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如何以“无事取天下”?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于后面二章贯穿一条主线,就是“以无事取天下”。无事取天下就是无为而治,这条主线从无为思想发端,在三十七章达到第一个高峰,即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因,无不为是果。无为之因与无不为之果前后相应,用之于社会实践就是无为而治。

这是黄老思想的治理核心。四十八章再次深化无为而无不为的法则,得出“取天下常以无事。若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的道家社会治理法则。此章是无为而治的根本章。

黄老思想的最大社会影响是无为而治。在汉文汉景帝时代出现了黄老思想无为而治的社会治理实践,后世称为文景之治,是老子《道德经》思想运用的典范。但文景之治被汉武帝所终止,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从此成为几千年的治理模式。

第五十七章

第一段: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第二段: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第三段: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家社会治理法则是无为而治,其理论渊源是无为而无不为法则。此章经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经文: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王弼注:“以道治国,则国平。以正治国,则奇兵起也。以无事,则能取天下也。上章云'其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也。”这是回顾四十八章的结论,与此章宣说的是同一妙理。

老子宣说道治而不是德治,更不是仁治、义治、礼治。老子把德分为上德和下德,无为之德是上德,上德是“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二十章),完全与道相应,绝不偏离无为法则。儒家只知道“以正治国”,兵家只知道“以奇用兵”。

二者皆是有为之象,违背无为法则,所以必生大乱。简单说,以正治国者无法避免以奇用兵,似乎这是最成功的社会模式。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三十一章),老子对用兵是极为反对的,即使不得已用兵以降魔除暴,“战胜则以丧礼处之”。战胜者应该为死于战场的敌方阵亡者举行葬礼,安慰阵亡者的灵魂(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同上)。老子的大悲心极为广大深厚。

后文说“有国之母,可以长久”。世间的侯王是“有国”,而不是“有国之母”,所以不可能长久。“以奇用兵”是极为短暂的,治国不可能依靠用兵。即使“以正治国”,世人认为是长久之道,老子看来也不是“有国之母”,所以不可能长久。

二句经文宣说不可长久之意。只有“以无事取天下”才是真正可以长久的,因为这是“有国之母”。

陈鼓应翻译此三句经文为:“以清净之道治国,以诡奇的方法用兵,以不搅扰人民来治理天下。”似乎三者都是肯定句,其实不然。前二句都是有为之道,是老子所贬斥的,“以无事取天下”是无为之道,才是老子承许的,是无为而治思想的开演。王弼注解认为即使“以正治国”,也必然导致“以奇用兵”。

王弼注:“夫以道治国,崇本以息末。以正治国,立辟以攻末。本不立而末浅,民无所及,故必至于奇用兵也。”王弼从整部《道德经》中悟出一句话:“崇本息末'’(”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崇本息末而已矣。”)

《老子指略》以无事取天下就是以道治国,以道治国与以正治国是背道而驰的二条不同的道路,正像为学日益和为道日损是二条相反的道路一样。世人的目标是以正治国,制定很多法令令人遵守,甚至禁言禁行(天下多忌讳),举手投足即犯禁。王弼深知老子密意,故说“以正治国,立辟以攻末。

立辟就是立法,《尚书》称杀头为大辟。以正治国就是立法令禁止言行,法令虽有锄奸禁恶的功用,但都是表面的,暂时的。王弼说:“安者不以安为安,以其不忘危也。故保其存者亡,不忘亡者存;安其位者危,不忘危者安。”后人的居安思危从王弼的名言中引申而来。

王弼观察世道安危,从老子此段经文中悟出其秘诀,敲响千古警钟。古来侯王皆以安为安,不是居安思危,故至于败亡者不可胜数。西汉末年和东汉末年就是最好的例证。王弼还没有经历五胡乱华和永嘉南渡的中华大乱局,但言语中已经预见后世的乱世。这都是“立辟以攻末”,不是“有国之母”。

“有国之母”就是以道治国,而不是以正治国。今人注释多错会老子经文本意,以为老子是在赞扬以正治国和以奇用兵。以正治国和以奇用兵都是老子极为贬斥的,正像“燥胜寒”是极为贬斥的一样。

三句经文是有转折的,以正治国必至以奇用兵,奇正相依,孰知其极?以无事取天下是转折,前后经文一反一正,十分明显。修心是以道治国,立辟是法令治国,二者相差千里。这正是此章经文的主题。

无为而治是以道治国,法令治国是有为治国大同社会是无为而治,小康社会是有为而治。公天下是无为而治私天下是有为而治。黄帝尧舜三代是无为而治(垂拱而已),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六君子是有为而治。

从《庄子》一书记载看,黄帝尧舜三代是现实地的无为而治,不是究竟地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有真谛俗谛之别,这个区别很重要。以无事取天下是真谛的无为而治,垂拱而已是俗谛的无为而治。

孔子赞叹舜是无为而治的典范,因为舜是“垂拱而已”。舜治理天下只是穿件衣服,拱手行礼而已,不需发号施令,而天下大治。所以孔子赞叹三代是大同,六君子只是小康

十七、十八、十九三章是老子对理想国的思考,五十七、五十八、五十九三章是老子对理想国的更深刻的思考。孔子赞美德治,老子宣说道治前三章和后三章都是道治与德治(及法治)的对比。以正治国无法避免以奇用兵的恶果,必将导致流血战争。

后世看到“以奇用兵”就把《道德经》说成是兵书,离开老子本怀太远了。《孙子兵法》探索了兵法中奇正关系,提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奇兵思想,后人把孙子作为军事家(武圣)来敬仰。孙子的军事理论深受老子“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经文的影响,但老子是反战的,这一点不能忘记。

老子作为军事家一定是第一流的,但老子必定是怀着悲心来从事不得已的战争。后世的乐毅、范蠡、张良、诸葛亮、郭子仪、李泌、刘伯温都是老子的道家军事理论的杰出实践者,以战止战,恢复和平是战争的唯一使命。

老子不是军事家,但老子思想影响了无数军事家,当天下无道,陷入战乱的黑暗时代来临之时,范蠡张良等道家军事家应运而生,以道家智慧恢复和平,保护天下苍生。这样的历史事件反复出现,老子始终是一位导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