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儿膏方的临床应用] 膏方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 儿科 膏方 临床应用 中医膏方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根据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天人合一的思想,拟定的具有滋补强身、抗衰延年、纠偏祛病的中药方剂。笔者在近十年的儿科临床实践中,运用膏方来调治小儿常见病,取得较好疗效,现对小儿膏方的临床应用谈一点体会。
1 立法纠偏祛病 注重阴阳平衡
中医膏方具有改善人体阴阳平衡、旺盛脏腑气血功能的作用。近代名医秦伯未谓:“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溢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故俗亦称膏滋药。”又谓:“膏方非单纯补剂,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所以膏方不同于其他补方,它具有补中有治、治中寓补、补治结合的特点,小儿膏方拟定尤应注意小儿“形气未充,脏腑未坚,腠理疏松,表卫不固”的生理特点。任何内外环境的刺激或生活起居的改变均可导致小儿患病。如有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或咳嗽缠绵;有的小儿形瘦面黄,身材矮小,胃纳不馨等。小儿膏方是针对小儿禀赋不足、脏腑娇嫩、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等诸种薄弱环节,结合小儿不同的体质,综合既往病史及身体现状进行立方遣药,并按君、臣、佐、使合理配伍,调整小儿脏腑阴阳气血,祛除痰瘀食积,所拟定的调补处方。
2 用药顾护脾胃 调补以平为期
小儿脏腑清灵,随拨随应,小儿膏方用药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调整患儿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小儿膏方的适应证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厌食、疳证、遗尿、心肌炎、肾病综合征、生长落后等疾病,涉及脏腑主要为肺、脾、肾三脏,尤其重在调理脾胃。盖脾属太阴,后天之根本,生化之源泉,四季脾旺则不受邪。胃属阳明,主腐熟,为水谷之海,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的强弱与小儿生理休戚相关。然小儿的生理特点则脾胃常常不足,而膏方的消化吸收也有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转,因此临床用药更须细心顾护。笔者临床常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玉屏风散等做小儿膏方的基本方,这些方剂药性平和,配伍精当,即可食用,又可药用,且重在调理脾胃。然后根据其脏腑、气血、阴阳以及痰湿、食积、郁热、瘀阻等情况进行组方,用药应温而不燥,凉而不偏,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理气而不破气,活血而不动血,扶正而不恋邪,祛邪而不伤正。气虚者配伍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沙参、西洋参等,慎用别直参之类,一者虑其温燥峻补,二者因其有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分泌促性腺激素的作用,诱发小儿早熟;血虚者配伍四物汤或加首乌、龙眼、桑椹子;阴虚者配伍玄参、玉竹、石斛、麦冬、杞子、女贞子、旱莲草、五味子等,慎用熟地、黄精等以免过于滋腻;阳虚者配伍附子、桂枝、干姜、肉桂等,但剂量不宜过大。