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粮票的记忆/张云

前几天回家看望父母的时候,恰巧赶上母亲在收拾衣柜,存放冬天的衣服,我发现柜子里珍藏了不少粮票,看了看虽然这些粮票存放的时间比较长,但是每一张母亲都保存的完好无损。

我拿着母亲保留下来的粮票,思绪又回到了童年。想起了幼年的生活,改革开放以前,在那个年代国家的物资贫乏,是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凭票供应的年代。那时候,到乡里赶集买物品要粮票,到供销社买点心要粮票,总之买什么都是凭粮票。无粮票在那个年月里,是非同小可的,买物品的时候人民币加票,缺一不可,甚至有人后来把粮票形容为“吃饭的护照”。

粮票自然而然在老百姓心中是很重要的,还记得大哥上大学那两年,是母亲换粮票次数最多的时候,哥哥刚考上我们市里的师范大学,为了让他去大学里能够吃上点细粮。母亲在离哥哥上学报道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就张罗着到乡里供销社换粮票。

听母亲讲,当时我的伯父就在乡里供销社厨房工作,母亲依仗着大伯在供销社工作,就直接用平板车拉着两袋子玉米去了乡里。谁想到,到了乡里供销社找到大伯,不但没有换到粮票,还被大伯批评了一顿。母亲拉着粮食来回几里地空跑了一趟,累点不说,关键没有给哥哥换来粮票,还被批评了,母亲回到家后很生气的给父亲说。父亲也有点生气,过了两天他去找了伯父,可是找了伯父结果还是一样的,不但不给帮忙,反而同样得到了批评。两次找到伯父换粮票都被拒绝,母亲没办法,最后让父亲找到了他在乡镇工作的同学,好说歹说,才换取了少量的粮票,给大哥上学带走。

那个年代换粮票不是说拿着粮食就能换来的,除非家里确实有困难的才好换,母亲那时为了远离家乡上大学的哥哥在学校吃上点细粮,每到寒暑假哥哥上学走的时候,总是托人找关系提前拿着地瓜、玉米到乡里供销社换些粮票。

后来我才知道,伯父那个人是个很认真的人,任何事情都不愿给单位添麻烦,怕人说闲话,别说我家去找他,就连他自己家从来也不利用工作之便换点粮票,来改善一下生活。

说起粮票,我还记得有一年冬天,大姑来我家走亲戚,父亲把私存救急的粮票拿出来,早早起床冒着严寒上集市去买肉。我和哥哥都很开心,在家里等着,心想今天终于可以吃到肉了。谁想到等了半个上午,看到父亲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母亲一问才知道,在集市上眼看着就要轮到父亲了,偏偏这时肉卖完了,白白起了个大早上,却赶了个晚集,我和哥哥空欢喜一场。虽然大姑来我家不在乎吃什么,可是大姑离我们家较远,一年半载不来一次,父亲总感觉过意不去。

记得大姑回家没几天,父亲心里还是放不下这件事。一天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老早的把我从被窝里叫起来,悄悄的告诉我带我去赶集。困意未散的我跟着父亲慢腾腾的走着,路上父亲给我说,走,咱去集上换肉去你大姑家,一听到换肉去,我一下子困意全散,蹦蹦跳跳的跟在父亲身后。这次拿着粮票到集市上终于换来肉了,我和父亲提着换来的一大块肉一起去看望大姑,心想到了大姑家就可以吃肉了,别提有多高兴了。中午在大姑家吃了午饭,我也终于借此机会解了馋,临走时,大姑把剩下的一块肉包好,让我和父亲拿着回家给哥哥吃。回到家后,当哥哥正在对父亲带我去大姑家嫉妒的时候,父亲便把从大姑家带回的肉拿出来,让母亲给我们顿顿,也让哥哥解解馋。

粮票不仅对我们农村人很重要,当时听在城里生活的舅舅说,城里人如果没有粮票,有钱也不一定好使,因为没有粮票就买不到粮食。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中国城镇居民物质生活水平不高,人们的肚中很难存下油水,有的人家里甚至吃了上顿就惦记着下顿,一般人家到月底,家里的粮食就吃空了,“粮票刚好够花,根本攒不下来”。

其实,粮票就是那段艰苦岁月的见证。虽然今天的生活都很幸福,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粮油销售店比比皆是。各种粮食和粮食制品琳琅满目,白面、大米、莜面、豆面以及各种小杂粮任你选择。超市里的各种副食堆积如山,鸡鸭鱼肉,山珍海味,新鲜蔬菜,各类水果,数不胜数。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民的餐桌越来越丰富。可是,我也不会忘记曾经经历过那段苦难的日子,更不会忘记吃不饱饭的滋味。所以在现在的生活中,吃饭时不小心掉到地上的每一粒粮食我都要捡起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粒一米。

我不知道母亲的这些粮票为什么没有用掉,又为什么这么多年一直保存着,但我想母亲一定是为了让我们铭记那段贫穷的岁月,也是为了歌颂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毋忘党的改革开放伟大成就。

作 者 简 介

张云,男,出生于江北水乡台儿庄,谋生于泰山脚下,山东省泰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行参菩提》签约作家。热爱文学,作品发表于《中国劳动保障报》、《人民公交》、《齐鲁晚报》、《泰安日报》、《泰山晚报》等。多年漂泊在他乡,喜欢用文字来记录那浓浓的乡愁。





(0)

相关推荐

  • 有一个叫作“饮马”的地方

    点击上方"蓝字时光如棉"关注我们 (新疆籍画家 文发科作品) 有一个叫作"饮马"的地方 山东有一个饮马镇,属于山东潍坊昌邑市. 相传当年唐太宗东征高丽时,曾在此 ...

