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枚标准的小仙女,让最美飞天来告诉你
你知道小仙女的由来吗?
“仙女”这个称呼,最早或出现在唐代。而仙女的前身,应为“天人”、“仙人”或“诸天”,是佛教传入中国后转译的经文里,用来称呼飞天这一形象的名称,在《全唐文》中,亦有“天女”之称。因古代飞天的称呼处于一个多元且模糊的状态,并出现佛、道思想相融的现象,与道教中的羽人、仙人相混合,故而产生了“仙女”一词。而无固定形象仪轨的飞天也给画师工匠们极大的创作空间。
据佛经记载,飞天乃印度佛教中“乾闼婆”和“紧那罗”二神的衍变。乾闼婆是梵文的音译,其意为天乐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音神。紧罗那亦为音译,是歌乐神,有美妙的音响,能歌善舞。他们俩皆为天部神,多以夫妻形象出现,每当佛讲经说法时,他们凌空飞舞,奏乐散花。
在后来的演化中,他们的职能相互融合,形象也融为一体,成为了如今的“飞天”。不过,学界对于飞天的定义有许多不同的观点,笔者以为比较贴切的说法是,“飞天”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狭义的飞天便是上面说到的天部二神,广义则指飞行于虚空之中,散花施香、手持乐器、歌舞供养佛祖的诸天人、天女。
新疆米兰3号佛寺飞天 公元2-4世纪
犍陀罗飞天
在佛教艺术尚未完全本土化的时候,中国的佛教艺术有着颇浓的西域韵味。如米兰3号佛塔遗址出土的飞天图像,浓眉大眼,嘴唇丰厚,样貌形似印度人,而最明显的特征是长着一对小翅膀。这样的飞天形象是佛教飞天的早期形象,如犍陀罗时期雕刻的飞天,躯体浑圆,面容天真可爱,带着一对小翅膀。
具有祥瑞寓意、优美形象的飞天,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当然倍受人们喜爱,古代人们向往自由,盼望翱翔于天空的美好愿望得以寄托。于是,开始以壁画和雕塑的形式出现在石窟寺、墓室、造像、铜镜等艺术载体中,也开始了飞天的汉化之路。浪漫至极的李太白曾这样咏赞飞天仙女: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空;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飞天是如何完成汉化蜕变,成为那无可替代的“小仙女”的。
江苏盱眙城镇沙岗村出土 西晋太康九年(288年)飞天画像砖、拓片
上图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有纪年的飞天画像砖,出土于江苏。此时的飞天有点类似南方早期的佛陀形象,带有佛陀式的头光,头上有类似佛陀的螺发,双臂弯曲向上伸展,躯体瘦小。因佛教传入时间不长,各路天神的形象尚未成熟,此画像砖飞天寥寥几笔,刻画简单,动作僵硬,整体造型较为稚嫩。
尸毗王割肉贸鸽中飞天 十六国 莫高窟第275窟 北壁
炳灵寺石窟第169窟北壁第12龛飞天 西秦
遗存的十六国时期飞天,大多分布在西域和北方地区,而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甘肃,当中包括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威武天梯山石窟等。如上面的炳灵寺石窟飞天与莫高窟飞天,脸廓浑圆、双眼大睁,面相尚无汉人味道,风格粗矿奔放,肢体动作稍显僵硬,衣带飘逸感稍弱。就敦煌飞天的姿态来看,此时的飞天已由僵硬的V字型向柔软的U字型转换,形象有男有女,但飞天的形象仍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格。
说法图飞天 北魏 莫高窟第248窟 北壁
说法图中飞天 北魏 莫高窟第260窟 北壁
云冈石窟第九窟 北魏
在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们皆崇尚饮酒赋诗、众情山水、清静无为,他们自信洒脱的人格思想,亦是当时飞天艺术的风格体现。此时的飞天出现了“秀骨清像、衣带飘扬”的洒脱造型,西域风格减弱。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大多传自南朝的秀骨清像型飞天,并在艺术家们高超的技艺绘制下,成为了人类的文化瑰宝。
云冈石窟飞天 南北朝
云冈石窟飞天 南北朝
云冈石窟飞天 南北朝
