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划算还是不划算?---谎言与真相的隐蔽逻辑

  近两年,在渠道改革探索中,白酒行业出现了不少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为基础的商业模式。他们行事高调,颇有话语权。

  曾祥文先生说,“减少渠道环节降低成本”,事实上并不成立。如果有人说以此为商机,做一家企业,那是在说谎。

  ◆哪里有多余环节等你来减?

  在市场竞争下,现实存在的渠道环节,没有一个是多余的。道理很简单,企业的本能就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追逐高利润。没有企业会容忍薪酬高贡献小的员工,同样的,又岂能容忍价值低索取高的渠道成员?每个企业,都有过河拆桥的冲动,没价值的渠道冗员会被很快挤掉。

  事实上,除了政府垄断的专营专卖领域,不可能存在多余的渠道成员。

  ◆减少中间商,是降低还是抬高渠道成本?

  盘点一下,“减少渠道环节降低成本”的论断并不靠谱。

  大卖场算是低价和直供的典范了。但是,它们低价的秘密在于供应链管理+现金流业外投资+政策性补贴+营销管理。并不靠减少中间环节来减低成本。

  直销业态以减少中间商为诉求。但直销企业经营的产品,为什么零售价远高于同行,且从业人员平均收益极低——显然,直销业态的成本高于大卖场。

  电商、O2O也号称减少中间环节,让利于消费者,但他们真实成本并不低。他们中间大多数的低价,依赖于“山寨货低成本+伪造排名伪造交易量+烧钱补贴违法低价倾销+税收优惠+减少推广费投入不顾后遗症”等等手段。它们的成本,也高于传统商业。

为什么去掉中间环节,不能降低渠道成本?

  首先,渠道成员数量与渠道总成本成反比。

  中间环节本就是为了降低渠道成本而出现的。去掉中间环节很可能抬高成本。

  其次,中间环节的专业化、规模化,使渠道总成本一定降低。

  企业宁可招商,也不愿意“厂家直销”。厂家的形象店,主要价值是品牌。真实的经营成本一定高于经销商--终端。

  消费者千里寻医问药,隐含着自己承担医生识别、交通食宿等一切成本。虽然不用分担医院院长、药店经理工资、药店门店租金等等,但花费一定更高。增加一个医院环节,使得医生的职能专业化、规模化。虽然医患之间增加了环节,但患者反而降低成本。

  农民的蔬菜宁可在地头卖1元,也不愿意自己送到商场卖。因为,自己送到商场,成本有可能是每斤50元。只有1元卖给中间商,市民才能吃到3元的蔬菜。

  每减少一个环节,就可能损失专业性,如药店直接卖药给患者就不如医院专业,患者就得自己承担病情判断的责任;也可能失去规模优势:快递物流费用肯定高于全国性大卖场分散到终端店的费用。

  随着房地产价格的提高,随着城管对小区物业的种种限制的提高,消费者网络购物的取货成本正在上升,接件的便利性正在下降。

  真是令人惊讶,中间环节似乎都可以去掉,但通常,渠道成本反而更高!

  ◆问题出在“消费者+骗子”身上

  然而,为什么“减少渠道环节降低成本”谎话会颇有市场?问题出在消费者身上——消费者的认知误区+骗子利用消费者的误区,两者一拍即合。必须利用,且生产经营者不得不利用。

先说消费者。
消费者爱占便宜,希望渠道成本免费,而渠道成本是客观发生的,必须转嫁给消费者的。
产品成本本身就包括生产成本和渠道成本。但问题是,多数消费者只愿意支付生产成本,不愿意支付渠道成本。患者愿意为“有用”的实物药品和仪器检查花钱,而不愿意为“只是说说话的医生”花钱。食客愿意为“有用”的实物菜肴花钱,不愿意承担最低消费--其实是分担房租水电。
于是,医院不得不低挂号费、高药费,将医生报酬包含在药费检查费中。很多医患矛盾因此产生,医生患者均受其害。
餐馆不得不提高菜价,而驱逐一杯啤酒坐半天的客人,发生争执无数。
再说骗子。
面对如此消费者,经营的正道是做品牌,以产品品质、服务形象、企业商誉,赢得消费者。
可是,部分经营者嫌正道花钱,总想走捷径,明明是高价,要伪装成低价。明明是降低品质而低价,偏偏要编造谎言、说成其他原因而低价。
于是,就想到了“减少渠道环节”这个理由。
没有能力拼品牌、只能拼价格;无法做到基于成本的低价、只能编织基于谎言的低价。

  ◆问:降低渠道成本的真正方法是什么?

