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老家的饭场/郭西明

我的老家是一个古老的村寨,寨子中有四条南北大路,我家住在寨西头中间。我小的时候,每到吃饭的时候,村西头的邻居们总是端着饭到我家东边的三棵大枣树下吃饭,在过去无论是男女老少都喜欢端着碗蹲在一起吃饭,说是吃饭要到饭场里吃才香。

一个饭场里聚集着好几户人家,记得我小时候,农闲时节母亲和村子的妇女们一样,每天半晌午半晚上都会端着鞋簸箩子到寨垄子上做衣服、纳鞋底,每到该做饭了大家都会回家开始做饭,记得最清楚的是有一年得夏天,母亲和村里的邻居说今天中午时擀蒜面条,当时我们家里有一个算盘,母亲要擀算盘条怎么擀呀!我很疑惑。到了中午才知道母亲是做蒜面条,我们端着饭到饭场里大家也都赶到了饭场,大伙儿还笑话我说你的算盘条好吃不。

在饭场里吃饭,大家今天谁家吃啥,都一目了然,其实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很多的家庭里都是几个月不知肉味的,不是逢年过节、人来客去的谁家舍得杀鸡割肉的呀。每天吃饭几乎是早上红芋茶溜馍、中午面条、晚上红芋茶蒸馍,吃馍就着酱豆咸菜、蒜泥、辣椒泥。说起馍来,小的时候每天吃的最多的还是红芋片磨得面馍,黑不溜秋的,拿到手里还粘手,为了拿着方便,记得奶奶总是给我们蒸窝窝头,在窝窝头的窑里放上辣椒泥,说是“窝窝头蘸大椒,越吃越上膘。”可是吃了很多年的窝窝头,一直也没有吃胖。为了上饭场吃饭我们都是一手拿两三个窝窝头,一手端着一碗红芋茶里面满满的红芋骨碌子,有时候为了省事连家里捣好蒜泥的蒜臼子也搬到饭场里。

在饭场里吃饭,我们家还比较近,有的邻居能走几十米,大家蹲在路两边,有的依着树,有的坐在砖头上,有的把鞋一脱坐在自己的鞋子上,也有的往墙上一靠。过去在农村吃饭用的大都是粗瓷大碗,一碗饭比现在的碗能盛的多,记得很多的时候父母盛来第一碗后,第二碗都是让我和哥哥给盛的,所以很多的时候父母常常教育我们学会给父母盛饭,还要双手端过去,这都是是在饭场里学会的。现在的孩子在家里自己吃饭往往还要等着父母给端到跟前,还不愿意吃呢。

在饭场,在外上地劳作的男人们回到家里,左邻右舍的邻居这时候就有了交流的机会,今天谁家有这事了,谁家有那事了,东村的谁家女儿出嫁了,西村谁家的儿子娶亲了,前村的哪个老人去世了,北庄的谁家生乐胖娃娃。一顿饭的功夫方圆几个村子的新鲜事就会报告一遍简直比现在的新闻联播就快捷。

令我最难忘的就是我邻居的一个老头,每到吃饭的时候总是喜欢端着一个小瓦盆吃,特别能吃,而且最喜欢讲故事,上到天文地理,下到民间故事,村子的大小事情到了他的口里就能绘声绘色的讲个不停。他常常穿着黑色的对襟粗布褂子,头戴一顶瓜皮帽,长长的脸,高高的鼻梁,眼皮有点下垂。

一个小小的饭场给我童年留下了深深的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批的农民工进城,村子里只留下了一些老人孩子,很多村子、宅子荒芜了,乡村里那热闹而充满着生活气息的饭场也渐渐远去了。

作 者 简 介

郭西明,笔名晓风,安徽界首市人,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本科学历。系安徽散文家协会、界首市作家协会会员,笔耕二十余年,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诗歌散文二百余篇。





第二届行参菩提散文奖由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陈州官窑艺术总监张辉(电话/微信13526260505)提供奖品赞助

各奖项入围奖皆颁发“第二届行参菩提散文奖 金奖”证书,证书不标注名次。为使获奖者享受获奖的荣誉和成就,本届获奖名次在“第二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征文作者交流群中通报,在新媒体《行参菩提》刊登。

征文时间:自2018年元月1日起至2018年6月30日止。

稿件处置:选出优秀的征文作品刊登在新媒体《行参菩提》【第二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栏目的,读者打赏不再返还,作为本届征文行政管理费用使用;稿件达不到征文要求的,会列入新媒体《行参菩提》非征文栏目刊出。

重要提醒:征文将根据“文章点击率”、“打赏率”、“评委意见”评出入围奖和等级奖;获得各奖项的作品,新媒体《行参菩提》即获得版权,结集出版时不再向作者支付稿酬。

投稿方式:要求投送Word或WPS电子版稿件,不收纸质稿件,邮件主题请注明“第二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

征文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第二届“行参菩提散文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