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社会的「向善力」
人是科技进步的尺度。
撰文 | 佘宗明
01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0世纪初,既盲且聋的作家海伦·凯勒,用文字表达了她的渴求。
看得见、听得着,对常人这般寻常,对她却如此奢侈。
于是有人感慨:健全的身体,已是上天对我们莫大的恩赐——尽管我们习焉不察。
很多时候,我们不懂那些听障者的伤悲,像月亮不懂夜的黑。
当我们感慨生活没有「容易」二字,他们生活几乎是一开始就开启了难上加难的「Hard模式」。
患有先天神经性耳聋的15岁佛山女孩宋晓婷,从小就活在无声世界里。
听不见,意味着没法接收信息,没法学习语言,没法理解规则,意味着跟这世界的虫鸣蛙叫鸟啼声绝缘。
她的童年,就跟「康复训练」二字连在了一起。
▲图片来源:天籁行动纪录片。
同样失聪的听觉言语康复师「阳光老师」,曾带过很多听障学生。
他们有的曾经很气馁,有的一度不想活。
早些年的他,也曾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
好在,后来,晓婷和「阳光老师」都装上了人工耳蜗。他们开始听得见。
但听得见不等于听得清。
许多人工耳蜗依旧无法消除外界各类噪声。
听障人士戴上之后的听觉体验,俨然人走进雾气弥漫的澡堂,充斥眼前的是一片朦胧。非但如此,在喧闹的环境中,他们还无法屏蔽噪音,听清那些重要的声音。
他们在高铁站听不清喇叭里的寻人广播,在危险路段听不清汽车的鸣笛……那些传到他们的耳朵里,会变成「哇哇哇」的杂音。
盲人歌手萧煌奇在《你是我的眼》中唱道「是不是上帝在我眼前遮住了帘,忘了掀开?」,耳蜗掀开了一部分遮在很多失聪者耳畔的帘——但也只是一部分。
而今,情况终于得到了改善——因为腾讯免费向外界开放的腾讯天籁AI技术,很多听障者终于能真正意义上听得清了。
他们开始能听清风的窸窣碎语,听清雨滴落在青青草地,听清人潮汹涌里的那一声「你好」……
02
这来得殊为不易。
海伦·凯勒说:活在黑暗或沉寂中的人,「要尽量以他可以的方式去接触这个世界,不要封闭在这个世界之外。」
那些活在「默片」下的人,也想用耳朵去清晰地触碰感知这个世界。
但厄运不允许。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听力残疾人达到2780万,居五大残疾之首。他们的生活,俨然跟这世界隔了一道纱。
去年9月28日,国际聋人日刚过,《新周刊》就推了篇文章——「在中国,有2000万听障人士'假装’在生活」。
「假装」二字,何其心酸。
这是无数听障人士境遇的缩影。
令人欣慰的是,科技进步,让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让大量听障人士不必再「假装在生活」。
如最初在腾讯会议中使用的天籁AI技术,作用就很明显:它能快速判断出环境种类,反馈到人工耳蜗,再由耳蜗直接采用对应场景最优的降噪策略。
国内最大耳蜗厂商诺尔康的实验检测数据显示,天籁AI技术与人工耳蜗结合后,语音识别性能大幅提升,平均识别率达到96.28%,其中带噪语音识别率为93.38%,环境噪音中声音识别率达到94.24%。
科技如何助力构建无障碍社会?
天籁AI技术在「道是无声却有声」中,已经给出了答案。
科技背后是人。
科技助残,背靠着人心和企业价值观的向善。
也正因嵌入责任与温情,科技才会更有温度,遮在那些听障人士「耳畔的帘」才会更彻底地被掀开。
可以说,正是这份责任和这股温情,支撑起了「科技公益」的原力释放。
03
「科技向善」「公益升级」,已成当下不少人的心中所期。
那科技如何向善?
做公益,就是很直观的方式。
公益怎么升级?
