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垃圾?”一个来自灵魂深处的必考题
7月1日起,上海实施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条例规定,违反条文的垃圾处置单位,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针对个人违反该条例相关条文的情况,可处以人民币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条例一出,魔都人民纷纷表示崩溃,毕竟除了要恶补各类垃圾分类知识,还要争分夺秒地定时定点处理垃圾。
当广大网友”围观”上海人民群众的焦头烂额时,垃圾分类大潮已经来势汹汹,席卷全国各地。北京将推动垃圾“强制分类”,沪郊建立基层垃圾分类情境体验点,宁波立法破解“垃圾围城”,长春推广垃圾分类编制教材“进课堂”…
自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自垃圾分类条令施行以来,网友脑洞大开的清奇创造力再次获得了巨大的发挥空间。每一个社会热点背后,都会催生一批创意无限的网友。下面就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看看与垃圾分类的科(笑)普(料)。
当魔都人民群众被垃圾分类搞得抓狂时,没有什么烦恼是表情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是表情包不够生动贴切。
魔都人民的美好早晨从每日面对大妈来自灵魂深处的发问开始:“你是什么垃圾?”
抑或是下班后未能赶上小区定时定点处理垃圾,就如下图大哥一样,乖乖查询,从“零”学起。
将垃圾分类进行到底,贯彻到日常生活的每分每秒,从每天睁开眼睛的那刻起,就要在脑袋里敲响做好垃圾分类的警钟—
以下生活场景将不再陌生
喝奶茶要考虑
吃龙虾要考虑
施行垃圾分类前后生活对比
虽然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已经发布了官方版本的垃圾分类指南。但对魔都人民群众来说,更加通俗易懂的垃圾分类妙招应该是朗朗上口的:
猪能吃的……是湿垃圾
猪都不要吃的……是干垃圾
猪吃了会死的……是有害垃圾
可以卖了换猪的……是可回收物
可能那些段子手网友自己都没发觉原来自身还有这么一身的娱乐细胞,直到被垃圾分类逼疯时。
调侃归调侃,垃圾分类大潮背后,是不得不强制施行分类处理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
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也是一个垃圾生产大国。据德中环境与能源促进中心的报告显示,中国目前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为4亿吨左右,并以大约每年8%的速度递增。体量如此巨大的垃圾,如果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必然会带来沉重的环境和健康代价。
在中国,处理垃圾的方式主要是进行焚烧,而垃圾焚烧往往会带来有毒物质,危害居民生命健康。对于垃圾分类意识薄弱的我国国民来说,随手丢弃的垃圾,一经焚烧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
除了健康方面的危害之外,垃圾处理方式同样还会进一步为加大“城乡差距”,随着城市扩张的步伐加快,一场大城市与小城市,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垃圾战争还会打响。由于城市垃圾越来越无地可放,城市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的势头愈发凶猛。而这样的趋势无疑不利于乡村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因此,垃圾分类是一场事关所有中国人的战役。而中国在做好垃圾处理方面的决心也是及其坚定的。对内,关乎提升国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强制其进行垃圾分类;对外,中国自去年7月表示要在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后,也就是所谓的“洋垃圾”禁令。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规定:禁止进口来自生活源的废塑料、未经分拣的废纸以及废纺织原料、钒渣等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
禁行洋垃圾,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行垃圾分类处理,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向垃圾宣战的决心。
环境传播一直是新传考卷中必考的内容,由于与政府愈发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的大环境有关,环境传播在近年来的考题中也十分常见。
名词解释:两个与环境有关的理论【复旦大学2019年专硕卷440】
名词解释:环境传播【复旦大学2019年学硕卷823】
在新闻传播学的核心期刊上,我们也能看到与环境传播主题相关的学术论文大量出现。这些都代表着,今年新传考研环境传播可能会成为一大热点。
(一)实务考察
首先最可能出现的考法是作为新闻实务的素材,用新闻评论的方式考察你对垃圾分类的看法。那么我们就可以提前准备。万一考场上遇到就有粮不慌。下面我们来看看三家主流媒体是如何看待垃圾分类这个事情。
《中青评论》: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 徒法不足以行
精华段落:垃圾分类”的倡导在我国已然走过了20多个年头,但绝大多数地区还仅仅停留在倡导阶段。一直在倡导,极少被践行,可以说是垃圾分类工作所面临的真实写照。如今,“立法强制”或将成破解垃圾分类难题之关键。推行垃圾分类,对于早已习惯将垃圾混装的国人而言,是个不小的工作量,添置分类垃圾桶甚至还会增加经济负担,因而如果没有强制性的要求,而仅仅限于倡导的话,绝大多数人没有动力更没有压力去主动践行。
相比践行垃圾分类带来的短暂“不便”,垃圾分类的长远益处却是利在千秋。在民众环保素质、理念短板尚未完全补齐前,通过立法手段来强制推进垃圾分类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理手段。
《新京报书评》垃圾分类,是分得越细越好吗?
