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庚桑楚】四个故事阐释了什么是自然之道

我们继续分享道家思想经典《庄子·庚桑楚》,这是《庄子》杂篇的第一篇,“庚桑楚”其实是一个人名,传说是老子的一个弟子,有说是楚国人,有说是陈国人,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这一篇讲的是老子和庚桑楚的一系列对话,庄子借用他们的对话,阐述了道家的智慧。

第一故事是庚桑楚讲自然之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的第十七篇中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在这里,老子将统治者的境界分为四类: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

等到大功告成,诸事顺利之后,百姓都会认为,我们本来就是这样。

而这里的“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正是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最好的统治者,就像水、空气一样,大家都非常习惯了,根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就像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这里庄子通过庚桑楚的一个故事来阐述了这种境界。

庚桑楚有很高的德性,他隐居在北边的畏垒山里面。他的奴仆里面,如果有炫耀才智的,他都会让他们离开,有人标榜仁义的,也会让他远离自己。

庚桑楚在这里居住了三年,这里的人连年丰收,于是就有人传言,是因为庚桑楚到了这里,让人们变得富足有余,于是称庚桑楚是圣人,大家像供奉神灵一样供奉他,像对待国君一样敬重他。

但庚桑楚听到了大家的谈论之后,感觉非常不高兴,弟子都感觉很奇怪。

庚桑楚说:“春天的时候百物生长,生机勃勃,秋天的时候庄稼成熟,果实累累。春天与秋天的变化是自然规律的运行和变化。我听说道德修养极高的人,像没有生命的人一样,虚淡宁静地生活在斗室小屋里面,而今天,大家把我列入了圣贤的行列,把我供奉起来,我并不乐意看到这样的情况,成为大家注明的焦点,我是遵从老子的教诲,所以我不愉快。”

第二故事是关于自然之德的故事。

庚桑楚的一个朋友,听了庚桑楚的这一番话之后。

感叹说“像我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要怎么学习,才能达到你的老师,也就是老子这样的境界呢?”

庚桑楚说:“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意思就是说,保全你的形体,守住你的本性,不要让你的思虑陷入困惑,这样下来,你三年就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了。

“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这句话,和《庄子·达生》中的“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是类似的意思,这里的“形全”和“精复”就是身体和精神都完整统一,心无杂念的意思。

当你的精神和身体都高度集中,没有任何多余的私心杂念的时候,就能和大自然合二为一,获得至高的智慧。

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了类似的道理,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婴儿的状态就是完全的自然,婴儿整天啼哭,但是嗓子不会沙哑;婴儿整天握着拳头,双掌也不会弯曲,这是他们自然本性的体现。

婴儿行动时不知道要做什么,走路的时候不知道要去哪儿,像这样,祸不会到来,福也不会到来,对福祸都没有感知,就没有人能够伤害到他们了。

第三个故事: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

对于求知的态度,庄子在《庄子·养生主》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意思说,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我们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必然会失败。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消极,但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当然不是庄子不主张学习和进步,而是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能力边界,不要过度追求自己所达不到的边界,人要有自知之明,这是一种智慧。

庄子在这一篇里面也讲了这个道理,庄子说,知道停止于自己所不能知道的领域,就是最高的智慧了。

如果有人不这么做,自然的限制就会让他失败。

就是斯多葛学派的名言:接受不能改变的一切,改变能改变的一切。

这是一种智慧。

第四个故事:智慧源于良知。

我国古代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提出了著名的:“致良知”。什么是“良知”?

“良知”这个词最早来源于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

这里“良”就是指”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意思,不是善良的意思,“知”,可以理解为”智慧”。

“良知”,直译过来就是,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智慧。而“致”就是达到的意思。

合起来“致良知”,意思是行为要达到良知的要求,你就获得天然的智慧的。

致良知是一个“向内求知”的过程,王阳明认为,我们内心其实已经拥有了无穷的智慧,只要摒弃外在的诱惑,我们就能直达内心,挖掘内心无穷的力量,所以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致良知是一个“向内求知”的过程,其实庄子的道家思想也是一样的。

庄子说,如何才能领悟大道呢?