  • 外公的托梦

    诡局 今天 @魔法少女厄加特 这是故事的主人公是我母亲的表姐,后面就称为表姨. 表姨的父亲是一个残暴的男人,家暴对他而言已经是家常便饭,他若是喝多了,准会对他的妻儿进行暴打. 那一年,表姨她恋爱了,然 ...

  • 江义高:与吃有关的往事

    与吃有关的往事 作者:江义高                 粮食定量供应的日子 1956年3月,由于父亲在重庆市沙坪坝区井口搬运站工作的缘故,母亲带着我和哥哥.姐姐.弟弟一起从重庆市北碚区文星场农村 ...

  • 一样的母爱 千般姿态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狠心"的母亲 黄廷付 从我蹒跚学步起,就觉得母亲是一个狠心的人.当我举着胳膊奔向母亲怀抱的时候,她突然往后就躲开了,以至于让我狠狠地摔了一跤又一跤.她不心 ...

  • 【005】首届“感恩父母 让爱传承”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方四清作品

    母 亲 方四清(安徽) 母亲今年85岁高龄,精神矍铄,身体硬朗,说话声音宏亮,中气十足.走起路来脚下生风,步伐稳健,步履轻盈.耳聪目明,没有老态龙钟的迹象.一生风风雨雨,起起落落,坎坎坷坷.为了儿女, ...

  • 清静老翁:往事的回忆 —— 一顿面条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我爱吃面 ...

  • 家史 | 赖炜福:寻常人家的百年故事

     作者简历 赖炜福,1961年毕业于武汉电力专科学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长期从事野外工作.已退休. 原题 寻常人家的百年故事 作者:赖炜福     2013年春节,我侄子赖维安的儿子海鹏结婚,赖家有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长岛记忆/张春景

    长岛也称长山列岛,庙岛群岛.今为山东烟台辖制,位于渤海深处,有人谓之"世外仙境".那年仲夏,有幸登蓬莱而闻长岛,遂顺水东临至此,行程虽短,印象颇深,故记之. 分水岭 面对大海,总以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玉佛缘/张天林

    与佛结缘还是十年前的事,说起来有些奇淡,对于我来说更是机缘巧合. 那是2006年,是我从县粮食局下派到基层粮管所工作的第六个年头,这一年也是我人生的低谷.当时,有一个奇怪的想法:我为什么要从局机关下到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为什么流浪/张国昌

    一 这是<橄榄树>里的一句歌词,三毛写的. 我听过不同人唱这首歌,可齐豫版的还是最爱,忧伤.沧桑之中,有些偏执和任性. 但即使齐豫版的,一直以来,我也没有认真于每句歌词,虽然也早已烂熟于心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佛经如歌/张百锁

    我第一次听到佛歌那还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那时我家住在城东南,离我们家不远有一片小树林.在绿树浓荫中高高耸立着一座红墙绿瓦的寺庙.人们都叫它姑姑庙,姑姑庙里只有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尼姑. 姑姑庙东边不远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乡村婚宴/张云

    在我记忆库藏的深处,贮藏着一首古老田园的牧歌,粗犷优美,淳朴和谐,像谜一样诱惑着我,像梦一样萦怀着我.那就是让人看着眼睛发亮.闻着鼻子扩张的乡村婚宴. 坐落在西汉水源头的老家乡村,过去流传着这样一句顺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在一些不眠的夜晚/韦汉权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在一些不眠的夜晚/韦汉权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春满思源/刘景常

    美丽的思源,花事正浓,行政楼后面樱花大道两旁的樱花树枝干壮实.排列整齐,大朵大朵白色的樱花早已挂满了枝头.就连前一阵子长出绿油油小叶片的海棠也开得像一团锦绣一样,一片灿烂.学校医务室西侧金黄色的麻叶绣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在路上,爱在杭瑞线之间/董金官

    那年初夏,没有太多行囊,只有一个黑色的单警装备包.里面装载着我的十七年寒窗,父母佝偻的背影,还有往后那一身藏青色戎装的责任.我记不清自己是如何把它从那辆大巴车的储物仓,挪到警校培训学员的宿舍,只记得自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道口街的老澡堂/马双喜

    豫北名镇道口镇,在历史上曾被冠于"小天津"之称的美誉.这是因为晚清光绪年间,道清(道口至清化)铁路.卫河水路和土路(道口至濮阳.清丰.长垣.内黄等地)相交于此,因此道口成为豫北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