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李四光逝世,周总理前往葬礼,在得知没有悼词后罕见发飙

上世纪,我国各个领域中出现了许多的佼佼者,为祖国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先生因动脉瘤破裂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他的葬礼上,周总理亲自前往葬礼,却在现场勃然大怒,并严厉斥责了在场的部分工作人员。

而温文尔雅的周总理,为什么会在李四光先生的葬礼上罕见发飙?原因还是要从葬礼当天讲起。

部分人员拒办葬礼 无追悼词总理发怒

1971年5月3日,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的葬礼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小礼堂中举行。

因为被提前通知中央领导要来参加告别会,李四光先生的妻子、女婿、女儿、孙女和他的秘书早早就来到了八宝山家属休息室等待。

不多时,刘西侥同志匆匆赶来,告知周总理准备前往悼念。

李四光先生的女儿李林听后心中激动,连忙将其在李四光先生逝世后给周总理写的信交给刘西侥托他代为转交。

刘西侥接过信后匆忙离开,过一会总理便到了。

然而到达小礼堂的周总理,却在看了葬礼细节后勃然大怒,严厉斥责了当时科学院派去的联络员,质问他为什么没有将葬礼上发生的事及时汇报。

那么,李四光先生的葬礼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令周总理如此愤怒?

原来,周总理到场时,发现葬礼并没有按照常规流程及规格正常举办,而是在一间只能容纳10来个人的小礼堂中草草举办,来悼念的人只能站在礼堂外边,全都淋着雨。

负责举办葬礼的相关负责人似乎也默认了那些人的行为,并没有为李四光先生准备追悼词。

在得知没有悼词后,悲痛的周总理愤怒到了极点,他声音颤抖地质问:“怎么能这么做?怎么能这样开追悼会?”

周总理的愤怒不是没有来由的。

李四光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地质学者,生前为国家鞠躬尽瘁,在工作岗位上耗尽了最后一丝生命力。

他不但为国家创立了地质力学,还为国家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此一心为国为民付出的地质学家,去世后却得不到一场像样的葬礼,怎能不令寒心难过?

周总理不顾反对的声音,直接走到扩音机前,代表国务院向李四光先生的家属表示了深深的歉意。

致歉过后,他从衣袋中拿出了李四光女儿李林写给他的信,在征得其余党内领导的同意后,将信作为追悼词念了出来

总理念得很缓慢,过程中几度哽咽,信中,李林详细描述了李四光先生在病逝前一天与她的对话,那是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与牵挂。

李四光先生说:地质工作他已经放心了,因为已经被国家重视起来了,但是地震预报却令他担忧。

他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时间和同志们一起去征服地震预报,他多希望自己能再多活半年,跟着同志们一起为祖国解决这个难题……

结束后,总理将信折好放回口袋,同中央领导同志们一起慰问了李四光先生的家属,并与李四光先生的遗体做了最后的道别。

一心为国立志报效 结识总理心向中央

20世纪初,我国许多有志者为了开拓眼界、学习新的文化知识都会选择出国留学,李四光也不例外。

1904年清朝光绪三十年,李四光公费前往日本留学。留学期间,他接触到了与我国“封建思想文化”完全不同的“民主革命思想”,并认识了许多革命志士。

在他们的熏陶影响下,李四光的思想认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明白了我国封建社会思想及制度的危害与弊端。

他剪掉辫子加入到了革命队伍中去,立志要改变祖国现状。

随后,他又加入孙中山先生创办的中国同盟会,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宗旨视为己任。

然而袁世凯的北洋军阀政府成立后,其宗旨与孙中山先生的思想背道而驰,这令李四光忍无可忍。

在形势的逼迫下,他毅然决定选择用科技救国。

1913年,李四光前往英国留学。多方探索尝试后,李四光认为自己的祖国虽然领土辽阔,但在地质方面却始终是空白。

他决定学习地质学,希望能弥补祖国在地质领域方面的空白,6年后,他终于学有所成,拿到了硕士学位。

完成学业的李四光并没有像其他学子一样留在英国,而是在接到北大校长蔡元培的邀请后欣然回国任教。

在李四光的影响下,国民政府开始重视地质学,于1928年8月决定组建国立武汉大学。自此,中国的地质学领域不再是一片空白。

然而好景不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四光被迫终止学术研究。

也就是在那时,他遇见了在国统区做统一战线工作的周总理,促膝长谈后,二人顿觉相见恨晚,成了莫逆之交。

随后随着毛主席带领中国共产党顽强抗日,胜利的天平逐渐向国内倾斜,李四光前往重庆大学任教,并在重庆大学开设了第一个油田专业。

也就是此时,周总理秘密会见了李四光。

周总理对科学技术是十分重视的,对科学人才也是相当惜才。

为了避免李四光被蒋介石迫害,周总理便让他暂时出国躲避,这让李四光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

在李林的记忆中,只要李四光谈起周总理,就一定会感慨:“在周恩来先生的身上,我感受到无比强大的力量,也因此深深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国家的希望。”

而这,也成为了李四光无论经历多少艰难险阻,都坚定地想回国的主要根源。

百遇阻挠途中失联 总理信任终得报国

1948年2月,李四光先生应邀前往伦敦参加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他觉得这正是出国躲避的好机会,便欣然应允带着妻子一同前往。

