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访谈的逻辑

 作者: 吴张彰 译 / 988次阅读 时间: 2021年7月16日
来源:神分析行知学派(EPS)

初始访谈的逻辑
作者:Jean-Marie Jadin
译:吴张彰
校:贺丹雅
来源:精神分析行知学派(EPS)

初始访谈的问题一开始就尤为困难。的确,我们对此富有一些多少有点长期的经验,也有着散布在弗洛伊德拉康(文献)中的一些建议,但是我们又缺乏一种可以些许给予我们指导的总体性规制和原则。

在第一次可以预期的平淡的接待中,初始访谈之所以具有“初始”的意味,这仅仅是因为,除了其内容之外,这些访谈在时间上先于在躺椅上进行的精神分析。这是不言自明的。我们这里说的这个初始都是在一个日常的线性时间的意义上,也就是日期、时钟的那个时间。

有时候,这就是我们第一时间只能认识到的时间,但理性、逻辑的理想过程并不总是如此。只有当分析者在躺椅上说话,出现面对面说话之后时,情况才是如此。但是,在此,去关注这个“看”会得到一些结构性的结果。不论如何,只要分析家不说太多,分析者位置的改变都是越来越明显的。

在日常的时间中,只有分析家可以放过这位准分析者的一种线索,并且也未能引入什么作为逻辑判断的东西时,才做出这样的决定。有时候,只是对于分析家来说,面对面的话语的数量已经足够了。有时候,只是督导的提议,创造了转向躺椅的机会。

分析家给出一种有点分析架子、有点专断的命令,于是很明显就处在一个近乎神的位置上,即一个知道的角色,拉康称这个位置为没有划杠的大他者。但是,不要忘了,这个分析家也有自己的无意识。他是一个划杠的大他者。他并不知道自己建议分析者上躺椅,是出于什么无意识的理由,但是这种理由就是存在。

更理想,也更常见的情况是:上躺椅是在一个不同于时序时间的另一种时间上,一种由非时间的瞬间所关联的时间,一种不连续的时间,所谓的辩证时间,即一个颠倒的时刻。如拉康所提到的[2],这就是弗洛伊德在面对杜拉时的那个时刻,当时弗洛伊德问这位先前在抱怨自己父亲的女病人,她在这件事上扮演了什么角色。杜拉之前回忆起,父亲经常把她交给K先生,以便自己去找K夫人,而她自己也在照看K夫人的孩子的同时喜欢这种关系。

还有其他一些可能的上躺椅的摆动,比如说,当主体对自己、对某个他者、对分析家从一种事实描述过渡到评判时;或者病人之前描述了一位残暴而令人创伤的父亲,并把自己的症状都归因于他,而当病人承认,这位父亲同时也曾经是他所爱戴、敬仰的人时。还有可能是这样一个时刻,即先前对于发生在病人身上的事情的冗长描述,突然之间变成了一种对某个愿望的阐述。因此,也就是当一位女性准分析者断然声称,她不想成为自己母亲那样的人时。更宽泛地说,最好的时刻就是,主体意识到了,至少部分意识到了,在自己问题的源头上,他归结于命运或归结于父母的某些东西。

我们可以说,这常常就是“自我”的引入,自我被当成了一个过渡的信号。我们每一次都要从“它我”走向“自我”。当然,分析家要试着去激发这种摆动,正如弗洛伊德所做的那样。他把自己放在一个相对于准分析者的类似者的位置上,好似他对分析者低语:“我向你提议的,就是让你到我这个位置上来,正如我做过的那样。”后一句明显是潜台词。在这种辩证的返回中呈现的“自我”和“类似者”可以用拉康L图[3](图1)中的a和a’来代表,而这个L图又可以很轻易的变成“内8图”[4](图2)

图1:拉康的L图

图2:转变成“内8”图的L图

在这之前,准分析者身上必须显露出一种欲望。这是一场分析成为可能的必备条件。在咨询的开始,分析者的这种欲望的第一次呈现,往往隐藏在去除痛苦的要求之下。

这种要求是有缺陷的。比如,当分析者有一种“成为”的愿望,如“成为分析家”时。倘若没有任何表达出来的痛苦,那么在我看来,最好先不要进入分析。同样,当一个倒错者满足于自己的倒错,比如说以这样的形式给予肯定:“我就是个暴露狂”,而没有加入某种愿望时,也是如此。想要“成为”或肯定“成为”是不足够的。有时候,主体只是想找一个说话的地方,除了这种乐趣之外毫无其他原因,那么这肯定就是完全不够的。

