难申请到基金资助,也很难被同行看好。越现实、越接地气的研究,越是低水平的代名词。环顾左右,凡是有点名气的,均以研究未来医学的问题为主,这些未来的问题看似与当今的现实问题有着某种联系,实际这种联系都是非常宏观和模糊的,是人为立意的,中间还有无数个亚问题需要解决,这也演变成一种写标书的需要和技巧。

在这样研究背景下,人人都可以搞研究了,因为申请者之间比的是谁的设想新颖超前,无需证明,也无法证明。写标书,实际上绞尽脑汁地去想新奇的点子,然后辅以现代的研究流程与技术,形成研究过程与内容。一个优秀的标书大体制作过程如此。如有谁感兴趣,其实可以将上述流程设计成公式,或变成标准化程序,想必是会受到不少人的欢迎的。

我常接到我的学生或年轻医者的求助信息,他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但他们无力,也无条件去完成标书的内容,希望我们实验室或团队能承接下来,合作研究,各取所需。

既然如此,那么大家又为什么拼着命也要去申请呢,其实申请者需要的是获得项目资助后的随之而来的荣耀,包括成为名医和专家等都具备了条件,相比在临床一线,坚持看病接诊与手术,容易而且快速的多。久而久之,这又变成了一条行业内的宝贵经验。不仅国内如此,国外也有如此趋势,只不过没有我们这么明显罢了。

我从年轻时痴迷于对当下唇腭裂临床问题的研究,所以,每次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后,都节省一部分经费用于临床研究,这样坚持了二十余年,临床研究助我快速成才。而且更有讽刺意义的是,虽然我申请获得了不少基础科研资助项目,但我主要是依靠临床研究的成果,展现我的医者价值,也同时体验一种人生价值的获得感与充实感,甚至死而无憾的感觉。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但确确实实如此,因为,用我的临床创新成果去治疗病人,去培训学生和影响同行,看到他们康复和成长,我更有成就感,我觉得我活得像个真医者,活出了医者应有的样子。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