到达英国后,李四光先生一边参会一边写科学论文并等待回国。

其间,他无时无刻不关注着国内的消息,每天都要翻阅大量的英国报纸,了解国内解放战争的进展状况,并遥控指挥破坏了国民政府想将地质研究所从南京南迁的阴谋。

1948年9月,李四光得知国内的解放战争已经取得了巨大胜利,与此同时,他接到了周总理委托郭若沫先生带给他的信件。

信中总理请他早日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得到指示的李四光难掩欣喜,连忙预定船票、申请签证,准备于1949年9月启程回国。

然而,他的回国之路却充满了阻挠坎坷。

首先,因为二战的影响,回国的客轮船票需要提前一年预定。其次蒋介石虽然战败,却仍然不希望他回国。

就在他焦急地等待着启程时,接到了好友陈源从伦敦打来的电话。

电话中,陈源告知李四光:国民党驻英大使郑天锡接到外交部的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协委员一职,不然郑天锡就要通过英国当局将他扣留并押送台湾。

陈源在电话中还表示,希望李四光现在想方设法离开英国。因为郑天锡很有可能已经带人在前往押捕他的路上,要求公开发表声明可能只是拖住其脚步的障眼法,到时候再跑就来不及了。

挂掉电话的李四光不敢耽误,立刻将他的重要手稿及文件收拾整齐。

嘱咐妻子先与女儿暂住后,为了不引人注意,他辗转到达了普利茅斯海港,准备搭乘货船渡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并在离开之前给郑天锡写了一封信,怒斥他不要再跟着国民党做坏事,自己绝不拒绝担任新政协委员。

陈源预料的不错,李四光偷渡走的第二天,大使馆果真上门找他,并且软硬兼施,直到终于确信他本人真的已经不在英国,才停止了对其妻女的骚扰。

然而从普利茅斯海港乘坐货船的李四光,却在离开博恩默思起便与所有人失联了,没有人知道他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他正在经历着什么。

国内便有人猜测李四光是不是已经偷偷前往台湾,并劝周总理不要再盼望李四光回国了。

周总理没有理会周围人的劝说,他坚信李四光一定会回国,并坚持等李四光回国后再开第一次地质会议。

除此之外,周总理还动用了自己的各种关系,想方设法保护李四光在其他国家入境时的人身安全。

坚持与等待终于有了结果。五个月后,李四光顺利回国,并于1950年5月6日回到北京与夫人团聚。

到达北京后,周总理第一时间去慰问李四光。

李四光十分激动,两人长谈了整整3个小时,总理关心着李四光的身体状况,李四光则迫切希望能尽快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征得总理同意后,李四光便一心投入到了地质工作中去,并且在之后的二十年里,创立了地质力学。

也因为受他的支持与影响,祖国各地多所地质学校拔地而起,地大物博的中国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地质学体系及人才培养院校。

不仅如此,他还在周总理的支持下成立了地质力学研究所,这为他成功在东北找到石油打下了坚实基础。

努力勘探开发油田 摘掉帽子心系祖国

一直以来,国际社会都认为中国是“贫油国”,不仅如此,就连国人自己也认可了这顶帽子。

但是李四光不信邪,他的专业知识告诉他,如此地大物博的中国,怎么可能会没有油田?

因此为了解决国内的石油问题,为了脱掉“贫油国”的帽子,为了摆脱我国在石油原料方面对其他国家的依赖。李四光力排众议,大胆打破国人一直以来的只在西北地区找油的常规思维,在全国范围内找起了石油。

不时有人讥讽他:日本人在东北找了三年都没找到,你能找到?

他不反驳,也不在意,只是专心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

1954年初,在党中央的支持下,李四光踏上了为祖国寻找石油的征程。

工作中,他经常连续几昼夜不眠不休翻阅着各种地质资料,就这样资料、勘测数据,勘测数据、资料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高强度的工作累垮了他的身体,他的肾脏的情况越来越差,但是为了抓紧时间,他却不愿意就医治疗。

就这样,在争分夺秒的研究中,他将目标锁定在了东三省。

1957年,李四光带领国家地质石油勘探队前往东三省,白天冒着风沙测量土地,晚上忍着寒冷整理数据。

皇天不负有心人,1959年,李四光的勘探队终于在东北的土地上勘测出了显示着储油层的油砂。

那一刻,所有人都沸腾了,努力没有白费,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的油田。

后来,更多的油田被发现,中国终于成功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而这一切的成就,都离不开李四光的带领与坚持。

不仅如此,他还十分关注地震预测工作,由于地震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党中央希望我国的科技人才能找到准确预测的方法。

李四光对此也极为重视,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日以继夜地钻研预测地震的方法。

但是常年的高强度工作让他的健康亮了红灯,他再也支撑不住,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即便如此,他仍旧心系工作心系祖国,在生命垂危之时,他从未谈过儿女家事,在李林的信中他只讲国家,只担忧尚未完成的地震预测工作。

这便是李四光先生,如此一心向党一心为国的功臣,死后却连追悼词都没有,难怪周总理会在葬礼上勃然大怒了。

而我们唯有铭记李四光先生的光荣事迹,将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才能对得起与李四光先生和与其一样的先辈们的付出与托付。

少年中国,中国少年,吾辈当自强,祖国才会越来越繁荣富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