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医之辨证施治
以医学学派、中医典籍而言,据东汉班固《汉志·方技略》记载,古有“医经”与“经方”之别。医经者,《内经》、《难经》是也;经方者,《本草经》、《汤液经》、《伤寒杂病论》是也。
辨证施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核心内容,亦即中医理论的精髓。根据《内经》的医经理论和《伤寒杂病论》的经方理论,辨证施治存在着两种辨证思维方法模式。一种是以《黄帝内经》的医经理论进行逻辑推理辨证施治法,也称时方辨证;一种是以《伤寒杂病论》的经方理论进行方证对应辨证施治法,也称经方辨证。
一、医经辨证施治思维法
这种辨证施治法是逻辑推理性的理性思维法,属病机辨证。一般认为,辨病机、识证候、立治法、处方药,理法方药一体,以理统法,以法统方,以方统药的辨证施治过程是中医学的传统思维模式,这也代表当前主流中医学的理论观点。它是先辨出病机、病证,再制定治则,然后选方用药进行施治。是以《黄帝内经》的理论为基础,并经历代医家发展而形成的以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等学说为核心的辨证施治体系。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强调病机与推理,以法统方选药,对方药的选择有很大的随意性。这种辨证施治思维法是历代中医学派的辨证主流,真正的中医师都能掌握这一辨证施治思维法。
但是,此辨证施治法,也非尽善尽美。因为,辨证的质量不仅要受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影响,更难免受一些主观因素影响,比如医者的理论水平、见解及临床思维状态等制约。这样,对同一患者的同一阶段的疾病,不同的医者就可能作出不同的辨证及诊断。临床上还可见到学验俱丰,且难分轩轾的几位名老中医,在会诊时会出现这种局面,试问哪一位更臻于“认证无差”的化境呢?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种差异就是矛盾。他们由于学术见解与临床思维的不同,而在提取和利用四诊信息时所显示出的差异,乃是辨证施治体系无法解决的矛盾。
纵然辨证无矛盾,而选方用药时亦能产生矛盾。因为根据辨证结论而确立了相应的治法之后,可供遣选的方剂绝不止一首,一种治法可统率多首方剂。例如最常见的风寒咳嗽,其治法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可选用金沸草散、杏苏散、止嗽散等等,到底哪一首是高效方呢?即便是所选用的方子是同一首方,所用的每味药的剂量又会出现各不相同,那么,谁出的方子又是真正的高效方呢?如此看来,在实施辨证施治时,由于在辨证和选方用药两个关键环节上都有可能产生矛盾,医生有时颇难预测疗效,更不要论追求高效了。
现代人评价说中医不科学、伪科学、黑箱哲学,甚至是要废止中医,我认为存在上述辨证施治的弊端也是原因之一。
二、经方辨证施治思维法
这种辨证施治法是方证对应的感性思维法,属方证辨证。它是方证相应,证以方名,方由证立,有一证必有一方,有是证必用是方,处处展现了方证一体的精神。方证一体,构成了《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方证辨证体系。其中的“证”还包含着用某方的证据、依据之内涵。
方证对应是一种思维方法,是一种古代质朴的原始思维。“有是证用是方”,没有逻辑推理,只看眼前,是不应用抽象概念的思维,也是不讲究因果关系、矛盾关系的思维方式。经方方证是前人处理复杂问题的简单模式。有了方证,无需繁杂的理法推理演绎,也没有空泛阔论的病因病机。“有是证用是方”,是临床用药的原则,按此思路,疗效常常出人意料,效如桴鼓。需要强调的是,方证,绝对不是单个的症状,方证相应,绝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对症状用药”、“机械的思维”。恰恰相反,方证相应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是辨证施治的最佳实现途径。胡希恕先生说:“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刘渡舟教授说:“要想穿入《伤寒论》这堵墙,必须从方证的大门而入。”
在临床上,利用方证对应,即“有是证用是方”的治疗原则,不管什么疾病,不管哪科病证,只要看到病的证候与《伤寒论》的症候描述契合,有时“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即可将相应方药信手拈来,而不必受八纲、脏腑、病因等辨证方法的限制,就能效如桴鼓,取得显著疗效,且疗效的重复性也很高。如:汗出,恶风,脉浮缓(弱)者,桂枝汤主之;无汗,恶寒,脉浮紧者,麻黄汤主之;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腹满,饮食如故者,厚朴七物汤主之;按之心下满痛者,大柴胡汤主之;厥而心下悸者,茯苓甘草汤主之等等。这实际上是在重复仲景当年的治病实践,颇有执简驭繁、驾轻就熟之妙,也是准确运用经方的一条捷径,有助于发掘运用高效之经方。
上述两种辨证施治的思维模式,都应该全面掌握,在临床中其具有互补的作用。本人认为,临证时真正的高效治疗,必须运用《伤寒论》的方证辨证来选方用药,在方证辨证不明的情况下,对证拿不准的情况下,可以暂时运用医经辨证思维法去选方用药,也能取些疗效,以便有时间对病例进行研究思考,等复诊时再用方证相应的方药。另外,在临证中对患者进行病理解释时,还需要用医经辨证思维去解说,以取得患者的信任,或者在书写正规住院病历时也得应用医经辨证思维模式去描述。
―――李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