但是,与这种期待相反,有时候有这样一种情况,即便没有明显的痛苦,分析家还是可以通过某种情景发现,分析者想说话是为了被听到,比如说被一个父亲听到。那么这个欲望就可以是被一位父亲承认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分析也是可能的。在此,正是分析家创造了上躺椅的最小节奏划分。

我认为,这种辩证摆动的出现,就从分析家听到真正的要求的那一刻开始,这种要求涵盖了一种平面的欲望。事实上,这也就是分析家的欲望起了作用,这一刻也就是辩证时间开始翻转时刻。这种欲望的引入的作用,就像是分析者欲望的回音。

因为,这种辩证具有一种“对话的”“对话逻辑”(dialogique)的对话的特征,即对一个问题的回应的期待。上躺椅也呈现在这种回应中。“辩证”这个词源于dialektikos,其词根就是legein(说话)和dia(彼此之间)。而且,不要忘了,拉康曾说过一种“分析的辩证”,他通过杜拉个案详细阐述了这种辩证,同时还提到了一种翻转的过程。

很有可能的是,初始会谈具有一种逃避真相的特征,仿佛这些会谈包含了之后的分析将要呈现的内容,有点像一场否定性的初始分析,就像否定性的神学图景是通过上帝不是什么来定义上帝的。上躺椅的过程可以让我们发现,到底什么被隐藏了起来,是什么完全阻止我们找到一个开始躺椅分析的准确时刻。

我们可以展示出这样的材料:一个年轻人想起了他的痛苦,感觉不到活力。这个主题本来可能会一直说下去,说到世界末日的那一天。但(上躺椅的)摆动时刻明显是以一种武断的方式被选择的,是为了终结这一地狱般的重复。此人上了躺椅,自上次以来,他就一直想要上躺椅。结果,一种幽暗的沉默出现了。或许他无法在分析中承受这种“成为”[5]?这种张力变得极为强烈。分析者突然坐了起来,重新回到了面对面的状态。他讲述到,在他的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才两岁半,他的母亲让他躺在父亲的尸体一旁,并要求他不要发出噪音。而躺在分析家旁边,他完全重新体验了这一事件中的这些能指。我们本可以随便选择一个时刻让他上躺椅,他也本可以不会更好,也不会更糟糕。这里并没有一个恰当的辩证时刻。关键在于,他从一开始就不愿意讲出的东西。必须的一点就是,这种摆动要出现。初始访谈之所以初始,是因为这些访谈避免了一上来就说重要的主题。通常,初始访谈的功能就是:通过不说,来避免最根本的东西。

在线性、牛顿式、柏格森式连续时间这边,时间是持续的和共时的[6],而在辩证的巴歇拉尔式断续时间这边[7],时间是所谓的辩证时间,其是通过对立、颠倒、整体代表部分的方式演进的;还有第三种时间,即更为普遍的逻辑的时间,即拉康的逻辑时间。在我看来,它包括了日常的历时时间和辩证时间,二者就像俄罗斯套娃,因为三种时间是同时在运作的。我们可以确信,在线性时间中,一切已经被说出的东西,都可以被认为是初始的,其是相对于对在那(涉及到第一次会谈)之前的,在那几次会谈之前、在第一次会面之前、甚至在几年前做的第一场分析之前的内容的重提而言。整个分析都可以如此铭刻在一种后续的辩证关系中,正如拉康通过杜拉个案所阐述的。

可以同时整合、包裹这种辩证关系的逻辑时间在哲学上是神秘的。这是事后一连串的、内嵌的反向的、多倍化的前未来时间。用动词式时间和官方语法的坐标式连接词来描述它们是非常困难的。这是一种拉康一直在关注的嵌套式时间。这种逻辑时间总是被结构为三个时刻,每一个时刻都只能通过另外两个时刻而到达:看的一瞬间、理解的时刻、结论的时刻。最后一个时刻可以通过对之后的一些时间重新思考,从而再次成为新的“看的一瞬间”。逻辑时间可以不断的巡演。它也是一种分形时间[8],在其中,整体和部分具有同样的结构,而且可以再次成为更大的一个“超整体”的部分。

我们可以说,这种时间把主体的实现的时间分解成了三个运动,而主体实现的时间在我看来,总是要重新开始的。主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分析所获的一种重新吸收总是可能的。一场分析就是穷尽要求,直到捕捉到欲望。拉康提到,对一位分析家来说,至少处理两个围绕着欲望的要求是必须的。我们可以自问,这种建议难道不正是拉康所描述了主体的出现的内8环的暗指吗?难道这里面不是必须要有两个圈吗?最终通过一种理论工作的形式,分析家延长了自身的分析,而且他可以把这两个圈带给他的分析者们。

