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奇人物:霍乱爆发,神医出奇方,竟第三次救了同一人的命
清朝晚期,温病学大家王孟英在杭州行医,救治病人无数。他在婺州(今金华市)打工时的老领导,也是有着过命交情的大哥周光远感染了疟疾。已被折磨的不成人形。在其他医生医治无效的情形下,买了船票到杭州来找王孟英。服下了三副王孟英开的药之后,周光远痊愈而归。
回到婺州之后,周光远痛下决心,辞去盐务总管的肥差,举家迁往杭州,要与王孟英住在一起。第二次被王孟英救命之后,周光远知道自己必须紧跟王孟英,否则性命堪忧。
周光远还真是有先见之明,来到杭州三年之后的一天晚上,周光远突然上吐下泻,脚部抽筋,他感觉大事不妙,于是赶快请来王孟英。王孟英一听说周光远病得厉害,也是心急如焚,马上赶了过来。
王孟英来到一看周光远,模样都变了,心说“不好”。然后,一诊脉,心中暗叫“坏了”,不禁眉头紧皱。原来周光远患的病王孟英称之为“霍乱转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霍乱。
“霍乱”这个词在中国古已有之,《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都有提到,但它指的可不是烈性传染病的霍乱,而是指上吐下泻,如急性慢胃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什么的都可以划归到霍乱里面去。其意为“挥霍缭乱”。
到了晚清的时候,恶性传染病霍乱,今天称之为“”真霍乱”传入中国。这个病传染性强,死亡率极高,吞噬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由于清政府的无能,列强纷纷侵入中国,同时把烈性传染霍乱病菌带到了中国,并在江南引起了大爆发。
因为这个病的发病特征是上吐下泻,与古书上记载的霍乱非常相似,所以当时的医家,就把“霍乱”这个名字扣到了此次爆发的烈性传染病的头上了。但这次的霍乱与古书上记载的霍乱有明显的不同之处,那就是现在的患者都抽筋。因此,王孟英称作“霍乱转筋”。
如果读古医,尤其是清末之前的医书,读到“霍乱”这个词,千万不可混同于今天的霍乱。现代中医把烈性传染病的霍乱叫做“”真霍乱”。
晚清时期的这次霍乱大爆发,主要在江南地区。由于江南海运发达,各国来的商船到处都是。一些商船所到之处,也就把霍乱病菌传到了那里。那时候的清政府已经没有力量去照顾下层老百姓的生活。大量人群涌入城市,没有地方住,就随便搭个窝棚。由于居住条件非常差,这又导致了垃圾遍地,蚊蝇乱飞,污浊不堪。绝不是今天风景如画的江南。
江南还有一个致命的陋习,由于是水乡之地,河道纵横,取水非常容易,因此没有打井的习惯,喝水直接就去河里取。但是人们刷马桶也是在河里边刷,而霍乱患者的粪便里面带有大量的霍乱弧菌。这样也给这些霍乱弧菌污染水源和食物造成了可乘之机。
周光远不幸染上的就是这种由外国传入的烈性传染病霍乱,感染了霍乱弧菌,病情非常严重。王孟英清楚这是一种可以瞬间夺人性命的疾病,所以眉头都皱了起来。而周光远一看王孟英的反应,也害怕了,因为他从前看王孟英治病,从来不这样。
原先都是轻轻松松,谈笑间,疾病已经灰飞烟灭。可这次王孟英反应有点儿不对头,所以他也害怕了。就问王孟英:“我这个病还能治吗?”王孟英说:“你这个人体质本来就弱,就是一个阳气不足。你上吐下泻,使得阳气损失的更加严重;然后你自己又给自己雪上加霜,服了青麟丸,这个苦寒的药一下去,阳气就更少了。我现在只要把你的阳气补足了就还有机会,不用担心。”
然后王孟英就问周光远的母亲,你们家有现成的人参吗?还好,周光远平时很注意养生,家里还真有。于是王孟英就把人参给煎成浓汤,先给周光远服下去。
中医里管这叫“独参汤”,专门救治气虚危症。王孟英使用这个方子,是在给自己争取时间。然后马上开了一个方子,其成分有:人参、茯苓、白术、附子、肉桂、干姜、白扁豆、木瓜、薏苡仁、莲子肉。这是个非常妙的方子,既泻水湿又补脾胃,还补阳气。
这个方子周光远服下去之后,很快就感觉四肢和畅了,非常温暖。“终剂,即各症皆减”。第二天,王孟英过来,看到周的脉搏已经起来了,身上也有力气了。一共调理了十多天,周光远就慢慢恢复了,并最终痊愈。
这已经是王孟英第三次救周光远的命了。第一次还可以用“谢谢”,第二次再说谢谢,其分量可就不足了,等到第三次救了你的命 ,真的就无话可说了。周光远也是感激地不行,已经激动得说不出话了。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啦。
后来王孟英写了一本书,叫《霍乱论》,就选用了周光远的这个医案。而周光远还特地在此医案后面写了一段话,表达了对王孟英深切的感激之情:“余此番之病,危同朝露。若非半痴,恐不能救。”
就是说我这个病实在是太重了,如同早晨的露珠一样,太阳一照,恐怕就会消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