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影——写给平凡善良的母亲
光与影
——写给平凡善良的母亲
文/王丽菊
在每一个成长的背后,对于每个定型的人格,母亲就是光与影,光是引领,指引子女方向,幸福成长;影是随行,伴随子女蜗行摸索,品尝辛酸,扶助修正。所以,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母亲的影子。
——题记
母亲老了,在这个酷热难耐的夏日,我和妹决定回家伴她几日。或许看多了微信圈中“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煽情文字吧,我想回家时完成一直未了的心愿——写写母亲 。但回家除了被亲情包围,就是被酷热打击,脑子昏沉沉的,我不知对母亲的情感从那一笔写起。或许还没找到挑动我内心最敏感神经的那根弦吧!
酷热,一丝风也没有。今年的天格外旱,村外的玉米被晒得打成卷儿,像病恹恹瘦得皮包骨头的弱汉,蔫得没有一点生机。但父母的小院还是生机勃勃的,因为门前那口从石缝中打出的井总是再旱也不干的。这么炎热的夏天,小院里却是别有一番绿意。蔷薇开过花后只剩下满满的绿叶,墨绿墨绿的,铺满了后墙。花园里也是绿意浓浓,只不过有了更多层次的绿,深浅暗亮像凉棚盖住了园中的土。最养眼的当属那一架葫芦,从园中随着木架一直攀爬到厅房的房檐瓦片上。大大小小的葫芦掉满了葫芦架,看上去真像一个个胖乎乎的小孩子。对!在父母眼中它们就像他们孩子。所以,一向爱懒睡的我还算起得早,一来此时天正凉爽,二来可以在小院中观观景,照几张照片发在朋友圈中秀秀,引来一片赞誉之声,我明白,朋友圈中的点赞都是一种情结,一种对于父母的依赖。一时兴起,我猫腰钻进花园,在一人高的月季花丛后的砖墙上竟然有一片空出的墙面,或许是蔷薇太茂盛,父亲怕长到邻居墙上做了修剪吧,在满满的绿色之外的砖墙上稀疏的缠绕着几株牵牛花。正是早上,一朵花在阳光下开的无比艳丽,而周围花束斑驳的影子稀疏的印在墙上。我为捕捉到这样的瞬间而高兴,随后不久就把这张照片发在了朋友圈,只是简单地注明了光与影三个字,随即点赞之声不绝于耳,我多年的好友评论道: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看着评论,再回过头来看看照片,我不由得心里一亮,光与影,这就是母亲在我心中的形象!
母亲姓谢,与新中国同龄,姐妹众多,是家中老三,小时候家中清贫,没进过一天书房门。外公去世早,母亲十几岁就成了家中主力。乡上修河堤,母亲为了挣工分,成了当地大名鼎鼎的“铁姑娘”队中的一员。那时的母亲正是如花的年纪,皮肤像上了釉的白瓷似的,再晒也晒不黑。身材高挑、柳眉细腰,据母亲说她可以用一个手帕系住腰。最让母亲骄傲的是那一条粗黑的大辫子,长长的搭在左肩前。尽管是粗布衣服,但裹不住她健美窈窕的身躯。然而六十年代末,大多数人是不注重长相的,母亲劳动起来顶得上一个壮年男子,所以被一直注重农事的爷爷相中,托人上门提亲。而母亲对父亲的第一印象是父亲是学生,是识字人。这对连学堂门都没进过的母亲来说,父亲是值得托付的,甚至她觉得有点高攀。
父母结婚时,父亲22岁,母亲20岁。相对于农村同龄人,父母是晚婚。婚后不久,父亲参军去了西藏,对于还没熟悉这个大家的母亲,父亲只是心底偷偷想起的一个陌生人。直到四年后父亲复员回家,二十四岁的母亲才有了同属牛的大姐。就这样年复一年,母亲在劳作中生下了我,而父亲开始工作后家中的苦累活大都离不开母亲。我不知道母亲的青春是不是有过许多的期望和畅想,只是从记事起母亲的身影一直是忙碌的,没完没了的活计让她顾不上抱抱我们。然而繁重的劳动似乎并没有让母亲愁眉苦脸,因为父母的关系是和谐的,父亲一直很体贴辛苦劳作的母亲。
