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扎:农村烧纸扎的风俗,依然非常流行,小小的纸扎当中,包含着怎样的中国文化?

纸扎记忆

去年冬天,我的姥爷去世了,农村的院子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花圈和纸扎。花圈沿着院墙,摆了整整一圈,纸扎在屋檐下,码了厚厚一堆。

纸扎堆里有两只仙鹤,有两个假人,有两颗摇钱树,有一匹拉车小马,还有一幢座落整齐的农家四合院。
纸扎中最具看点的便是这座农家小院,在闲暇之余,我还细细端详了这座农家小院。小院做的非常精致,烟囱、窗户、大门、土炕,应有尽有,院子中央有一个花池,花池边上有棵树,树上还拴了两只羊。
我问母亲为啥拴了两只羊,母亲说姥爷养了一辈子羊,也最爱吃羊肉,希望他去了阴间,依然有羊可养,有羊肉可吃,说罢母亲便又开始了哭泣。
姥爷出殡那天,我也在场,棺材埋进坟里之后,舅舅们便开始燃烧花圈和纸扎,拉了满满一车的花圈纸扎,齐齐得堆在坟前,一把火便让它们化为了灰烬。

纸扎释义

对于农村人而言,纸扎二字并不陌生,村里的老人去世,后辈们都会购买纸扎,给逝者烧去。但是,对于城市人而言,纸扎可就是个新鲜词汇了,尤其是年轻一辈,几乎很少有人知道纸扎是个什么玩意。

纸扎又名糊纸、扎作、扎纸库、扎罩子,指的是在祭祀活动中使用的,用纸糊成的纸人、纸马、纸房子、纸摇钱树等等。
在迷信思想中,纸是阴间用物,用纸糊成的各种器具,都是为了让死者的鬼魂在阴间使用。比如烧了纸房子之后,鬼魂在阴间就有了房子,烧了纸马车之后,鬼魂在阴间就有了马车,烧了纸羊之后,鬼魂在阴间就有了羊群。
在农村,基本上所有的老人去世之后,孩子们都会为老人买纸扎、烧纸扎。即使是村里的贫困户,也要筹钱买上一些,最起码也得买一个农家小院,不然逝者去了阴间,可没地儿可住。

纸扎历史

在古代,每一个人都很重视祭祀这件事情,上至王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情节轻一点的用猪、马、羊等牲畜祭祀,情节严重了还要用活人祭祀。在奴役社会中,贵族们去世之后,很多时候都会选择让活人殉葬。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活人殉葬的残忍,于是殉葬物由原来的活人变为了俑,根据制俑材料,俑又可以分为木俑、草俑、陶俑、玉俑等等。秦始皇的兵马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大概是到了宋朝时期,人们开始用纸做俑,纸俑相对于其他材料的俑来说,更为精美逼真,而且价格更为便宜,于是大部分的人,就开始选择用纸俑来陪葬。人们烧纸人、烧纸马,后来又发展出了烧纸房子,逐渐的纸扎文化就在民间流行开来。
元、明、清三代,纸扎文化逐渐普及,纸扎成了民间丧俗中,最为主要的用品之一。尤其是清朝,纸扎的样式更为丰富多彩,在数量上也远比前朝更多。清朝的有钱人家办丧事,光是纸扎都要堆满10几间房子。
清末年间,慈禧太后去世,光是拿纸扎的人就有上百个,外国人都没见过这么大规模的中国式葬礼,纷纷赶来,用照相机记录这一惊人时刻。

纸扎种类

纸扎类型首先可以从大的方面,可分为狭义纸扎和广义纸扎两种。狭义纸扎指的就是上文中提到的丧俗纸扎,例如摇钱树、仙鹤、马车、宅院等等;广义纸扎指的是所有用纸做成的彩色工艺品,比如彩灯、彩门、门面装潢、舞具、风筝等等。

纸扎按照题材分类,又可分为人物类、动物类、建筑类、神佛类和生活类五种。人物类比如童男、童女、马夫、下人等等;动物类比如上文中提到的仙鹤、羊、马,除此还有牛、鸡、狗、猪等等;建筑类例如上文章提交的四合院,此外还有宝塔、钱库等等;神佛类例如菩萨、佛主、鬼神等等;生活类有摇钱树、马车、桌椅板凳、聚宝盆、四季花等等。
从地域上来分,纸扎又可分为好多种,全国各地基本上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中比较出名的有福建梧塘纸扎、江西铜鼓纸扎、山东曹县纸扎、河北邱县纸扎、湘西凤凰纸扎等等。

纸扎文化

孝顺和感恩,是中华民族传承了5000多年的传统美德,纸扎文化就是传统孝文化的具体表现。人活着的时候自然要孝,人死了之后依然要孝。

在民间,人们普遍认为,人死了鬼魂还在,鬼魂在另一个世界,也要吃穿住行,于是后辈们就用纸扎来代替实物,为逝者准备好所有的生活物品。
当然,人们之所以如此迷信,也并不是单纯的信仰鬼魂,更多的是对逝者的一种情感表达。纸扎虽然都是假的,但是对先人真挚的情感却是真实的。
从表面上看,纸扎是准备给逝者的,是要完完全全的烧尽,化到另一个世界的,但实际上,烧纸扎所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针对那些活着的人。
一个人的去世,总会伴随着愧疚和遗憾,之前没来得及说的话、没来得及送的礼物、没来得及实现的梦想,都可以通过烧纸扎的形式去弥补,对于生者而言,烧纸扎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一种压抑的释放。