宗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和“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之旨,再加入少量的养阴药,以求阴阳平衡。健脾运脾首推苍术,其气味芳香,既能消除膏方中补药的粘腻之性,又能助脾运化吸收之功。其他如川朴花、砂仁、藿梗与苍术有异曲同工之妙。补肾常用补骨脂、菟丝子、山萸肉、金樱子、芡实、山药、益智仁等平补之品,慎用鹿茸、鹿角、仙茅、仙灵脾、锁阳、阳起石等温肾阳药物,恐其诱发性早熟。膏方中不要使用药性过于苦寒、有异味、毒副作用明显的药物,如大黄、黄连、苦参等,以免影响膏方的口感及损伤脾胃。对一些野山参、冬虫夏草、西洋参等贵重药物宜打粉研末兑入膏方中。小儿膏方收膏药有荤膏(阿胶、龟版胶、鹿角胶、鳖甲胶等)、素膏(二冬膏、桑椹膏、金樱子膏等)、蜜膏(蜂蜜、饴糖、冰糖、白糖等)之分,一般以素膏或蜜膏收膏为佳。如用荤膏,剂量不宜过大,250g左右即可。
3 开路方为先锋 服用应知宜忌
为了让膏方充分发挥调补的作用,在服用膏方前,先用一些调理的中药,即所谓的“开路方”。众所周知中药苦涩难咽,小儿难以喂服,即使你费尽心思开了再好的膏方,如小儿拒绝服用,也是枉然。所以开路方就是让小儿有一个接受中药的过程,同时也能直接了解药物的反应,以便在配置膏方时予以调整。另外,小儿脾胃薄弱,易夹痰湿、食积,不利于膏方的吸收。所以“开路方”可以起开路先锋的作用,扫清一切障碍,把机体内环境调整到最佳状态,有利于膏方发挥调补的作用。有外感者,可根据风寒或风热的不同,选用桑菊饮或荆防败毒散;痰湿者可用二陈汤或三子养亲汤等;食积者用保和丸;厌食者用平胃散健脾醒胃。要使膏方收到预期的效果,正确服用也很重要。小儿膏方不主张在疾病的急性期服用,如出现发热、呕吐、腹泻、咽喉疼痛、咳嗽、尿频尿痛等,应在治愈或基本缓解后再服。如果急于在此期间调补,不但起不到很好的调补作用,反而有闭门留寇之嫌;服用膏方时要忌生冷、油腻、辛辣、不易消化及有较强刺激的食物,以免妨碍脾胃消化功能,影响膏剂的吸收。忌食萝卜、芥菜等腌制食物,以免妨碍党参等补气药物的吸收;含有首乌的膏方要忌猪、羊血及铁剂;此外,还不能与牛奶同服,因其所含的钙、磷、铁等物质与滋补药中的有机物质易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难以溶解的化合物。服用膏方的时间最好从冬至起连续服用约50天左右,也就是冬至以后的“一九”到“六九”,或服至立春前结束。服用膏方最好从小剂量开始,每天早晨l汤勺膏滋药开水烊化,空腹服用,服用1周后可在晚上临睡前再增加1次。主要是让胃肠有个适应过程,也可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另外还需要配合饮食调理,并做到劳逸结合、适度运动,这样才能使膏方的作用发挥至最佳。
4 病案举例
张某,男,9岁。2005年11月20日初诊。患儿咳喘5年,每遇外感或气候转变之际发作,面色欠华,形体消瘦,倦怠多汗,晨起打嚏流涕。近周咳嗽又作,痰粘色黄,呼吸稍促,胃纳欠佳,口中气秽,脘腹不舒,大便干燥,间有遗尿,幼时有湿疹史。舌红、苔薄腻,脉滑。此为痰热蕴肺,肺失清肃,食积内停,脾运失常,先拟清肺化痰平喘,佐以消滞助运。处方:炙麻黄、杏仁、炒黄芩、川朴花、竹沥半夏、陈皮各6g,生石膏(先煎)30g,葶苈子、苏子、莱菔子、干地龙、浙贝、炙冬花、鸡内金各9g。7剂后咳喘缓解,咯痰稀白,仍纳差,脘腹不舒,苔薄腻。上方去炙麻黄、石膏、葶苈子、苏子,加枳壳6g,茯苓、白术、旋覆花(包)各9g。续服10剂后,咳喘已瘥,纳食增加,苔薄白,脉细。时值冬令哮喘缓解之机,治当正本清源,健脾益肺,补肾固涩,调补脏腑虚损,祛除痰饮宿根。处方:西党参、莲子肉、炙黄芪各250g,杭白芍、芡实、浙贝、益智仁、徐长卿、当归、炒苍术、炒白术各150g,炙甘草、桂枝、防风各60g,佛手片、葶苈子、乌药、川朴花各100g,制半夏、陈皮、广木香、大生地、炙鸡金、辛夷各120g,砂仁30g,茯苓、阿胶(另烊)、龟版膏(另烊)、黄酒各200g,冰糖300g。浓煎制膏,每日早晚各l匙,开水冲服。如遇感冒、发热、腹泻时暂停服用。服药期间忌食萝卜、虾蟹鱼腥等发物及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忌饮茶,防止闻吸异味尘烟。
收稿日期 2007-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