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我那遥远的“财务自由”路/朱良启

“财务自由”是个近年来很热门的词,也是很多人所向往的一种家庭生活理财境界。我一向喜欢对事情追根究底,便查了不少资料看看这个词到底代表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我本人能达到一种什么样“财务自由”,倒也弄清了一些东西。

所谓财务自由,就是持有能产生现金流的资产,并且产生的现金流大于你的日常支出。但请大家注意,手中的现金并不是资产,假如你手里有一万现金,花了就没了,就是不花,一百年后还是一万,并不会自己变多,甚至购买力会缩水严重,更不会产生现金流。这样不能叫财务自由。要想实现财务自由,需要有投资收入、租金、股票分红等不上班也有的收益,躺着都有持续不断地钱赚。看到这里时,我是喟然长叹,感觉自己离“财务自由”这样遥远,我的生活状态用“财务挣扎”概括更合适些。

我是1994年7月师院毕业从教的,上班前的求学途中一直处于衣不必新,饭不须好,能吃饱已是满足的状态。原以为上班就能拿工资了,谁知当时农村教师的工资是乡镇财政支出,本身就没钱,加上我们这些下半年上班的教师工资又不在年初的预算中,所以我们教书半年一分工资没领到。我离家近些在家里吃饭还好些,有几个离家远些的教师便向学校借,差点把学校收的一点学费借完,把校长借的脸都变了色。尽管我在家里吃饭,但上班不比上学,必要的东西要买,人情礼节要随份子,还在外地上学的同学来信借几百块钱,我说没钱估计别人也不相信,干脆借钱寄去吧。

我刚上班定的是中教三级,工资是每月324.5元,半年以后到了1995年元月中旬,在各方面的努力之下,我们的工资终于补发,还掉借学校的,还剩千把块,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笔“巨款”。我还没想好该怎么安排这笔钱,我母亲突发脑溢血,住院治疗,我的这笔钱马上派上用场,为母亲交住院费,可惜母亲病重抢救无效。只住院三天便去世,最后结账只花了几百,家人考虑我以后用钱的地方多,把这个钱又退还给我。此后父亲和我做了一番谈话,大意是家里还有我四姐和妹妹在上学,花费尚不少,家里以后不要我的钱,但以后的结婚花销家里也不能提供,我的工资自己留着就好,不要乱花。我完全明白家中的现实,满口答应。

我思考了以后的花钱地方,估计下一阶段最主要的是结婚花销。当时还没流行商品房要买,同事结婚基本都住自家,少数在学校里找一两间破房子,虽然不要考虑房子的问题,但必要的家具电器,衣服,举行婚礼总是要花钱的。我那年24岁,一年收入四千余元,而一台大彩电就三千多,连置办东西带婚礼需两万元左右。我必须在短短几年内凑足这笔钱。因为目标明确,我每月领到工资后,留下必要的开销,剩下的直接存入银行,虽然只有几百,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的不少同事倾向过一些潇洒的日子,注重吸好烟,穿好衣服,赶时髦买摩托车等。只是他们经常借钱花,或者向父母要钱而已,我跟他们不一样,不赶时髦,不抽烟,不讲究吃穿,虽然不止一个同事“热情”地教我如何享受吸烟的乐趣,赶时髦的快乐,对这些好为人师者的做法,我自一笑了之,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我平时买些书看,假期一定出门远足一次,其余基本没有太多花钱的地方。所以我和一些同事之间是这样的关系:他们大概不屑我的枯燥单调的生活方式,其实我过得很充实;我却不屑他们的借钱潇洒或依赖的生活方式,感觉他们更空虚一些。后来我看到美国作家巴赫的理财心得:致富之道是“付钱给自己”,他说多数人赚到钱先付给别人,房东、信用卡、电话公司、政府等等,这在财务上绝对是倒退。巴赫建议赚到钱首先把10%存进自己的账户,如果多,少些也一定要存。他的名言是;“你无法花掉不在你口袋里的钱。”意思就是要学会储蓄,要支出小于收入。他的理论我能接受,如我做的一样。坚持到1997年我结婚之时,因住在妻子学校里,不用为房子发愁,三年多积攒的两万元用于其他方面绰绰有余,既没有让父亲掏一分钱,也没有向别人借一分钱。但即便如此,离不靠工资过日子的“财务自由”还远着呢。

