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来岁的LZY:胸痹1号方加味-胸痹】
李某,女,32岁,门诊患者。
阵发性胸闷半月,加重2天。
患者诉半月前因情绪刺激出现胸部憋闷,伴有心前区隐痛,偶有发作,休息后可自行缓解,未予以重视。2天前患者生气后导致上述症状加重,胸闷发作次数增加,隐痛阵发、痛有定处,同时伴有心悸,气短,平素口苦、口干,情绪急躁,纳可,眠差,二便调,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综合脉症,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胸痹”范畴,证属气滞血瘀型,应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络为治则,予胸痹1号方加味治疗,整方如下:
柴胡12g 枳壳9g 香附15g 川芎15g
丹参30g 木香9g 石斛30g 麦冬20g
金银花15g 连翘15g 桔梗20g 升麻6g
元胡15g 珍珠母30g 甘草6g
7剂,免煎颗粒,日1剂,开水冲服,分早晚两次温服。
患者诉服药后胸部憋闷感减轻,偶有气短、心悸,心前区隐痛消失,仍有情绪急躁,口苦,纳可,眠差,二便调,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嘱上方香附改20g,加郁金30g,玫瑰花9g,继服7剂,免煎颗粒水冲服,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患者诉服药后胸闷明显减轻,心悸、气短症状未再发作,情绪好转,仍口苦明显,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嘱上方金银花、连翘均改为15g,继服7剂,免煎颗粒水冲服,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经随访,患者诉现胸闷、口苦症状基本消失,情绪平稳,纳眠可,二便调。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出“胸痹”的名称,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轻者感觉胸闷,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胸痹的致病病因主要有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导致心、肝、脾、肺、肾功能失调,心脉痹阻而产生本病。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等脏。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虚、气阴两虚及阳气虚衰;标实有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且常常相兼为病。
患者因情绪刺激导致肝失疏泄,肝气郁滞,气血运行受阻,瘀血阻络,脉道不利,心脉痹阻,不通则通,故出现胸前区憋闷、隐痛;久郁化火,火性上炎,灼伤津液,不能上濡口唇,故口苦、口干;肝火扰心,心神不宁,故眠差;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俱为佐证。故当以胸痹1号方加味,达到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清热养阴的目的。
本方中柴胡功善疏散升导,调肝解郁;枳壳理气宽胸,行滞消积;香附理气疏肝,助柴胡以解肝郁;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具有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木香行气止痛,和胃健脾;石斛益胃生津,滋阴清热;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止咳;二者合用,增强滋阴降火之功效。金银花、连翘清热泻火;桔梗辛散苦泄,开宣肺气,祛痰利气,善治胸闷憋气;升麻清热解毒,升举阳气,可宣达郁遏之伏火,具有“火郁发之”之意;元胡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珍珠母长于重镇安神,平肝潜阳;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二诊患者仍有情绪急躁,诱因不除,疾病难以痊愈,故加大香附用量,并加用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玫瑰花行气解郁、和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之功效。三诊患者体内郁火未彻底清除,故仍有口苦症状,加大金银花、连翘剂量,以增强全方清热泻火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