为了理解这种逻辑时间,我们必须想起,拉康是从一个数学谜题开始的。在这个谜题中,三个囚犯每人背上贴着一个黑碟子或白碟子,碟子是从三个白的、两个黑的中选出来的。这些犯人只能看到这些碟子,而不能说话,他们得到了一个承诺,三个人中谁先通过推理找到自己碟子的颜色,谁就可以获得自由[9]。实际上,每个人背后都是白碟子。这三个人同时找到了答案。每一个人都会发现,另外两个人所想的内容,都是在猜测第三个人的想法。这种推理包含了两种“悬置的节奏划分”,一种是第三个人的迟疑,另一种是另外两个人的迟疑。不用说,这个谜题并不实际。它只是一种抽象的活动。

这种逻辑时间与拉康的“L图”有着同样的结构,也等同于“内8”环(图1和图2)。我们可以如此想像这个环:数字8上面那个圈比下面这个圈小得多,然后再把这个小圈折下去,折到下面这个大圈里面。“L图”的A点,即话语出现的大他者那个点,代表着观望着另两个人的三个囚犯种的每一个,当他观察到另外两个人都是黑的时候,便可以一瞬间得出结论。在“内8”中,我们必须从底下开始。从左边开始,你们可以追溯到一个点,其中,线条开始勾画一个小圈,直到跟自身发生重叠。这也是A线的第一次停止。这意味着,没有人可以在一瞬间得出结论。接着,出现了一个类似者,也就是自我。这就是“L图”中的“a”和“a’”,两者迟疑的时间更长了一些,因为两者中的每一个人都在看到两个白色时,反思了一定的时间。这种迟疑的时间更长一些,因为必须理解一个事实,即没有人立即做出结论。一个主体的到来必须经历这个时间,才能理解。

代表着第二次迟疑的“a”和“a’”的小环重叠的一个新过程之后,我们又回到了A的大环,但是这一次,这里构成的是主体S。它和A是不同的。由于正字法特征,一个话语的书面化在此覆盖了A所创造的“啦啦语”[10]的纯粹声音,也就是说,覆盖了最初的声音面团。例如,声音[sinj]在此成了动物“猴子”(singe)或者“乳房我”(seinje),指代着对于乳房的一种口腔认同。这就是“L图”的左上角。也就是目前三个人的每一个人的位置。这个位置满是A和“aa’”,还有他们的迟疑。这条通路不断地在运作,无意识地结构化了A的日常历时时间,并把辩证时间变成了其“aa’”时刻。“内8”的这条路构成了主体S,S也就成了欲望的主体。

在分析家的欲望的构成中,这条路也呈现出来了,其从分析者的欲望开始,接着成了一种从事分析的欲望,最后成了对前两种欲望的整合和超越。分析家的欲望使得将基于三个时刻的三种欲望裹挟在一起是必须的。倘若三者之一的任何一个欲望缺失了,那么三者就会解体。

一个分析家可能会固化在前两个时刻的其中一个上。当他询问分析者有关其事实的传记性内容时,他可能固化在日常的历时时间上。也就是在狼人个案中发生的事情,弗洛伊德为此建立了一个有关其童年的连续材料[11]。然而,他仍将狼人固化在了第一个时刻,因为他人为地决定了一个结束分析的日期。

在“aa’”时刻之外,主体同样也成了缺失的主体,这就是“交叉帽”[12](图3)垫圈的切口和丢弃所呈现出来的,交叉冒垫圈代表着想像的身体客体。这种垫圈的丧失只留下了上面的部分,即一个自我跨越的“莫比乌斯带”,其有着一个“内8”的边缘。

图3:拉康的“交叉帽”

主体或多或少可以从这种想像的身体客体中摆脱出来,这种客体被假设为可以填补大他者的缺失。这种缺失在“内8”图中呈现为A和“aa’”(图2)的两种悬置性节奏划分。A起初是使得主体所想像被其类似者剥夺的东西缺失的东西。拉康的幻想公式,$<> a[13],总结了在“内8”图线路出口处这种操作的结果。主体此时成了“a”的缺口。第一个时刻是一个全知、全视的上帝的时刻,这个时刻也在说着实在[14]。对于上帝来说,一个词可以代表一切。第二个时刻出自想像的“a”,这个a来自于类似者。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诸多能指的建立,过渡到符号阶段,每一个能指都通过词符号化了物的丧失。由此,符号很明显地区别于想像。不论初始会谈的内容如何,都构成了一个对来自于大他者的“啦啦语”的异化时刻,主体必须不断地依赖于这种啦啦语,并将之放入文字化中。上躺椅的时刻就是对类似者的客体进行异化的时刻。在穿过这两个时刻之后,幻想公式就可以从整个实在或想像的故事中剥离出来,被代数化、符号化为$<> a。

