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长荣丨你还记得这些民间手艺吗

古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是说吃饭的行当特别多,只要上心甭管哪个行当都能干出名堂。究竟有多少行当谁也没有统计过,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行当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就是再传统、再保守的手艺也会成为过客,淘汰只是时间问题。岁月无情,这就是历史,但其作用和贡献人们轻易不会忘记,今天就来回忆几件与生活息息相关,几乎消失的行当。

记忆尤深的便是修理钢笔,那晨光还属于困乏年代,一支钢笔要使用多少年,不像现在尽是土豪,所以这门技艺应运而生,几乎每个学校的门口都有个修理钢笔的摊子。一把黄油布制成的阳雨两用大伞是其显著特征,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修理师傅雷打不动都会在其伞下为学生修理钢笔。师傅还有个本事,就是在钢笔上刻字,用银粉一抹金光闪亮,差不多每个同学的钢笔上都有这种印记。那辰光钢笔都是吸水笔质量不是太好,不耐用挺容易坏的,一不小心就会把笔尖弄坏,待下课铃一响如飞一般奔向小摊,顷刻间小摊子就被包围的水泄不通,师傅忙的难以招架,待上课铃一响,大家慌的大呼小叫,修好的当是幸灾乐祸,没修好的便抢着在师傅处拿上备用的沾水笔就跑,待下课时再来换,那时候十分佩服修笔师傅,认为他们是极有本事之人。

缝纫店又叫裁缝店,专门做衣服的,那时候在乡镇根本没有服装店,不到县城是买不到现成的衣服,做衣服都是在供销社买好布料,送到缝纫店制作而成,裁缝师傅通常给人高大上的感觉,戴着眼镜,颈子上挂着皮尺,在你在身上量来量去极有风度。裁缝是个吃香且红火的行业,总是让人羡慕的要命,不过数年功夫就引来缝纫革命,风卷大地,疯狂之时皆家有之,缝纫机也成结婚标配之一,哪怕不会用就是摆设也不可缺少,追风运动令人叹服。缝纫机的泛滥并没影响裁缝的生意,因为都是无技可言,传统的裁缝手艺盛于巅峰止于发展,进入八十年代,形色各样的服装店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成品服装形成潮流所向披靡,原始的裁缝逐步走入历史。

钟表和收音机修理,统称修理匠,绝对是个赶时髦的行业,它还是活动板房的鼻祖,由于修理铺小又不讲究,一般都在马路边上搭个小披子,就开门迎客,因此街道的马路上有很多这样的小棚子,俗称“小披子”靓丽引人。随着发展“小披子”逐渐演变成时下流行的活动板房,也滋生了新的行当。那个年代手表不但是奢侈物,而且还是身份的象征,有表的总是衣袖挽得高,无表的那是挺痛苦的事。手表流行时已经是五花八门的牌子,参差不齐的质量,促使修表匠横空出世,很长时间内造就了此行当的兴旺和发达。卖表的和修表的流行度,不亚于现在遍地开花的手机店,风雨过后未见彩虹,历史的车轮还是毫不留情地将此抛弃。

补锅匠和磨刀匠,据说这门手艺传承已过千年,虽然是个冷门行当,却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也是一门不可缺少的传统手艺,特别是补锅匠没有两把刷子别想闯荡江湖,“生铁补锅本事拿钱”的千古名言不是没有来历。现在铁锅踪迹难寻,就是有今人也不当回事,锅破随手便丢弃,令这门手艺雪上加霜难以生存,再这么折腾都成故事,名言犹在却悲惨淘汰。“磨剪子来戗菜刀”的吆喝声谁都熟悉,曾经一条板凳行走江湖,迎来妇女粉丝无数,但怎么也扛不住时代的更替,现如今只能在影视剧上过把瘾,真实版早已无影无踪。

篾匠是最挺实用的一门手艺,所用材料门前门后唾手可得,不起眼的竹子在他们的巧手上,瞬间变成必需品,经济实用、美观朴实,无论是淘米用的淘米篮子,还是菜篮子、竹席子以及秧篮和筛子等等,品种繁多、形态各异、造型别致,非巧手不能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篾匠生存的最优本土条件,可谁也想不到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铺天盖地的塑料制品席卷大地,笑傲江湖多年的篾匠,刹那间毫无招架之力,只能灰溜溜消失音信全无。

木雕匠是门绝对的技术活,没有十年八年的练艺别想混社会,容不得半点假痴,精雕细凿、神韵功佳。雕刻的花草风吹似动,雕刻的动物遇人似跑,灵活显现。那时候的人都喜欢跟风,农村都盛行花板床、三门橱和五斗橱俗称“三大件”,都是看木匠的雕刻水平,摆谱的也是拿三大件说事,哪个结婚都不可缺少“三大件”。除此之外像“八仙桌”和“太师椅”也是功夫了得,最有趣的是打糕板,别看是个小玩意却讲究的很,分为:抓周板、生日板、寿诞板和喜庆板,各不相同、雕刻精美、花式底蕴深厚,如今这些雕刻物都已经成为“老古董”。民间早已难看到这门手艺了,如今的木雕活都被流水线而替代,传统的手工雕刻虽技艺高超、贵而不贱,但居家难进,唯有工艺品行列才能静观其艺,有此艺之人早已凤毛麟角。