1998年春,妻子生下儿子,我们的工资虽然上涨些,但遇到了全国农村教师都无奈的现象——拖欠工资,而且一拖就是两三个月,原因就一个,乡镇财政困难,我们学校属于市辖区好一点,妻子学校属于濉溪县,半年能发两三次工资。妻子在学校利用空地种些青菜,娘家有时给口袋面,我们领到手的钱用于生活和养孩子凑合够用已经不错,哪里还能余钱。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到教师教学积极性,直到2000年国家把教师工资归入县级财政拨付才得以解决,而且让教师感到高兴的是,工资连续几年上涨,幅度还不小,我的工资终于越过千元。对一个居住在农村学校的双职工来说,本来花销不太多,还是能剩余一些的。但花钱的地方随着有了余钱发生了变化,原先基于生存优先可花可不花的不花,能省就省了,但有了余钱很多方面就变成刚性支出,不花不行。因为我和妻子都忙着上班,只能花钱请别人照看孩子三年;2000年我父亲重病住院近一年,花钱大都由我们姐弟几个凑钱,我出七千多元;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教师提高学历势在必行,我开始进修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妻子进修专科和本科课程,四年下来,毕业证到手,累计花费一万四千多元。几年之间,以上几项开销加上生活支出,我家收入只是略有剩余而已,我这里还要说明一下,有人认为老师可以利用假期补课挣外快,这对在农村从教多年的我来说,就是天方夜谭,只有毕业班的学生按照学校要求可以在周末统一上课,数年间一节课的报酬由2元慢慢涨到5元,皮毛之收,聊胜于无而已,距离靠外快就够生活支出的“财务自由”八字都没有一撇。

从2001年开始,淮北市的商品房开始粉墨登场,我本无意于此,一来钱少,二来习惯了远离繁华,偏居农村学校一隅近似隐居的日子。但形势的发展很快打碎了我的梦想,先是2005年夏季一场洪灾把学校淹城一座孤岛,我们居住的平房在洪水中险象丛生,接着学校要改建,连平房也住不成了,不能安居,谈何乐业?2006年元旦我倾其所有,加上一些住房公积金,再从几个姐妹手中借了几万元,一次付清15.2万元房款在淮北市里买了套94平米的商品房,总算给自己弄个稳定的窝。代价是我“一夜回到解放前”,外加几万元外债。后来在两年的时间内我处于“财务不自由”状态,还外债加攒装修的钱。我平生从未借过这么多钱,压力使我内心老有一种焦虑感,生活中注意省钱成为我的本能反应,至于是不是受累,会不会没面子,都是次要的。装电话、买手机、买VCD等都比别人晚一步甚至几步。

我觉得生活到这步就行了,读书、教书、教育孩子应该成为我们以后的主要生活内容。但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教师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和妻子随着教龄增长,职称晋升,加上绩效工资的兑现,我们手中开始有了积蓄,妻子的眼光比我远大,她预料房价以后还要大涨。鼓动我再买一套房子,理由如下:儿子已经上初中了,早晚要帮他买房子的,现在房价明显呈上涨趋势,如果等以后再买,我们多年攒的钱等于白攒,不如现在买合算。我周围的亲朋也认为是这样,而且纷纷付诸行动。我这次没有坚持己见,随了大流,决定出手。在2010年1月买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学区房,总价34万,因为这次买房是投资性质,不宜再向别人借钱,我倾其所有拿出10万,又贷款十年共24万元,步入房奴生涯。此后10年中我领到工资后第一件事就是到银行还贷,每月2600左右。头三年真的很难熬,还掉贷款,房子装修要钱,还要付契税和维修基金才能办房产证,在一起又是10万元。而我妻子工资合计每月只有五千多,生活之外,每年都还有大量必不可少的人情礼节,我只能小心谨慎地过日子,暗自祈祷上天千万别有什么意外事故发生,否则我根本没有招架之力。鲁迅说:“我们有钱的时候,用几个钱不算什么;直到没有钱,一个钱都有它的意味。”这话真对,至于“财务自由”,我做梦也不敢想。

直到第四年,我的日子才缓过气来,开始有了剩余,但紧接着2016年儿子考上大学,要远赴云南求学,现在孩子上大学远非我上学能比,开学之时电脑手机等等已是必备物品,连同学费第一学期就花销两万多,四年共10万余元,好在我和妻子的收入也是增长的,待到2020年,儿子大学毕业,我也正好还完房贷,清算财务,居然还有剩余。正要长舒一口气,翻身做主人,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生活自有它的节奏,我也无法控制,妻子和儿子在新年之初正式提出:鉴于生活工作需要,我们家需要一辆轿车,也罢,我之所以努力工作,不就是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吗?培根说:“金钱好比肥料,如不散入田中,本身并无用处。”让家人生活有种幸福感比留下钱重要些,主意拿定后,我们一起到车市买了一辆17万元的轿车,我又一次手中空空了。

本来以为儿子大学毕业就要就业,我的负担将为之一轻,但三月初,儿子考研结果揭晓,远超国家线,如果复试过关,将继续求学三年,我仍需要帮他继续求学。回首过往,我虽然没有达到什么“财务自由”,但我一直在努力工作,认真对待生活,提高自身水平,承担起家庭责任,儿子成才,各方面的生活都得到很大改善,收入所得都用在正当的地方。席慕蓉告诉我们:“金钱是一种有用的东西,但是,只有在你觉得知足的时候,它才会给你带来快乐,否则的话,它除了给你烦恼和妒忌之外,毫无任何积极的意义。”既然如此,我也没必要再去追求所谓的“财务自由”了。

作 者 简 介

朱良启,男,现年49岁,毕业于安师大中文本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烈山区淮北七中。淮北市作协会员,烈山区作协常务理事。2014年开始散文随笔写作。先后有三十多篇作品在省市区获奖。在省市报刊、网络媒体发表文章270余篇,70万余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