而北朝前期,飞天的造型仍带有些许西域韵味,如云冈石窟飞天,躯体健硕有肉感,面相圆润饱满,大耳垂肩,发髻高隆,五官形象既有西域风格,又有汉人味道。
龙门石窟飞天 东魏
上海震旦博物馆 北齐
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也流行起了南方文化,南朝秀骨清像、衣裙轻薄飘扬的风格影响了北朝飞天,此时南北朝飞天呈现统一趋势。如东魏龙门石窟飞天,肢体纤细修长,呈跪式,动作自然舒展,极有雄丽之风,为龙门石窟的典型样式。藏于震旦博物馆的一尊北齐石雕飞天亦面容秀丽,姿态优雅自如,面露微笑,自带一股自信洒脱的气韵。
巩义石窟飞天 北魏
巩义石窟飞天 北魏
在这个自信潇洒的时代里,诞生了一幅被誉为“世界上最美飞天”的壁画。此壁画位于巩义石窟寺,画中二飞天漂浮于佛陀上方,一手持长莲枝,一手捧莲花。肢体修长柔软,面容娟秀玲珑,将秀骨清像表达得淋漓尽致。飞天动态舒展,上身前倾,周身裙带飘散而起,祥云与飘带相辅相成,与挺秀的线条共同营造出一种飞翔感,与安详的佛陀构成强烈的动静对比,曲线优美,千娇百媚。
东魏-北齐 青州龙兴寺背屏式佛像
青州龙兴寺背屏式佛像 局部飞天 东魏-北齐
青州龙兴寺背屏式佛像 局部飞天 东魏-北齐
佛背光飞天 莫高窟第285窟 西壁龛顶 西魏
屈腿飞天 莫高窟第285窟 南壁上部 西魏
天宫伎乐飞天 莫高窟第461窟 窟顶 西魏
献花伎乐飞天 莫高窟420窟 西壁龛内 隋朝
隋代飞天 莫高窟401窟 北壁龛顶 隋
由于隋文帝与隋炀帝皆崇圣佛教,隋炀帝还特别喜爱飞天,飞天艺术在隋朝出现高峰。此时的飞天创造力十足,活力满溢,色彩斑斓,无拘无束地飞翔于空中,在造型上已完全摆脱西域风格的影响,蜕变成优雅多姿的中原女性。或眉目清秀、体态修长;或丰肌丽质、婀娜多姿。飞天的动态更是不拘一格,壁画构图呈现出一群飞天翱翔太空的景象。
巴中石窟飞天 隋朝
巴中石窟飞天 隋朝
如巴中石窟飞天,动作随性洒脱,她们姿态各异,或持花,或作乐,或舞蹈,体态婀娜,柔软优美,肆意飞翔于天花流云中,观之似有美妙的音乐飘然而来。在“飞”的刻画上也达到一个炉火纯青的境界,借着流云与飞扬的衣带营造出飞动感,轻柔飘逸的衣带与柔软纤细的肢体配合,刻画出一种速度感,仿佛一段清丽的旋律从耳畔飘过。
献花飞天 莫高窟第329窟 东壁门上 初唐
散花飞天 莫高窟322窟 西壁龛顶 初唐
龙门石窟飞天 唐朝
龙门石窟飞天 唐朝
到了唐朝,飞天已完成了中国化、女性化、世俗化、歌舞化的蜕变,成为了直至现代人们心中最美的“小仙女”。受唐人审美影响,此时的飞天由天人渐渐转变为宫廷中的舞女、仕女形象,脸型圆润,体态丰腴,衣饰发髻雍容华贵。如上图龙门石窟飞天,面容似唐朝女子一般饱满,身躯比起前朝的“秀骨清像”要丰腴得多,腰身柔软,双腿于后方向上飘舞,姿态优雅,悠然自得。
献花飞天 莫高窟39窟 西壁龛内 盛唐
散花飞天 榆林窟25窟 北壁 中唐
起舞飞天 莫高窟112窟 北壁 中唐
散花飞天 莫高窟61窟 背屏 五代
天龙寺飞天 五代
唐朝为飞天艺术的鼎盛时期,此时的飞天五官匀称协调,妩媚多姿,有的横游太空,有的振臂腾飞,有的合手下飞,衣带、云彩随飞天飘动,衣裙飘曳,巾带飞舞,四周天花飞落,营造出“天花乱坠满虚空”的意境。
初唐设色清丽雅致,承袭了隋朝的自信洒脱,衣带飘柔,身姿舒展,云纹随性;盛唐设色浓艳富丽,衣饰华美,雍容尽显,气度豪迈大方,将大唐风范展露无遗;中唐至晚唐五代则设色转为清丽淡雅,飞动感较盛唐稍逊,风格基本沿袭唐朝前期,并逐渐走向程式化。
捧珠飞天 莫高窟76窟 北壁 宋朝
安岳石窟 宋朝
安岳石窟 宋朝
安岳石窟 宋朝
宋朝之后的飞天艺术处于衰落时期,战乱较多使得佛教艺术逐渐衰退。飞天的形象再无创新,承袭了晚唐五代的遗韵却无法重现前朝的飘逸与飞动感,飞天的绘制逐渐走向了程式化,造型缺乏活力,不复洒脱。色彩方面保留了清丽淡雅的风格,设色浅淡,基调为青绿色,如上面的莫高窟飞天,身躯较短,肢体动态与飘带飞动感不足,云纹较程式化,整体造型清新雅致,但比起隋唐少了些许律动感。
簪花飞天 莫高窟3窟 南壁 元朝
金发飞天 莫高窟3窟 北壁 元朝
而元朝则律动感更弱了,如这两幅莫高窟壁画,二飞天皆凌驾于黄色祥云之上。一飞天右手捧莲花,左手持莲枝,右腿向后扬起,左腿前曲,作飞行状;一飞天呈跪姿,双手捧莲花,虔诚供养。二飞天形象比宋朝飞天较健硕,应是受到蒙古人审美的影响。衣带与祥云虽卷曲多变,却无轻柔飘逸感,飞天虽有飞行状,却无飞动感,整体造型雍容华丽,飞天身姿丰腴稍显下坠,飞动感不足。
分享自:佛像堂古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