母亲的善良从我记事起就成了深深刻在她身上的记号,尽管她不会讲大道理,尽管她对我们的爱只是默默体现在柴米油盐中,但是母亲的善良时时影响着懵懂的我们。对村中的老人,母亲大都是和善而尊重的,她常常尽自己之力去帮他们,所以在老人们中她口碑是极好的,这其中就包括村西被批斗过的地主婆余婆婆和村东李家疯婆婆。余婆婆被批斗之时已满头白发,小脚走起路来颤颤巍巍的,她被批斗只是那个时代的需要,其实她是一个善良的老婆婆,从没欺负过任何人,也没盘剥过乡亲邻里。批斗开始时,余婆婆脖子上被挂上了门框,麻绳深深的勒进肉里,瘦弱的身躯承受着巨大的重量。在那一天内,批斗完门框还是不允许取下来的,母亲是看管老婆婆的人,总是偷偷的让她取下门框歇口气。那时母亲是民兵队长,也许因为父亲参军她是军属吧,余婆婆在她的庇护下少受了很多罪。后来到“四人帮”被打倒后,余婆婆一家日子好过了,老人家总会在人前人后念叨母亲的好心。李家疯婆婆是李家爷爷的小老婆,没儿没女,疯癫得厉害。常常被小孩子拿着石块追着打,往往这时母亲就会吆喝着赶跑淘气的孩子们,也会常常从紧缺的食物中拿出自己的一份给李婆婆。所以见了别人总是骂骂咧咧的疯婆婆见了母亲尽然会从蓬乱的头发后透出一丝微笑来,那浑浊的眼神也会一下子亮了许多。从刚过门的小媳妇到现在自己也成老人了,母亲的善良总是与她如影随形,让她与邻里和睦相处,让她与妯娌亲如姐妹,更让她的孩子们也深深种下善良的种子,生根、发芽、长大!
母亲总说她干活有力量但手不如三妈巧,但是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却是极富创造力的,在她的手中总会变出许多新奇的东西来,让物质匮乏年代的我们享受到了满足与自豪。我的童年总是在对许多东西的渴求中度过的,那一件漂亮的花衣服,那一块甜甜的饼干,甚至那一个能剥着一层层吃的白面馒头都似乎是过年过节的礼物。母亲让我愿望成真似乎有好几次,其中最贵重的礼物要算那件用拆掉的手套的线织成的毛衣吧,我不知道忙碌了一天的母亲用多少个夜晚织成了那件毛衣,但我永远也忘不了领口那一束漂亮的梅花,那是母亲用红头绳绣上去的。我记得自己穿上的感觉就像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大冷的天不穿外套跑出去,伸长脖子老怕别人看不见领口的绣花。而被婶婶阿姨夸的感觉就像喝了蜜水一样甜。还有一次,母亲把家里破了的塑料床单布给我和姐姐改成了两件小雨衣,穿上雨衣后我们那个洋气,觉得自己变得像城里孩子一样啦!要知道那个时代,能有个破尿素带顶着去上学已是不错了,更何况我们的雨衣上还有卡通娃娃呢,能不赢来许多羡慕的眼神吗?然而,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生活是不富裕的,那一个鸡窝里热热的鸡蛋,那一颗梨树上刚摘下的果子,都是不能吃的。妈妈要攒起来拿到集市上换钱。到小妹出生,已经是八十年代了,日子总算好了许多,那时的记忆便是母亲香喷喷的饭食,舌尖上的味蕾在那段时间被唤醒了,被惯坏了!而今生最香的饭菜也永远地定格在了那几年。我总觉得那一段时间的吃食比成年后到五星酒店所食的顶级菜肴要香得多。这次回家,母亲还是骄傲地说村里人修房打顶的时候,大家总希望她掌勺做饭,说味道总是比别人的香。看着母亲苍老的额头和满头的银发,我心里哽咽了:“妈妈,你做的饭再也不会有人超越了,那是妈妈的味道!”
