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骥寻涯(三) :如何训练思维?

以高考命题研究专家王涛老师提出的“三元方法论”为核心,针对本系列教程,现面向全国高中学校招募教学型教研实验班。以学科专家内部教学指导、内部资料共享、内部互动教研的形式,开展直接服务高中写作教学的大型公益活动。

导语

王涛老师的公益实验班活动已经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了,火爆程度着实出乎我们的意料。趁着跟进项目的间隙,利用职务之便,我也想偷学点“武功秘籍”。之前虽然跟随王老师多年,但跟他系统学习的机会却不多,尤其是像作文这种高深学问,我也只是偷瞄过“一鳞半爪”,这次有机会能一窥全豹,我十分兴奋,故打算逐讲记下听课笔记,已备下来细细钻研。我把这次的学习之旅称为“附骥寻涯”。附骥就是附着在一匹千里马身上,寻涯就是寻找学海的“涯涘”。得涯与否我不敢奢望,然而,附骥周游一遭,总不至于一无所获,这也就足够了。文中只记我之感想,未必完全符合王老师原意,也未必言言必记,条条必举,只记我心有感触的部分。

附骥寻涯(三

如何训练思维?

王涛讲 毕光荫记

今天看了“构成性因素分析”这期视频,我联想到如何训练思维的问题,这种联想与原讲座的内容联系不大,但其核心思想则相去不远,故简述于此。

于漪老师说过,“语文教育应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可思维视之无象,听之无声,闻之无味,如何入手去训练呢?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没有脱离语言的思维,也没有脱离思维的语言。思维是我们脑中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只能借助语言来显现;而语言活动又必须受思维活动的支配。也就是说,特定的思维,必须借助特定的语言结构去显现,特定的语言结构又一定反映了特定的思维路径。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很像蛋白质和DNA之间的关系。DNA携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着蛋白质合成,特定的蛋白质结构也一定包含着特定的遗传信息。总之,思维和语言是分不开的。而王涛老师的“三元思考方法”正是根据此原理设计而成的。

王老师在《高考满分作文通关教程》中曾说过,“三元思考方法”是“一套借语言文字之影,寻思维路径之踪”的方法。这样一来,我们只需找到语言和思维的对应关系,就可以达到“借影寻踪”的目的了。王涛老师在课件上列出一个表格,系统地展示二者的对应关系,据此表可知,语言中的词或词组对应着思维中的概念,句子对应着判断,句群对应着推理。比如,“中国人”是概念,“我是中国人”是判断,“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说中国话,吃中国饭,我就是一个中国人”,这便是推理了。假如在审题过程中,我们运用这种方式去还原命题者的思维路径,那我们的立意便精准得多了。

通过语言还原思维的方法已经找到了,我们又该如何使得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化呢?我们知道,逻辑的起点是概念,物壮则老,穷则反本。深化思维的第一步就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比如,有一道作文题目让大家写“理想”,有人写要长生不老。这种写法自然是文不对题的,因为,以目前的眼光看,长生不老分明是一种幻想、妄想、臆想,而理想必须是有实现可能的。“有实现可能”乃是“理想”这一概念的内涵。这里我们先不展开讨论,因为它是王涛老师精准审题四步中的第二步——“确定概念内涵”部分的内容,留待以后详谈。

王涛老师所谓的构成性因素分析,是指将一定的语料进行拆解分析。我从中联想到思维训练的方法,两者的原理都是一致的——即语言与思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搞清两者间的对应关系,这是思维训练的基础。

VS

王涛(左),全国中高考教学考试研究院执行院长,高考命题研究专家,全国作文大赛学术顾问,中国修辞学会读写专项委员会理事,京华名师工作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课题领衔人,全国中高考命题评价课题组作文组组长,国家基础教育资源联盟特聘专家、国培专家,中国教师慕课学院执行院长。

毕光荫(右),“词人才子”,学术型名师,精通《史记》,曾参与开发多套国学教材及《史记》相关课程。2019年参编《高中生文言文读本——史记》。2020年,在“语文人的担当”大型公益网络直播课活动中四次开讲《史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