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早期的文学专题金卡

今天收到购买的一批金卡中,其中一套是发行于1994年的“北京市香油厂”金卡,图案取材于北宋文豪欧阳修所写的寓言故事《卖油翁》,是一套不错的文学专题金卡。

《卖油翁》篇幅不足200字,载于欧阳修的《归田录》卷一,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通过反复苦练而达到熟能生巧之境。原文为: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唯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此文文字虽短,但寓意深刻,是中学课本必选篇目。但在我的记忆中,我上中学那会好像没有选入此篇。

有人曾撰文介绍说,此故事发生于河南济源龙潭寺:

据宋史记载,陈尧咨父亲陈省华,四川人,任济源县令,陈尧咨兄弟三人随父来济源,在龙潭寺读书学习和练习骑马射箭,他在墙上画一个人,在百步之外射箭,大部分都能命中目标,赢得大家的喝彩。其中有一卖油翁看后放下担子,不以为然的说:“这有什么,只不过是熟悉一点罢了。”尧咨听后,心中不悦地说:“我射的箭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胜过我,我父亲是当今济源县令,大家都说我的本领大,你老头算什么!敢出狂言乱语。”老头哈哈一笑,说:“你看我的。”拿一只空葫芦(当时盛油用葫芦)放在地上,用一只手拿一铜钱放在葫芦口上,一手从桶内舀了一勺油,迅速把油从1米的高处倒入葫芦,油从铜钱中间的小孔穿过,一滴也没掉外面,手上没粘一滴油,连续三次,次次准确,直至葫芦倒满。在场的人都掂着脚,瞪着眼,屏着呼吸,仔细观看,无不惊讶。陈尧咨也出了一口长气,心想山外青山楼外楼,还有好汉在前头。我的功夫不如他。就虚心地说:“老先生,刚才我的态度不好,向你认错,请原谅。愿拜师请教,老先生的功夫是怎样练的。”老头说:“我今年86岁,祖上三代一直卖油,从8岁就跟父亲到处卖油,14岁就能操此业,卖油已有76年了。”尧咨领悟了一个道理:老头倒油的本领是长期练出来的,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从此,陈尧咨发奋学习,刻苦练武,射箭能百发百中,百步外能射中铜钱小孔。21岁时考上进士第一名,后来当了宋代的大官(吏部尚书),成了显赫有名的人物。当时欧阳修采访了陈尧咨的成长经历,并到济源考查,写了千古绝唱《卖油翁》的故事,成了流传至今的名篇佳作。

龙潭寺也称延庆寺,有七层舍利宝塔和龙潭,这里环境优美,是济源九景之一(龙潭夜月),又是济水发源地。当时陈氏兄弟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在此读书学习,成绩显著,通过科举考试,先后考中状元,世人惊叹赞颂。当地称“一门四进士(含陈省华)”和“陈门四状元(含陈省华的女婿傅尧俞)”。因此龙潭寺是文人墨客和读书人向往之地,在北宗煕宁七年(1074),陈省华的重孙陈知俭,为纪念曾祖父和三个祖父,在当年延庆寺的四贤读书处,重修建筑命名“四令堂”。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撰写《四令堂记》,记录陈氏一门的功德。在龙潭寺东一里处,有一夜香台,陈省华妻子冯氏每天陪儿子读书,夜里去夜香台烧香祈告:“不求金玉贵,但愿子孙贤”。这一句成为千古名言,陈氏状元与家庭良好的教育有关,陈母烧夜香成为钦定二十四孝之一流传,对当时改善社会风气、提高民众素质、増加社会稳定具有一定意义,文献碑刻均有记载。经河南陈氏文化研究会会长陈瑞松教授考证,认为欧阳修写的卖油翁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并为此写了《四令公传奇》30集电视剧,其中济源龙潭寺中剧情占了2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