上躺椅不应该成为一种付诸行动。它应该以一种“凯洛斯讽刺式”的打断,打断准分析者的对话,这种方式最好的表达就是前苏格拉底的乔治亚斯提出的凯洛斯[15]。也就是从恰当的话语到恰当的时刻,恰当的话语只能在逻辑时间的出口才能实现。

这是一种准备。对此,重要的是,分析家一开始就要参与到准分析者这边;这样某一天,我们才能过渡到分析,这一点打碎了第一个时刻的完美。他在此失去了暗示的能力。随后,比较好的一点是,他可以说出(此刻,或者之后)在他看来,精神分析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精神分析倾向于面对面。最后,对基本规则的提出,同样应该在一次或多次的初始会谈中呈现,即必须说出出现在心灵中的一切,即便是一些琐碎的、不重要的、离题万里的东西;而分析家要做的就是以同样的一种关注去倾听,时不时地说点什么。当主体第一次躺上躺椅的时候,我们需要再一次明确地阐述这种基本规则。再次阐明时,我们可以简略一点来说。这不是一种礼拜式的仪式,而是一种对不对称的强调,即“aa’”对话双方的不对称。这一次,是主体导向了他的话语,而不是第一个时刻的大他者,或者第二个时刻的类似者。

正如弗洛伊德在《释梦》中的描述,基本规则本身是以一种“侵入观念”(Einfall)[16]、一种“掉入”的形式被强调的,,也就是说一种观念掉入了头脑中,它类似于一种他者的观念。自一段分析之初,分析就准备好了接受那些能指。那些能指的特点是:不论它们是什么,它们都像是他者。此外,在“侵入观念”中有一个“一”(Ein)。每一个能指都是“一个”片段能指,等同于一个“一划”,而非一个浸入在连续流中的东西。这种离散的整体性片段构成了能指。这是隐喻和换喻的条件,也是替换和联结的条件,因此也是主体的条件。

逻辑时间的三个时刻也出现在弗洛伊德那里,其运作的方式改变了年岁的时间性。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17]的第三章提到了这一点。在讨论《弗洛伊德技术论》[18]的第一个讨论班中,拉康划分了弗洛伊德的不同理论时期[19]。“萌芽期”是从一开始直到1910年左右,“中间时期”是从1910年到1920年,最后是“元心理学时期”或“结构时期”。每一个时期都对应着另一种理论构想。我们可以将之安置在逻辑时间的三个时刻中。

一开始,在“萌芽”时期,分析旨在猜测一直隐藏在分析者身上,并且向分析者诉说的无意识。于是,分析家应该具有一种猜测的才能。这就好像逻辑时刻的A主体在看的一瞬间,分析家立即根据他独有的知识做出结论。分析家倾听主体的话语,将之视作一篇神圣文本,从而解码主体的这些无意识形成。许多分析者由于抱有这样的想法从而来找我们。

弗洛伊德在中间时期,即技术论时期所给出的建议,可以被视为引入了某种裂痕,一种对于基于猜测而作出解释的保留态度。自此,这里被引入的是一种“不知”。在多篇文献中,我们会发现,弗洛伊德肯定了一点,即独一的认识是不够的[20],理论知识从属于方法论[21];其建议就是,不要立即向分析者揭露他所压抑的无意识[22]。揭露无意识只是治疗必备的初始条件之一,他的确用了“初始”这个词,即Vorbereitungen[23]。因此,知识只是一个最初的时刻。弗洛伊德还指出了其他的一些限制:只在单独的一次会谈中去解释一个梦,而不要在之后[24]的会谈中重提这个梦。他不建议使用“这个”符号[25],其意味着一种即刻的解释。所有的建议都在知识中引入了一种“悬置性节奏划分”,也就是一种无知。我们可以说一个德语的词语游戏,即unberwissen,这个语词新作代表着将无知放入到知道中。Unbewußt(无意识)是引入到第一个时刻中的第一个失败。

这个技术论时期开启了一个相互性时刻,对于弗洛伊德而言,此时涉及到,要求分析者肯定分析家的观点。因此,他如此要求狼人,期待狼人肯定从一个梦推导出来的原初场景的现实。众所周知,这是一次失败。

