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成年人最后的自我救赎?除了学习,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努力

学习对一个人来说异常重要,只要有一天你停止了学习,开始安于现状,停止对生活和新事物的思考,就会失去对新环境或新机遇的适应能力,甚至可以说,无法抓住新机遇。
再来看两段话:
理解,是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清晰的。要彻底地理解一个命题,到底需要知道多少东西?
如果理解得不够,就不能作为重要前提,引出其他有用的观念。
必须在大量微观而具体的知识积累基础上,才能形成更为宏观和抽象的认知。
必须在深层次上掌握普遍规律,从而将所学到的繁杂知识,用一根线穿起来。
不仅要关心自己学习上的技巧和方法,更要关心自己的认知深度。

大脑以及生理机制上的深层进化

在判断自己能做什么和会做什么之前,我们经常会被各种错觉所干扰。而之所以会被干扰,是因为大脑中的知识结构与场景,还未能对新情况做出充分而有效的判断与分解。
这就必然要说到学习是人脑的生理和化学反应。
1. 认识人的左右脑
人脑分为两半球,一为左脑一为右脑。左脑为语言专家,是通俗意义上的理性脑;右脑为艺术大师,负责处理空间、视觉、触觉、嗅觉等方面。
我们的左脑天生就擅长编故事,比如强拉两个不相干事物之间产生联系,再比如不怎么诚实的,用巧妙的谎言使自己在众人面前显得体面而不尴尬。
2.大脑接受信息的过程
再来说说大脑接受信息的过程。大脑对信息的接受过程,就像是拍摄影片——
  • 先扫描(五官对信息进行接收)
  • 后剪辑(内嗅皮层处理成人能理解的样子)
  • 再进行整合处理(在海马区构筑新记忆)
  • 而后储存(存储到新皮层,即我们显意识记忆的地方)
3. 学习使身体消耗大量氧气和糖分
对于学习,我们有多抗拒,就足以说明学习有多辛苦。
实际上,科学家们通过实验研究,已经证明了学习确实辛苦。在学习时,人类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处于集体活跃状态,需要一直不停地处理信息。
而神经元细胞在活动中处理信息时,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和葡萄糖。身体里氧气与葡萄糖的不断减少,就会给身体各处传递出我们的疲惫感和痛苦感。
知道顶级投资家巴菲特和曾经的计算机神童比尔盖茨,为什么喜欢可乐吗?
大概率是因为他们经常进行深度学习与深度思考,身体消耗养分更多,更需要及时补充一些刺激性糖分来减轻身体和神经元细胞的疲惫感。
人类的大脑虽然重量仅仅占身体重量的2%,但它在运行时却消耗了人类身体中超过20%的能量!因此,学习确乎就是一种特别消耗体力的劳动,而且相当的耗费精力。

既然在学习的过程会消耗身体这么多的能量,如果学习没有产生相应效益,岂非白白浪费时间?
让我们来看看,人是如何学会某个单词或字词的。
通常,一个新文字或信息,以声音、画面等方式通过感官(耳朵、眼睛),转化为电信号抵达到我们大脑中的神经元。
大脑中的神经元接收到电信号后,就会通过突触,去连接其他神经元链接之后就会开始传播电信号。一个个活跃的神经元之间互相传导着信号,并逐渐形成神经通路。
一个新单词或新的字,就分别从发音-字母-中文字-图片等节点连接在一起,并且立刻形成了短暂记忆,保存在了人类大脑的海马体中。
随后,我们再通过不断地复习、使用,使用这个单词,从而使得这条神经通路就越来越稳固,进而永久地保存在我们的长期记忆中。由此,我们以后一看到这个单词,就能联系到它的读音、意思、图像,从而彻底“习得”了这个单词。
所以学习和知识获得的整个过程,看起来主要分三个步骤:
  1. 获取:大脑内的神经元建立连接,形成神经通路
  2. 加工:神经元持续活跃并连接更多的神经通路
  3. 记忆:新皮层产生记忆痕迹,并开始储存新内容
知道了学习时大脑的运行机制,学习起来更容易。如果不学习,那么就不会有神经元的深度融合、链接、活跃,后续一切反应都不会产生,你说,人会越来越怎样?

社会属性上的更迭升级

哲学上讲,世界是不停运动的,物质的属性之一就是持续不断地运动。人也是物质之一,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中间数十年不仅要历经社会变革,更要历经自我革新。
因为社会的革新要求人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这仅仅是一种外力。
而内在要求则是,人的社会角色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当人从初级小白,变身为人生高级玩家,期间的自我迭代和更新是必须借助更高阶的学习来实现的。
社会大学的确可以让人积累更多经验,但在高质量发展的今天,科技越来越发达,一个人如果不保持学习状态,不断接入新层面,不断提升自我的社会地位,那么被淘汰就是迟早的事。之所以有传统行业与朝阳行业的区分,往往就在于此。

社会学意义上的自我突破

学习是自我救赎吗?还是成年人不知道该怎么努力才能改变自我命运的绝望而唯一的路径?
这个所谓的不知道怎么努力,看起来让人心酸。
因为,这是个体对社会阶层划分、阶层固化的现状之下,自己心急如焚又无从下爪的苍茫与抓瞎。似乎只有学习才是倒逼自己的最后出路,也隐藏着“不是这世界不给我机会,而是我自己没有努力”的心理愧疚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