像所有的农民一样,勤劳是母亲最高贵的本质,我总觉得母亲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操劳着。从红颜到白发,那是一段如此漫长的岁月,可是却因为母亲的勤劳而成了弹指一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她似乎永远有干不完的活。田间的整地、播种、施肥、除草、浇灌、收割,场院的碾晒、簸扬、入库大多数都是她一个人在进行。我们虽然兄妹众多却很少帮忙,因为母亲一直希望我们好好念书,能有一碗容易饭吃。她一直坚信念书能改变命运,只要能念下书孩子们就会有出息。就因为这个信念,母亲在读书上对我们是严格的,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只要看到我们拿上书看她就会很高兴,我明显的感受到她走路的脚步都轻盈了好多,忙碌时脸上泛出的幸福感在我心中就像一幅永恒的油画。就像母亲期望的那样,我们兄妹四人都算念了点书,虽没出个研究生博士什么的,但母亲已是满满的知足啦。就像母亲期待的那样我们都有了一碗容易饭吃,再也不用像她一样天天在土里刨食了。但母亲的叮咛还是没有停止,她告诉我们要惜福,要懂得珍惜,要好好工作,要和同事处好关系,最关键的是在别人需要帮忙的时候帮人家一把。在为人处世上,我觉得不识字的母亲说的话竟是哲理,那一句“世上还是好人多”成了我的处世格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活得很阳光,就算遇上点什么小风雨,母亲总会开导我们很快快乐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母亲就是我们取之不竭的财富,在母亲的引领下,孩子们真的越过越好。
我们家是一个大家庭,爷爷奶奶生了四子二女。爷爷活着的时候是绝对的家长,一大家人虽然分家另过了,但是家中大小事务却总是一起商量。所以我家成了村子里少有的团结典范,这是爷爷的功劳,但在这一大家人的情感联络协凋上,妈妈却是最重要的人物。年少时我不知道为什么家中大大小小的人都喜欢听母亲的话,现在想来主要是母亲从来都是为别人想得多而不计较自己得失的原因吧!爷爷奶奶活着的时候,遇上过年过节,一大家人总是要聚在一起的,有时吃饭的人多达三四十人,母亲总是最早起床,伺候老老少少梳洗,做不同种类的早餐,有时还得给那一两个挑食的另做。可是母亲总是乐呵呵的,不知疲倦也不嫌麻烦。她说她就喜欢这个热闹劲,一大家人在一起,一年也聚不了几次,老老少少开开心心的多好呀!后来爷爷奶奶去世了,妈妈更忙了,哪一家遇上个难事,她就操心得睡不着觉。记得有一次小姑回家,她陪姑姑说了好多话,比以前更关心她了。小姑走后,妈妈喃喃的对我说:“你姑没有爸妈啦!没妈的孩子回娘家就找不到说话的人啦,咱要让她觉得她的家还在呀!”四叔远在连云港,妈妈总是叫我们报喜不报忧,生怕思乡心切的他惦念。一大家人呢,哪能没个三灾八难的,怎能没几个不听话惹家人生气的,但是母亲总会给我们说咱家人团结,遇上什么事都会过去的,孩子犯错了,别人嫌弃咱都不能嫌弃,咱是亲人,家就是咱的根呀!
母亲老了,年轻时重体力的付出让她的身体开始承受病痛的折磨,她走不动了,当“铁姑娘”时长期在冷水中浸泡落下的毛病开始有了各种病变。十年前老中医治好了她的脉管炎,自那以后她不能再吃羊肉与甜醅了。可是现在膝盖处又因血脉不通肿胀了起来,痛得厉害时不能坐,上厕所都成问题。常年劳累脚底的胼胝硌得走不了路,只能洗脚时大片大片的剪下来,有时候剪得血淋淋的。我们心疼母亲,把她接进城让她休养几日,可她总是闲不住,不是给儿子女婿纳鞋垫就是给孙子孙女织拖鞋,腰痛得坐不住她就趴着纳,看到孩子们穿上她就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总说:“还是比买的好!”这时我看到母亲的皱纹都在笑呢。眼看病稍微好一点了,她又嚷着回家了,说地荒了,菜烂了,连她养的狗也饿瘦了,总之就是要找理由回去。我也曾经跟她生气过几回,让她别种了,可她的回答总是说只要能干成一天她就不给孩子们拖累,到她干不动了再让我们养着。我们犟不过她,只好由她去了。这不,老了老了竟然又生出一门本事来,老爸不是年年种葫芦吗,等葫芦干后她请画家大哥在葫芦上作画,然后拿个小刀刻,刻完后再上色,竟然活脱脱成了一件民间艺术精品来。哎,我的母亲呀,你对生活究竟充满着多少热爱,让你带给我们这么多的惊喜!看着你似乎生活就根本没有苦难,我们孩子们哪能遇点小事就气馁就愁眉不展呢!
母亲越来越老了,但对于我们的影响却一天天的在递增,曾经我非常害怕母亲会离我们而去,我会觉得没了母亲的耳濡目染,我们会变的暗淡。直到在一天天中我们经历了很多生离死别后,母亲的影子在儿女身上逐渐显现时,我们和母亲一起接受了它的苍老。母亲的故事还有很多,光与影的乐曲还在演奏,我将继续捕捉那一个个动人的画面……
王丽菊,女,40岁,小学高级教师。喜爱写作与朗读,尤爱古诗词诵读。潜心于学生写作自评互批实践,有多篇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