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庚桑楚】四个故事阐释了什么是自然之道
我们继续分享道家思想经典《庄子·庚桑楚》,这是《庄子》杂篇的第一篇,“庚桑楚”其实是一个人名,传说是老子的一个弟子,有说是楚国人,有说是陈国人,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这一篇讲的是老子和庚桑楚的一系列对话,庄子借用他们的对话,阐述了道家的智慧。
第一故事是庚桑楚讲自然之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的第十七篇中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在这里,老子将统治者的境界分为四类: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
等到大功告成,诸事顺利之后,百姓都会认为,我们本来就是这样。
而这里的“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正是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最好的统治者,就像水、空气一样,大家都非常习惯了,根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就像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这里庄子通过庚桑楚的一个故事来阐述了这种境界。
庚桑楚有很高的德性,他隐居在北边的畏垒山里面。他的奴仆里面,如果有炫耀才智的,他都会让他们离开,有人标榜仁义的,也会让他远离自己。
庚桑楚在这里居住了三年,这里的人连年丰收,于是就有人传言,是因为庚桑楚到了这里,让人们变得富足有余,于是称庚桑楚是圣人,大家像供奉神灵一样供奉他,像对待国君一样敬重他。
但庚桑楚听到了大家的谈论之后,感觉非常不高兴,弟子都感觉很奇怪。
庚桑楚说:“春天的时候百物生长,生机勃勃,秋天的时候庄稼成熟,果实累累。春天与秋天的变化是自然规律的运行和变化。我听说道德修养极高的人,像没有生命的人一样,虚淡宁静地生活在斗室小屋里面,而今天,大家把我列入了圣贤的行列,把我供奉起来,我并不乐意看到这样的情况,成为大家注明的焦点,我是遵从老子的教诲,所以我不愉快。”
第二故事是关于自然之德的故事。
庚桑楚的一个朋友,听了庚桑楚的这一番话之后。
感叹说“像我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要怎么学习,才能达到你的老师,也就是老子这样的境界呢?”
庚桑楚说:“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意思就是说,保全你的形体,守住你的本性,不要让你的思虑陷入困惑,这样下来,你三年就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了。
“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这句话,和《庄子·达生》中的“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是类似的意思,这里的“形全”和“精复”就是身体和精神都完整统一,心无杂念的意思。
当你的精神和身体都高度集中,没有任何多余的私心杂念的时候,就能和大自然合二为一,获得至高的智慧。
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了类似的道理,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婴儿的状态就是完全的自然,婴儿整天啼哭,但是嗓子不会沙哑;婴儿整天握着拳头,双掌也不会弯曲,这是他们自然本性的体现。
婴儿行动时不知道要做什么,走路的时候不知道要去哪儿,像这样,祸不会到来,福也不会到来,对福祸都没有感知,就没有人能够伤害到他们了。
第三个故事: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
对于求知的态度,庄子在《庄子·养生主》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意思说,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我们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必然会失败。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消极,但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当然不是庄子不主张学习和进步,而是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能力边界,不要过度追求自己所达不到的边界,人要有自知之明,这是一种智慧。
庄子在这一篇里面也讲了这个道理,庄子说,知道停止于自己所不能知道的领域,就是最高的智慧了。
如果有人不这么做,自然的限制就会让他失败。
就是斯多葛学派的名言:接受不能改变的一切,改变能改变的一切。
这是一种智慧。
第四个故事:智慧源于良知。
我国古代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提出了著名的:“致良知”。什么是“良知”?
“良知”这个词最早来源于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
这里“良”就是指”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意思,不是善良的意思,“知”,可以理解为”智慧”。
“良知”,直译过来就是,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智慧。而“致”就是达到的意思。
合起来“致良知”,意思是行为要达到良知的要求,你就获得天然的智慧的。
致良知是一个“向内求知”的过程,王阳明认为,我们内心其实已经拥有了无穷的智慧,只要摒弃外在的诱惑,我们就能直达内心,挖掘内心无穷的力量,所以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致良知是一个“向内求知”的过程,其实庄子的道家思想也是一样的。
庄子说,如何才能领悟大道呢?
毁除意志的干扰,解脱心灵的束缚,遗弃道德的牵累,打通大道的阻碍。
高贵、富有、尊显、威严、声名、利禄六种情况,全是扰乱意志的因素。
容貌、举止、美色、辞理、气调、情意六种情况,全是束缚心灵的因素。
憎恶、欲念、欣喜、愤怒、悲哀、欢乐六种情况,全部牵累道德的因素。
离去、靠拢、贪取、施与、智虑、技能六种情况,全是堵塞大道的因素。
这四个方面各六种情况的干扰,内心就会平正,内心平正就会宁静,宁静就会明澈,明澈就会虚空,虚空才能做到无所为而无所不为。
庄子说,知识,来自于和外物的连接;智慧,来自于内心的领悟。
一 End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