第二个时期的结束,在于在技术中引入了弗洛伊德之前发现的“重复的强制性”,即Wiederholungszwang。想像的相互性中的失败于是在“符号”时期有了位置;在“符号”时期,分析旨在抵达在转移中经历的重复。我在这里引用《超越快乐原则》第三章:“他(分析者)只是被迫在当下重复了被压抑之物,即一种曾经经历过的经验,而非将之作为一种过去的片段进行回忆,后者正是医生所期望的[26]。”这类“成为-主体”有三个阶段,这种主体化符合拉康的逻辑时间,也符合他的“L图”或“内8图”。弗洛伊德在一生中重复了整个分析的运动,这也很好地体现了他的分形特征。一场精神分析只是有限的一个部分,但这有限的部分能够并应该在整个一场理论生命的更大运动中重现。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或应当如此。

(0)

相关推荐

  • 拉康重读弗洛伊德关于分析终止的看法

    拉康展示了他无意识的命运和死亡对主体施加的力量之间的强大联系.他在研讨班 VII 的一段神秘段落中再次提出了与死亡的联系.他几乎首先于此去规定在分析过程中受到质疑和提炼的欲望与死亡之间保持着的联系: ...

  • 精神分析与禅宗漫说-1

    精神分析与禅宗漫说-1 作者:刘其霖 印度禅宗初祖是大迦叶,是释迦牟尼佛所传法脉的一支.佛陀是彻悟宇宙万法真理的人,他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只不过是我们内心的显现,是妄想执著的产 ...

  • 对福柯对精神分析之批评的拉康派的回应(上)

    对福柯对精神分析做出的批评的一个拉康派的回应(上) 译者:王婧 成都精神分析中心普通会员,拉康派精神分析研习与实践者 校对:张涛 原文出自Fink<对抗理解:以拉康派的钥匙开展的评论与批评> ...

  • 《拉康的临床技术》读书笔记——精神分析临床的起点

    <拉康的临床技术>读书笔记--精神分析临床的起点 作者:吴某人 这是一个新的系列,在本系列中,笔者将大家跟着<拉康的临床技术>一书走进拉康派的临床,揭开跟我们许多人息息相关的拉 ...

  • 拉康早期关于分析终止的看法

    拉康早期关于分析终止的看法

  • 拉康研讨班I 第九章 论自恋(第一节)​

    拉康研讨班I 译文 第九章 论自恋(第一节) 译者:"拉康早期技术问题"卡特尔小组 1 我们怎么才能对迄今为止的研究结果进行评估呢? 这周,我很满意地意识到,你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开始 ...

  • 译稿 | 精神分析中的转移

     转移 译者:陈婉迪 从病人到分析家,自动的与现实的连接的建立,它支撑了在儿童的爱中的能指的修改,主体的主观组织的显现,是有一个被拉康称作客体小a的客体所命令的. ENCYCL正是安娜·O与布洛伊尔的 ...

  • 拉康派精神分析的逻辑过程

    拉康派精神分析的逻辑过程 作者:吴张彰 拉康在1953年的一篇演讲<符号.想像.实在>中提到了一段精神分析的整个逻辑过程.这个过程如下:rS - rI - iI - iR - iS - s ...

  • 移情种种

    在对整个符号系统,以及主体和大他者的关系进行阐述之后,我们可以进入到弗洛伊德所谓分析工作中最困难的议题:移情之上. 这里是弗洛伊德在第一个精神分析个案Anna O那里发现的,分析者很快对症状不关注,并 ...

  • 移情:从心理学到主体间性

    移情:从心理学到主体间性 作者:Dany Nobus 透过提醒人们注意有一个鸿沟,弗洛伊德曾经详细地说明他的观点,将直接把催眠与精神分析的暗示区分了开来.  在此,首先,他宣称,跟催眠的程序相反,分析 ...

  • 拉康的实践——论精神病和神经症临床的逻辑

    拉康的实践--论精神病和神经症临床的逻辑 作者:吴张彰 相信自己是国王的国王,是疯子 --拉康 本文是笔者近来之思考,远非一个恒定的结论,更非"真理",而是道路. 先给出结论:拉康 ...

  • 巴黎第八大学讲学:分析的剧场到分析家的欲望

    分析的剧场到分析家的欲望 --让无意识欲望呈现的剧场 Darian Leader 精神分析和戏剧有什么共同之处?根据弗洛伊德实践的大部分历史来看,分析是从剧场结束的地方开始的.在对Salpetrier ...

  • 解释的意味 (1)

    无意识研究 [我们现在翻译Nobus就拉康讨论意味(sens)(区分于signfication)基础上谈论精神分析家的解释的段落,以餐读者.] 你刚才说的到底是关系,还是关系? 当然是后一个. 在&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