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
人们躺下来,取下他们白天里戴的面具,结算这一天的总账。他们打开了自己的内心,打开了自己的“灵魂的一隅”,那个隐秘的角落,他们悔恨、悲泣。为了这一天的浪费,为了这一天的损失,为了这一天的痛苦生活。自然,人们中间也有少数得意的人,可是他们已经满意地睡熟了,剩下那些不幸的人、失望的人在不温暖的被窝里悲泣自己的命运。无论是在白天或黑夜,世界都有两个不同的面目,为着两种不同的人而存在。
——巴金 《家》
巴金: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
读巴金先生的《怀念萧珊》之前,《家》、《春》、《秋》几乎被忘得差不多了。就像老人的《随想录》,除了忏悔,其言也善,又一次感觉到文学的救赎。可能,做一个好人,乱世抑或盛世,都不太容易,心里到底要消弭多少痛楚呢?
男人用情专一与否似乎与品质格调的关系不大,但是大叔敬佩用情专一严谨的人,巴金先生便是如此,弱水三千,只取一瓢。2005年10月的一天,百岁老人巴金去了,他在《随想录》里的自言自语很快就会兑现。
“人死犹如灯灭。我不相信有鬼。但是,我又多么希望有一个鬼的世界,倘使真有鬼的世界,那么我同萧珊见面的日子就不远了。”按照老人的意愿,他和妻子萧珊的骨灰,被合在一处撒向了大海,蓝色碧波起起伏伏,再没有俗世的别离。
千禧年去魔都购Sony的Walkman,秋雨蒙蒙,随之有点膜拜的心思,在徐汇区按图索骥,寻找巴金先生的住所,武康路两边种着法国梧桐,一点没有被秋雨感染的样子,如此正好勿用撑伞,吸吮清新的空气。
顶着零零星星透过树叶的雨丝,直到发现林荫下紧闭的铁皮门,天色已暗。用手拂了拂锈迹斑斑铁门上的雨水,想着老人的《随想录》就在这里完成,院内的桂花不知何时能开。我使劲的嗅了嗅,怅然若失。
去魔都一定是要逛武康路,闲适的情绪如释重负,最好是清晨抑或雨中,那时无所事事,这一怅然就过了数十年。前年翻阅萧乾夫人文洁若写的回忆录《俩老头儿——巴金与萧乾》,里面涉及不少现代文人掌故与恩怨,始终对巴金先生的谦和宽宥钦佩不已。巴金与萧乾这段七十年的友谊,恐怕也有不少武康路柔和悠长的光阴。
《随想录》可以瞧见老人的孤独与痛苦,掩卷之余,甚是尴尬,时至今日,说真话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敝帚自珍,基本扩大到了人之欲望所及的任何范围。所以先生的天真与真诚,1948年前后的巴金,仍然是一个视文学如生命的作家。遗憾的是,至此到《随想录》之间的时间,与大多数文学人一样,文字被其他有违人性的东西冲垮了。
巴金,原名李芾甘,家庭出身,官僚地主,简称“富二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影响诸如巴金先生之类文人的,多半是法国大革命的民主以及俄国革命党人的虚无,错综复杂的思绪最后表现在其文字中,《爱情三部曲》的第三部《电》,凸显个人英雄主义,以及救世主般的革命浪漫尤为明显。
曾经在雨花台纪念馆,静默注视过墙上一排排风华正茂的照片,慷慨赴死的年龄几乎没有超过三十岁,他们的家世与巴金先生大致相同,彼时大叔内心的震撼远远超过阅读小说的血腥沉闷。他们澄明遥远地照出了我们内心的龌龊,很长时间,沉浸于自卑中,一日三餐,饱食终日,蝇营狗苟的活着,仅此而已。
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三部书翻得最早的是《春》,然后去找了《家》回溯,至于《秋》,为了写某种答辩,才通读完毕,有点惭愧。主要是小说人物纷繁,略显压抑,耿耿于怀男主觉新的软弱。青葱时光流逝,世事安之若素,书外的人,依旧活得脑满肥肠,窝窝囊囊,比之也好不到哪去。
后来去平顶山,呆在无聊的宿舍,有了某段阅读现代文学作品的执着,基本是运转班其余的时间,都被用来读读写写,简直有点饥不择食狼吞虎咽。巴金的《家》属于回炉,钱钟书的《围城》初看,有趣的夜不能寐,又对其中的爱情婚姻悻悻然,不明就里,倒觉得《家》的故事概念化,不如《围城》诙谐。
想来憧憬过巴金先生伏案的书房,那是巴金在上海最后的处所。那次未果的膜拜,回到电影《色戒》提到的“福开森路”,在路边的书报亭,买了本《收获》,卷成一卷,不知何时雨停了,萧瑟的虫鸣,于是特别渴望窗明几净的图书馆,是博尔赫斯瞧不见的模样。
【 绘画:晏少翔(中 国) 】
前篇回溯
- The End -
花花君
入群请加花花君
备注入群
花花视界微信群
浊世流转的清凉
一个文艺大叔的个人呓语
读书、看电影
用心灵旅行
长按指纹3秒“识别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zhl172901515】
更多微信公众号
夏之桑榆
或许除了设计、摄影、生活中的小确幸,我们什么都可以聊
子淦语妙天津卫
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
烂柯记
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山中一日,世上千年...只恐烂柯人到,怕光阴、不与世间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