  答:从“社会成本”的角度看,政府当然是最大的问题,人治,执法弹性,高税收,垄断,行政成本,土地政策,房地产,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障匮乏,都高抬了渠道成本。

  社会缺乏具备公信力的评估机构,迫使企业自己“办社会”,对成本的影响尤其大。

  但是,企业对“社会成本”,是无能为力的。

  作为企业,唯一降低成本的途径,就是降低渠道交易成本、管理成本。

  降低渠道交易成本、管理成本,我们推介三个方法。

 

1、曾氏轻营销“无摩擦渠道+自动化管理”

  (1)渠道是“产品销售通路+市场资源凝聚品牌资产增值”;

  (2)无摩擦渠道:顾客定位一致性、品牌承诺一致性互补性、管理无缝对接等。主要工具:曾氏5V模型。

  (3)轻营销三维布局:

  时间布局:渠道先于品牌半步。

  过早则积压在渠道,花钱证明自己无能,花钱给自己留下后遗症,再错误应对如降价促销,则南辕北辙越行越远。

  过迟则消费者购买欲望闲置,竞争者做大做强。不要相信饥饿营销。

  空间布局:消费者便利、消费者价值感的平衡。

  业态布局:如消费业态与销售业态,线上与线下。

  (4)轻营销渠道组合:

  “价值--功能”组合,角色组合,推广渠道、消教渠道,尾货处理渠道……

  (5)渠道协同营销:分封制或中央集权制的选择,服务力的战略规划。

2、工业4.0

  (1)裁员

  营销车间化+生产流水线+智能机器人+物联网+决策模型化,减少工人,不再需要白领,不再需要金领。

  如富士康智能机器人,替代了工人,也替代了线长、拉长、质检等管理者。不仅成本低,还摆脱了政治风险、社会风险、替罪羊风险……

  围绕4.0新工具,进行人力价值再评估,岗位价值再评估,价值链条再梳理,达到管理层减少的目的。

  企业之间比的就是谁建的模型更好,而不是操盘手的智力、体力。

  操盘手也失业了!

  (2)自动化,降低交易成本

  企业从“系统给人做辅助”进化到“人成为系统的辅助”。

  财务,发货-收款-对账,顾客积分奖励,会员优惠,经销商业绩返点,物流,零售,餐饮服务……从工厂到“消费场所+销售场所”,  所有的管理控制,决策行动指令产生,全是智能体自动完成。

  工业4.0就是用一个更高一级的智能系统,把产品整个产业链所有环节,统一进行智能化集成优化管理。

  (3)智能化,消灭工作失误,节省教育成本

  渠道的每个环节,能够自己总结、学习,超过人类。

  智能机器人与人类下棋,最终一定是机器人胜利:棋谱越多,对弈次数越多,机器人积累越多,应对措施越多。而且,机器人不会因为情绪心态压力疲劳离婚失恋等因素,做出错误判断。

  今年中国股市也差点被金融智能交易系统打崩溃……

  所以,要减少人类的思考、判断。

  智能机器是创造性执行,而普通员工是被动执行,按照指令执行。机器人因为样本积累、信息丰富,自己提升。人类虽然也有“经验曲线”,但受责任心、激励、离职、记忆力等多种负面影响。

  科特勒的“营销科学”,“营销模型”,利连教授的“营销工程”,早已奠定基础。

  (4) 信息采集传输和成本,最近得到大幅度降低,从而降低了智能技术用于渠道管理的成本

  物联网是信息采集最重要的来源。物联网的发展受无线互联网的成本,传输速度,覆盖区域影响。这些,正在成熟。

3、沃尔玛跨渠道绩效管理无缝对接

  聪明的宝洁公司,构想出一套“跨企业无缝对接”的管理方案,被世界第一大零售企业凯马特拒绝,于是很希望见到沃尔玛。

  宝洁与凯马特,两家领导人私交甚好,联手打击过沃尔玛,所以,长期以来,宝洁沃尔玛两企业矛盾非常尖锐,甚至普利切特见不到萨姆·沃顿。

  1987年7月,普利切特邀请沃顿来阿肯色州斯普林湖旅游——划时代的会晤。

  3个月内,宝-沃成立协作团队。借助于计算机实现信息共有。宝洁利用沃尔玛销存数据提高生产和出货效率,双方财务、流通、生产和其他各职能部门组成专门合作团队,派往沃尔玛实行协作管理。

  1989年,沃尔玛开始对宝洁纸尿裤产品实行供应链管理,构筑JUST-IN-TIME型自动订发货系统。

  沃尔玛不再从事具体的物流活动,双方不用就每笔交易的条件(如配送、价格问题等)进行谈判,缩短进货、保管、分拣、补货,到销售整个业务流程的时间 ;财务结算不再是支票等物质形式,通过计算机、终端等电子设备来完成。

  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 消除。

  宝洁交易成本的下降;借助于MMI系统使企业营销计划的制定和实现变得非常容易; 通过自动订货系统使削减在库成本和风险的努力成为可能;由于产销联盟战略的实施提高了工厂的生产率,构筑了柔性化的生产体制,削减了原材料的调达成本,降低了由于价格波动而产生的机会损失;由于排除了中间流通环节,节约了流通成本。

  沃尔玛同样减少了交易成本; 在库成本和风险的压缩;因为无纸贸易而产生的间接费用的削减;人员整理、再配置等人力费用的下降;多环节流通费用的削减等。

  数年后,沃尔玛成为第一,凯马特出局。

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发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