精华段落:除了从上至下的顶层设计的思考之外,从居民的角度出发,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参与感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垃圾议题有10年经验的郝利琼在澎湃新闻撰文认为,由于居民投放和垃圾车清运非同时发生,居民心里始终不知道自己分好的垃圾,到底被分类清运了没有。若没有让居民亲眼所见自己分类的垃圾是被分开清运的,这个疑问很难被消除。
所以,让垃圾末端处置场所“被看见”的过程,也是让居民受教育、理解和参与的过程,更是培育起居民环保意识的过程,也将会有利于垃圾分类制度的施行,而这条路也还有很长的时间要走。
《人民日报》垃圾分类,上海何以唱出一台大戏?
精华段落:被市民用放大镜打量的,不止是垃圾分类准则,还有城市治理能力和协调能力,甚至是应对质疑的能力。撤筒和“定时定点”,是通过形式上的约束,培养垃圾分类习惯的关键一招,在被白领们网上吐槽后,上海的部门管理者提出,不要一刀切,既要严格执行硬性约束,也要充分考虑居民需求,做到“一小区一方案”,结果奇招迭出,收效甚好。
再如,提倡湿垃圾居民自行“破袋”投放,为了怕居民弄脏手,不少街道在垃圾箱房配置了感应式洗手池。还有质疑是,垃圾分类之后的末端处理能力能否跟上,是否前头精细分类,后面一“混”了之?上海一边稳步提升生活垃圾处置利用能力,一边落实规章惩处混装混运和混合处置……政府与百姓类似的良性互动,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积习确乎难改,然而积习一旦能改,这个城市会有新的升华。
(二)理论考察
另外一种很可能出现的考法就是联系新闻理论,联系近年来较为火爆的“环境传播观”:
何为“环境传播观”
“环境传播观”关注一种总体性的生态秩序与社会文化生态,强调在广义的传播维度上回应人类的生存危机和认知困境。以风险语境下的环境议题为例,其学术旨趣已远远超越了简单的生态学范畴,而是与其他社会议题发生普遍联系,甚至作为一种“底层语言”成为其他议题的认知框架和意义内涵。因此,环境既构成问题对象,也构成认知语境和社会本身。
比如,如果我们承认 PM2.5的合法性,它便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环境话语,而是深刻地影响了当前世界的社会秩序、文化生态与外交政策。换言之,“环境”携带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含义,而且作为一种生产性的议题形态直接参与了总体性的现实秩序建构……换言之,“环境”铺设了一张巨大的语法系统,创设了一种我们认识并接近其他议题的“语境元语言”,即环境议题一旦与其他议题产生勾连(articulation),往往会悄无声息地改写其他议题的属性和特征。
“环境传播观”的重要性
在“环境传播观”视域下,环境被置于厚重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中,其意义系统也承受着不同话语的修辞入侵和权力塑造,最终呈现为一种经由现实建构的社会符号(social symbol)、一种通往环境民主与环境政治的空间媒介(spatial medium)、一种识别并接近社会正义的实践文本、一种公共议题表征与生成的修辞资源(rhetorical resource)、一种重构现实秩序的话语方式(discursive approach)……正因为环境被赋予了如此丰富而多元的意义系统和话语框架,所以环境传播关注的是意义,是秩序,是立足于环境议题但又超越环境认知范畴的一种普遍的社会观念和话语系统。
“环境传播观”的关注问题
一方面,就环境传播的参与主体而言,环境传播关注的是一种超越环境议题本身的“话语空间”(discursive space),强调不同社会主体围绕环境问题而展开的一场议题建构和话语争夺实践。环境传播实践包含六种参与主体,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媒介机构,还包括公民与社区组织、环保组织、科技专家、企业及其商业公关、反环保主义组织。
因此,环境传播的概念内涵,主要体现为六种社会声音所搭建的网状结构,以及六种声音之间的话语关系和传播关系。
另一方面,就环境传播的研究对象而言,环境传播不仅关注媒介文本,还关注历时和共时维度上环境场域中的事件文本和话语文本。以环境运动为代表的环境事件创设了一个争议性的公共领域,运行其中的则是各种环境话语的议题表征与意义争夺实践。
约翰·德莱泽克(John S. Dryzek)将环境传播话语概括为九种类型,分别是:生存主义环境话语、普罗米修斯主义环境话语、行政理性主义环境话语、民主实用主义环境话语、经济理性主义环境话语、可持续环境话语、生态现代主义环境话语、绿色激进主义环境话语、绿色政治环境话语。
概括来说,正因为环境传播场域中存在多种参与主体和话语观念,环境传播尝试在传播维度上接近这种复杂状态,进而把握“环境”背后的社会问题与传播生态。
编辑|Lily学姐
策划|安安学姐
主编|安安学姐
总编|duty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