就当下而言,显然要依托科技的力量。
▲图片来源:天籁行动纪录片。
庄子说: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
本质上,「科技公益」是科技向善的体现,也是公益实现路径的升维。
在以往,「企业」与「公益」的组合,让人首先联想到的,就是捐款捐物。
但到了今天,「科技公益」无疑是更高阶的企业社会价值体现。
这样将科技创新与助益社会结合,符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战略性承担社会责任」,也顺应了公益慈善升级迭代的趋势——
如果说,慈善公益1.0阶段是传统慈善,2.0是专业公益,那3.0就是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重构公益和社会问题解决的生态系统,让社会创新(CSI)与企业社会责任(CSR)同向。
今年4月,腾讯宣布战略升级,将「创造可持续的社会价值」作为核心战略,首期投入500亿元用于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在包括基础科学、教育创新、乡村振兴、碳中和、FEW(食物、能源与水)、公众应急、养老科技和公益数字化等领域展开探索,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升维。
在「科技公益」上不断发力,则是「创造可持续的社会价值」在公益维度的映射。
04
用科技助力公益,为公益插上科技翅翼,国内外许多科技企业都曾积极探索。
如微软,2017年就宣布了「AI for Earth」,拟用人工智能解锁气候、水、农业和地球面临的生物多样性问题解决方案。2018年5月,微软公布「无障碍AI」计划,宣布投放2500万美元发展人工智能(AI)项目,鼓励业界开发AI程序协助残疾人士。
如亚马逊,今年9月,就宣布启动「AI在未来」公益计划,旨在把自身积累的人工智能教育能力与经验帮助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的青少年。
在这方面,秉持着「科技向善」理念的腾讯,则是在「创造可持续的社会价值」战略性布局的棋局中落子,系统性发力,多方位出招。
早在2018年,腾讯就在「2018科技无障碍发展大会」上宣布,将推动多项无障碍AI技术对外开放,在小程序「多媒体AI平台」上线「无障碍AI」入口,将语音合成、OCR文字识别、语音识图片等AI技术进行聚合,并对外开放接口。
▲图片来源:天籁行动纪录片。
攻克AI手语识别技术,发布「优图AI手语翻译机」,为听障人群搭建无障碍沟通平台;
首创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帮助上千个家庭找到走失的家人;
打造「会救命的AI」腾讯觅影,利用人工智能对疾病风险进行准确识别预测,帮临床医生提升诊断准确率和效率;
还有针对老人上线首个助老公益项目「银龄计划」,针对孩子推出面向城乡孩子的「智体双百」公益计划,将WE大会升级为「腾讯科学周」,关注未来如何用科技改善人类生活,推出「科学探索奖」……
都彰显了科技与公益在「创造社会价值」界面上的紧密连接。
推出「科技公益计划」,并将天籁行动作为其首个落地项目,实现国内首个解决了人工耳蜗多复杂场景识别和动态实时噪音处理难题,帮戴耳蜗的听障人群将语音清晰度和可懂度提升40%,不啻为再落一子。
至诚为善,至善为范,这样加码践行「科技公益」模式,也为更多科技企业的社会价值实现提供了范本。
05
科技公益,需要技术投入,需要资源支持,还需要敢于开放的观念与担当。
互联网观察家凯文·凯利说:「技术元素不是造物主,也不是乌托邦。它正在形成,但也只是开始。而它包含的善,比我们已知的任何事物都要多。」
而要将技术向善的那一面放到最大,还需在技术应用中赋能伙伴,也发动社会广泛参与。
几个月前,河南暴雨牵动无数国人的心之际,在朋友圈热传的那份求助信息腾讯文档,就成了「救命文档」式的存在;
▲河南暴雨时,这份「救命文档」曾在网上朋友圈热传。
前不久的99公益日,连接起众多受助人、捐助人、公益组织及项目,知名企业、明星名人和数亿用户参与,打造出了一个全民参与的超级公益节点。
在昨天也就是第64个国际聋人日,「腾讯天籁行动升级发布会」上公布的三大突破性进展与康复救助行动,也是因着向伙伴免费开放技术,经过各方共创而来——
与全球头部人工耳蜗厂美笛乐合作推出全球首个集成「听力测试+AI辅听+远程听力康复服务」的美讯听宝APP;与诺尔康合作上市搭载天籁AI技术的第三代耳蜗产品。还有,跟公益机构联合发起「悦耳行动」。
这也给科技公司探索「科技公益」立了标杆:在扛得住KPI考核外,更要秉持「公益导向」加强技术研发,并不吝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开放,发动社会参与,进而更有力地创造社会价值、增加社会福祉。
06
科技公益,本质上就是让科技向善而行。
它彰显的理念就是——
人是科技进步的尺度。
这里的「人」,也包括那些无力者。
他们的世界,原本或许已濒临坍塌——不是嘭的一响,而是哎的一声。
如果有什么东西能抵御那声「哎」,那必定就是「向善之力」。
而科技公益,正是一股强劲的向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