纸扎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逐渐开始相信科学,不再讲究迷信。不过,虽然人们普遍都更愿意相信科学,但是祭祀烧纸钱、烧纸扎的风俗,流行程度依然是不减当年。

在过去,人们都是烧一些房子、马车、摇钱树之类的东西,最近几年人们开始烧汽车、手机、电脑、路由器这些新型玩意,除此之外有一些扑克、麻将、乒乓球、滑板之类的娱乐性产物,纸扎的花样一天比一天多,形态也是越发逼真。
不过,对于烧纸扎这件事,外国人就很不理解,大多数的外国人都会有疑问:“为什么这么精美的工艺品,中国人非要烧成灰烬才肯罢休?”

为了探索中国文化,外国人还特地办了一个纸扎展览会,取名《极乐天堂》。展会上陈列的,都是大大小小的纸扎工艺品,大到别墅茶楼,小至火锅点心,《极乐天堂》像是一个巨大的超市一般,汽车、电脑、衣服、包包应有尽有。

展会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一米多高的冥宅,其格局、颜色、造型,都高度还原了中国式建筑的风格,包括柱子上的雕花,都做的非常精美。
当外国人得知,这件精美的工艺品,是祭祀祖先时烧着用的,纷纷表示:“中国人的死亡是浪漫的。”

纸扎传承

最近几年,国家提倡尸体火化、葬礼从简,而大规模的焚烧纸扎,正好与这个理念相违背。那么这二者之间,我们又该如何权衡呢?

对于中国人而言,祭祀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但是,我们在祭祀的同时,也要尽可能的避免庸俗化,在祭祀的过程中,提倡绿色祭祀。在这一点上,我们更应该响应国家的号召,一切从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富,对纸扎的购买力度远胜从前,你也烧、我也烧,铺张浪费现象,一天比一天严重。而且每逢清明节、中元节,林业、环保、公安等各大部门都高度紧张,生怕一不注意又引发出重大火灾。

其实,我们能呵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青山碧水,也是一种孝敬,在烧纸扎方面,也应当适可为止,能简则简。我们在悼念先祖的同时,决不能给祖国、给人民添麻烦,保护环境,一定是从我做起。

作者/老黑

喜中国文化,爱历史传承,尽绵薄微力,扬卓越俗成。

扫描二维码

(0)

相关推荐

  • 江北海门农村丧葬习俗---为逝者烧九年纸

    这几年,我曾经去过很多地方打工,每到一处工作之余一有时间我总喜欢去当地农村走走,留意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我曾经在江苏海门呆过多年,海门一带的丧葬习俗和北方还是有差异的,因为祖国大江南北,由于各 ...

  • 新市古镇的蚕俗祭祀:“清明”和“小满”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注:本篇部分插图来自于网络) 春光都在柳梢头,拣折长条插酒楼. 便作家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 如果你对宋朝诗人杨万里先生的这首 ...

  • “七月半”,聊聊鬼和祖先吧

    "七月半",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七月十四),是道教的中元节也是地官节,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节赐福,地官为七 ...

  • 丧葬用品的由来有哪些?你都知道吗?

    当人类还处于蒙昧时代的初期时,受思维能力低下所限,在意识上还不可能寻求自己和自然界的关系以及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对人的生老病死也是困惑不解,不能形成灵魂与丧葬的观念. 故<孟子·滕文公上&g ...

  • 酒瓶插屁、比赛脱衣,那些年葬礼上的另类AV

    来源于:尸族 01一直以为"坟头蹦迪"是句骂人的话,没想到现实生活中还真的存在! 相信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脱衣舞这种"艺术"竟然能和丧事联系到一起.一边是逝者家属 ...

  • 农村丧葬习俗,做七、大殓和小殓,分别是啥意思?

    生老病死是所有人都必须经历的,尤其是死亡更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有很风俗. 而人生中无论是生日.婚礼.各种庆典,这些的目的就是为了有一个美好的生活:走过一生后,谁都躲不过一捧黄土,当我们和 ...

  • 古人去世后,为啥脸上盖一块白布?老祖宗的智慧值得一看

    我们自古以来都被称为是"礼仪之邦",礼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已经融入到民间生活的各个角落,而丧葬也被称之为丧礼,更是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他有着十分深刻的文化内涵.受到了传统 ...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民间有哪些风俗?祭祖的规矩,不能做错了

    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个特殊的日子,佛教称其为"盂兰盆节",而道教则称其为"中元节",在民间,人们更愿意称其为"鬼节". 由于人们对黑暗和死亡 ...

  • 农历七月半

    根据工作计划,这几天下乡,我去各村检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展情况.这段时间正值农历七月半,是民间的农历七月半是鬼节.走在乡村的小巷路边,常常见到有村民拜祭时留下的烧过衣纸.饰物等物品的痕迹.偶尔还听到一 ...

  • 《羿想天开》之三百一七灵魂的归宿

    灵魂的归宿 文/生子 人总在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特殊的情况下,思考人生的真谛,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在祠堂.在寺庙.在告别室.在追悼仪式.在追思会场,我深信那是启迪思考,洗涤灵魂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