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代 十 國 佛 造 像 之 特 點
五代十国的地图
五代十国在907 年—979 年之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的时期。在907 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960 年,后周赵匡胤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同时在唐末、五代及宋初这个阶段,中原之外存在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被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鎏金铜龙柱佛像,五代吴越国,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不安,但少数民族与汉族进一步融合,为促进佛教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南方的吴越或大理国政权相对稳定,为这一地区的佛教发展奠定了基础。有“东南佛国”美称的吴越之地,杭州雷锋塔、金华万佛塔、湖州飞英塔、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等佛寺林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描绘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盛况。
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下这一时期的典型佛造像吧。
五代- 宋铜观音造像
高约15cm ,宽约8cm
五代铜观音造像
整体(含底座)高约14.3cm ,佛像高约11.7cm ,宽约3.7cm
五代铜普贤菩萨造像
高约13cm ,宽约4cm
唐五代铜释迦牟尼坐像
整体(含底座)高约12.5cm ,佛像高约8.8cm ,宽约5.2cm
五代铜普贤菩萨造像
高约17cm ,宽约8.5cm
南唐铜释迦牟尼造像
整体(含底座)高约19cm ,佛像高约15cm ,宽约7.8cm
五代密宗一佛八弟子四大金刚法器配件
高约7.1cm ,直径约4.5cm
这一时期佛造像开脸沿袭唐代风格,面相丰腴,但不同的是,额头都有白毫或簪以珠髻。
特点二,这一时期观音或菩萨的造型出现了水月观音的游戏坐姿,如下图。
五代- 宋铜观音造像
高约15cm ,宽约8cm
水月观音最初出现于中晚唐时期周昉的画作之中,据唐人张彦远于《历代名画记》中记载:“胜光寺有周昉、刘整画水月观自在菩萨掩障,菩萨圆光及竹,并是刘整成色。”这是中国文献中最早出现的水月观音。同书又说:“周昉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
周昉簪花侍女图
佛教艺术史学者李玉珉分析周昉所创的“水月观音”时说,其身后有一个大圆光,并有竹林为背景。但是,周昉所画水月观音图,并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能从文献记载的想象水月观音的造型,亦有可能类似于绮罗仕女的风格,与敦煌藏经洞的帛画或榆林窟中的水月观音当属同一体系。
榆林窟水月观音
特点三:五代十国的面相多为悲悯相:
悲悯相
悲悯像意为:人世最苦,活着不易,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谁人不是在其中挣扎呢?可是这种挣扎却偏很有意义,每一世都只为体会人世之苦,以求得人生的真谛,或许生命才能得以永生。那么美好的愿景,不付出痛苦的代价,谈何容易实现?慈悲而不悲伤,忧郁而不忧伤。
鉴真和尚
仿佛能从造像的悲悯的神情中,既看到人生在世许多的不易,又从他表现出的坚毅与宁静,会让人再见生命的澄净,看到生命的方向。让人感到造像是如此的真实,这种写实的手法,亦能在日本唐招提寺的鉴真和尚的造像中体会到。
特点四:特别是南唐造像的特点:整尊佛像座下方有U 形钮,后背及头后有双背光插钮。
南唐铜释迦牟尼造像
整体(含底座)高约19cm ,佛像高约15cm ,宽约7.8cm
后背及头后有双背光插钮
座下方的U形钮
2、1-2篇原创文稿(艺术家自己或评论人针对作品的评论或赏析解读);
4、在其他平台原创刊发的,请加“游观”为白名单后,再进行投稿。
主 编:朵庆彦(汲云轩)
/
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协调
本号所登载之文章,除部分原创外,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图片除平台拍摄及相关作者提供外,其它图片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不对其来源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