毁除意志的干扰,解脱心灵的束缚,遗弃道德的牵累,打通大道的阻碍。

高贵、富有、尊显、威严、声名、利禄六种情况,全是扰乱意志的因素。

容貌、举止、美色、辞理、气调、情意六种情况,全是束缚心灵的因素。

憎恶、欲念、欣喜、愤怒、悲哀、欢乐六种情况,全部牵累道德的因素。

离去、靠拢、贪取、施与、智虑、技能六种情况,全是堵塞大道的因素。

这四个方面各六种情况的干扰,内心就会平正,内心平正就会宁静,宁静就会明澈,明澈就会虚空,虚空才能做到无所为而无所不为。

庄子说,知识,来自于和外物的连接;智慧,来自于内心的领悟。

一 End 一

(0)

相关推荐

  • 听庄子讲故事(一)

    听庄子讲故事之前,先来聊聊道家. 道家自从出现以来,就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国泰民安时,道家是默默无闻的,天下大乱时,道家又出来拨乱反正,等到国家安定下来,又飘然而去,不争半分功与名.打个比方,国家和社会 ...

  • 《老子》【1】

    : 讲宇宙大道,也讲个人修行,文意无穷,高深玄妙,名副其实的"万经之王". 编辑推荐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它对中国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乃至中华文 ...

  • 《道德经》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悟读述杂【17】

    《道德经》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悟读述杂【17】

  • 《庄子·庚桑楚》解说和语译

    (解题) 本篇以首句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之"庚 桑楚"为篇名."庚桑楚"人名,不用首句的首二或三字,而取其中的人名,是为取篇名的又一例. ...

  • 《庄子·庚桑楚》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①,偏得老聃之道②,以北居畏垒之山③.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④,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⑤;拥肿之与居⑥,鞅掌之为使⑦.居三年,畏垒大壤⑧.畏垒之民相与言曰:"庚桑子之始来,吾洒然异 ...

  • 庄子·杂篇·庚桑楚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 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拥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居三 年,畏垒大壤.畏垒之民相与言曰:"庚桑子之始来,吾洒然异之. 今吾日 ...

  • 《庄子》23 庚桑楚

    演播:白云出岫 庚桑楚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拥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居三年,畏垒大壤.畏垒之民相与言曰:"庚桑子之始来, ...

  • 白话庄子杂篇:庚桑楚

    庚桑楚是老聃的弟子.本篇取首句人名为篇名,由十二篇文字构成,本篇每一章借庚桑楚与弟子的对话,说明为政之道应自然无为,抨击尧舜以来,标举贤名,使人民互相倾轧,任用心智使人民互相争盗的混乱政情.第二章谈养 ...

  • 《现代庄子》庚桑楚 | 现代庄子 | 道家

    人伪的结果,争抢吃人肉 一.庚桑楚拒绝造神运动 庚桑先生,单名楚,吴国人,北去中原,拜在老聃门下,贴身侍候.由于朝夕聆教,所以学业大进,成绩优异.老聃的无为主义原理,在众多学生中,庚桑先生吃得最透.学 ...

  • 庄子《庚桑楚》告诉世人:如何从天人交战走向天人合一

    标题又用了不少标点符号,也是网络文化的一种特色.动手写下这一标题之前,刚刚读过看过几篇文章,有涉及思想启蒙的,也有涉及当下时事和未来规划的,自己也不揣冒昧,写下了一些个人感悟,大意是当下世上一些深层次 ...

  • 南宋大词人代表作,一生豪放一生狂,何人识得庚桑楚,哪个认得魏伯阳

    "前度看花白发郎.平生痼疾是清狂.幸然无事污青史,省得教人奏赤章.游侠窟,少年场.输他群谢与诸王.居人不识庚桑楚,弟子谁从魏伯阳." 上面这首豪迈洒脱的词,作者是南宋著名的词人刘克 ...

  • 杂篇·庚桑楚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此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拥仲之与居,鞅掌之为使.居三年,畏垒大壤.畏垒之民相与言曰:"庚桑子之始来,吾洒然异之.今吾日计之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