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 做老实人更难

朴槿惠在传记里写道:“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的生命灯塔的,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史》。”说该书蕴含了“让人变得正直和战胜这个混乱世界的智慧和教诲”。让韩国总统如此夸赞,无疑是件很有光彩的事情。实际上,这是中国人写的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史,在20世纪30年代就被译成了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各国大学的通用教材。

冯友兰,字芝生,1895年12月4日出生于河南唐河县祁仪镇。父亲冯台异同进士出身,在张之洞幕下帮办洋务,后任崇阳县知县。冯家有子女五人,除了早嫁的和早逝的,冯友兰与弟弟(地质学家冯景兰)、妹妹(作家冯沅君)号称“唐河三冯”。冯母对子女要求甚严,在地上划线,按日影移动来计算时间,一丝不苟。父亲逝在任所后,一家人回了唐河。

冯友兰先后考进县立高小和开封五中,然后在上海就读于中国公学。1915年9月,冯友兰考进北大,遇到了一大批良师益友。比如,胡适传授杜威实用主义哲学,还有梁漱溟讲东方哲学。一次马叙伦离职,请了一位新老师来讲《宋学》。听了几次,班长冯友兰与傅斯年、罗家伦几个感觉不对,当堂质问,学问不足的那人吓得不敢再来。

冯友兰书法

1919年,几位好友都考上了官派留学生。冯友兰谢绝了傅斯年赴欧洲的邀请,追随弟弟景兰进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导师杜威在他的奖学金推荐信上写道:“这是一个真正学者的材料。”冯友兰觉得,中国是“官国”,美利坚则是“商国”,赚钱的方法无孔不入,比如海军的动员口号写着:“加入海军,周游世界。”没什么大道理,如同一个商业广告。1923年,冯友兰完成《天人损益论》论文,顺利拿到了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几经选择,冯友兰还是听了时任校长罗家伦的话,来到了清华,一待就是二十多年。他有些口吃,说话缓而慢,不讲笑话,也不说闲话,一字一句地,思想非常连贯,慢慢讲下来,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魅力。当时清华园里,不拿讲稿的教授只有他和经济系的陈岱孙。有回大批军警包围了清华,要按名单抓人。有两位学生躲进了冯友兰家,躺在沙发上鼾声大作。后来夫人任载坤说,其中一个叫姚依林。

访苏归来,冯友兰对苏联大加赞赏,多次发表文章和演讲阐述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及其在中国哲学中的应用,以至于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以共产党嫌疑人为由将其逮捕。当时,冯友兰是清华文学院院长,与梅贻琦共治清华。各路人脉纷纷出面营救,他第二天就被释放了。事后,鲁迅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安分守己如冯友兰,且要被捕,可以推知其他了。”

与另一位哲学大师金岳霖相比,冯友兰善于把复杂的事说得简单,而金岳霖恰恰相反,他说:“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与科学的区别在于:哲学求好、科学求真。”由于经常陷入思考之中,有次冯友兰的左胳膊被撞骨折。金岳霖跟宗璞开玩笑说:“司机告诉要过城门了,我们全都照办,就你爸爸还在想放与不放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是什么呢,还没想完,已经骨折了。”

冯友兰骨折发生在1938年长沙到昆明的迁徙途中,由于住院,胡子没剃,胡子就这么一直留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南渡后,北平许多狗被遗弃,蹲在主人家门口不肯离去,冯友兰叹道:“正所谓丧家之犬,我们现在就是啊!”西南联大期间,冯友兰经常站在弹坑里讲课,给学生传递毋忘国耻的精神。1946年,三家在原址建碑留念,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刻、罗庸书丹,其文公认可媲美陈寅恪纪念王国维那篇。

1949年,冯友兰选择了留下来。在他看来,无论是哪朝哪代,只要老实行事,“知识分子还是有用的”。

前妻亡故后,冯友兰与北京女子师范的任载坤结为秦晋之好,风雨同舟了一生。像他这样的学问家,没有一个“内掌柜的”是很难生活的。1977年,冯友兰为妻子写道:“黄泉碧落君先去,海阔天空我自飞。”晚年,冯友兰赞美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位女性:“早年读书赖慈母,中年事业有贤妻。晚来又得女儿孝,扶我云天万里飞。”

八十五岁那年,冯友兰不顾体弱多病,用了十年时间完成封山大作《中国哲学史新编》。正当北大哲学系全力为他张罗九十五周岁庆寿时,1990年11月26日晚八点,冯友兰离开了这个“做人难、做老实人更难”的娑婆世界。在墓碑背面,用甲骨文刻下了他的自撰联,算是对冯氏哲学体系的盖棺论定:二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

【公众号介绍】了解民国人物,感受民国风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