石匠是个最普通的行业,看似粗糙无技可言,其实并不简单,从无形到有形都是一锤一钻,硬凭手工敲凿出来岂非易事。那晨光村村都有大小各异的石碾子,专门用来碾压晒谷场和压路之用,有光面和槽面之分,用处各异,别看现在的压路机耀武扬威,其实它就是根据石碾子的原理弄出来的。还有大小碾磨都是用来作食品加工的,这些东西一到过年那都是紧悄用品,都是排着队使用,那种热闹氛围现在是无缘相见了。还有种石臼,专门用来戳辣椒酱和年糕用的,上大下小立在地面上,甭管多大力气捣鼓,却坚而不倒可见非一般。农村里连喂猪的槽,喂狗的碗等等,都是用石头制成的,还有石雕应用也比较广泛,无奈机械的普及和更替品的换代,让石制品难逃劫难连同手艺消声灭迹。

还值得一提的就是修鞋匠,大家不会忘记在公共场所的饭店、供销社门口,还有车站、码头都能见到,一个铁制的简易小三角架,上面有个手摇缝纫机,那就是修鞋匠。他们凭着简易工具奔走在街头巷尾,为人们提供多少方便,特别是为残疾人的生计更是功不可没,现在要想“打个鞋掌”真是不容易,因为现在根本看不到了。

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传统的手艺固然有它的宿命,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会成为历史和时代的记忆,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也是现代文明进步的体现,不足为惜。发展就预示着淘汰,只有淘汰才能显示进步,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是发展的不变理念,展望明天一定有更多、更好的行当出现。

作 者 简 介

方长荣,江苏散文学会会员,新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

(0)

相关推荐

  • 【行走在乾县】消失的老行当——(一)修理钢笔

    (一)修理钢笔 祝忠建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真可谓"日新月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有许多流传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手艺失传了,有些行业消失了,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手 ...

  • 这些青岛街头消失的老行当,你还知道多少?

    如今的青岛, 热闹而繁华, 当一切色彩褪去, 时光倒回, 胡同里传来的那一声声吆喝, 你是否还记得? 那些老青岛的街头行当, 你还认识几个? 云南路上拉车夫 (盛显军提供) 大车,又叫地排车,车体用木 ...

  • 『我醉乡土』第101期:这师傅手艺真不赖,做好了拿根铁棍直接削上去

    前序: 大家好,我们是博野乡音团队老行当拍摄组.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行当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我们拍摄的目的,就是希望留下一些珍贵的影像资料.今天有幸见到了一位来自山东的打铁师傅,请大家跟随我们的 ...

  • 方长荣丨莫愁湖

    金陵是南京的别称,六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遍布,号称"江南第一名胜"的莫愁湖就位于古城之西.该湖历史悠久,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园区面积达59公顷,仅水面就达33公顷, ...

  • 方长荣丨桃花有冤找谁说

    桃花虽不是观赏之花,但百花始开,唯我独尊算是花中土豪,桃花出类拔萃,风情万种.骄艳欲滴,自古到今都是文人墨客作画赋诗而取之不尽的宝库,尤其在诗词方面更是诗情无穷,千转百回令人神怡.诗人崔护在<题 ...

  • 方长荣丨南方的故宫——周园

    在南京溧水白马中国农业科技园的旁边,有个规模宏大的古典建筑群,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周园号称南方故宫.周园并不是古代遗迹而是新建的仿古建筑,红墙琉璃瓦如同北京的故宫豪华气派.古朴庄严,此园是英籍华人周贺桐于 ...

  • 方长荣丨江南第一祠

    安徽的宣城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人文景观数不胜数,最让人称道的便是古村落和古民居,真的是随处可见,无论是规模还是徽派的特色,都是让人观之而惊叹.其中犹以祠堂为最盛,这些祠堂除了有深厚的民间文化 ...

  • 方长荣丨公主坟和双女坟

    安徽宣城敬亭山上名胜古迹众多,在半山腰的翠竹林里有座极不起眼的古墓,墓前有碑,却无碑文也无时间,只有"玉真公主墓"几个字,这便是当地人称之为"公主坟"的墓地.墓 ...

  • 方长荣丨野菜界的呐喊

    人是最可怕的,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改变,有句俗语叫"人定胜天",这话真的不假,很多的自然生物和植物被人祸害的一无是处,特别是蔬菜,已经分不清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吃,反正一年四季源源不断 ...

  • 方长荣丨家乡土菜公鸡蛋

    "公鸡蛋"是家乡一道相当出名的土菜,味道鲜美而独特,深得食客的赞誉,要说起它的味道,那是闻者口吞馋水,见者从容失态,绝对不是玩噱头.家乡虽然美味佳肴无数,但真能体现"色香 ...

  • 方长荣丨石佛山上奇石多

    安徽郎溪的老友马老师,每年的年关都会送我几坛当地名产"姚村闷酱",味道着实鲜美,因为口感独特深得全家喜爱,大概九八年的时候,因事路过郎溪便借道前去拜访.马老师十分高兴并热情款待,照 ...

  • 方长荣丨东华圣地悟人生

    安徽的宣城旅游景点特别多,有因李白诗而天下闻名的桃花潭,有号称江南第四大名楼的"谢朓楼",还有全国最大的古民居保护区查济,还有数不尽的古街和故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被誉为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