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变成学生做研究

 百年以来,世界教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根本特征是:不再把教学与研究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是将教学和研究融为一体。教学的本质就是研究或知识创造。
学生研究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这包括:“教师做学生研究”与“学生做研究”。
“学生做研究”并非掌握知识的手段,也非模仿专业人员做研究以训练研究技能,而是产生自己的思想、创造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做研究的过程真实、生动而富有创造性,这不仅是每一个体个性发展的生动体现,还是人类进化的核心内容。中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科探究是学科知识、学科文化的有机构成,并大大丰富和推动了学科发展。
“教师做学生研究”是在帮助并完善“学生做研究”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这本质上是一种行动研究。教师并非为了控制教学过程而研究学生,也非在教学过程之外研究学生,而是把自己的教学和做学生研究完全融合起来,使二者实现“无缝对接”。教师即学生研究者,教师即教学研究者。通过做学生研究,教师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发展了自身的专业素养。把教学变成学生研究,意味着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的一体化。
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18世纪写道:“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这大概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儿童权利宣言”。一个确定无疑的事实是:启蒙运动以后,人类的解放是伴随儿童的解放而实现的。
杜威从哲学角度深刻阐述了儿童的经验与成人的经验、儿童的学科与成人的学科的本质区别和各自的独特性,因此,把成人的学科知识经过简化后直接告诉儿童是无效的,因为这依然是成人的经验。惟一的出路是把分门别类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儿童的经验、儿童的心理过程。这种“转化”的基础或可能性是:学科知识和儿童的经验都具有经验的本性——主动探究,都具有社会性——在社会合作和互动中实现。杜威据此假设开展了系统的实验研究,由此开启了教学民主化和现代化的新时代。
皮亚杰则从心理学角度深刻揭示了儿童的心灵、理解、认知与成人的区别。他通过一系列匠心独运的实验研究,获得了令人信服的结论:无论是大千世界中的一草一木,还是人类创造的知识和规范体系,儿童的理解和成人是不一样的。成人试图把自己的理解快捷地告诉儿童是徒劳的。人的学习的本质是心灵的主动建构。教学意味着教师在理解学生心灵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主动建构知识的情境和帮助。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倾听、理解、等待和帮助,是教学的关键。
杜威、皮亚杰等人的开创性工作,扭转了教学的总方向:教学由启蒙时期的“传授—接受”取向,转向现代民主时期的“研究—建构”取向。这是世界百年教学发展的大趋势。
教师把教学变成学生研究,当研究学生什么?核心在两个方面:学生的思想或观念,学生的体验或情感。“思想”意味着探究、创造与问题解决。研究学生的思想旨在理解并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思维。“体验”意味着人与世界融为一体,由此生成兴趣、关心和意义。研究学生的体验旨在感受并升华学生的学习兴趣、关心情怀和生活意义,帮助学生学会关心。思想学生的思想,体验学生的体验,并据此提供可能的帮助,这是教师研究学生的核心旨趣。
教师当如何研究学生?让教学变成倾听。让教学时刻植根于问题情境与体验情境,教师帮助学生投入问题探究与体验之中,并通过对话让学生的探究和体验日益深入。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教师要时刻倾听——倾听学生解释他们自己的思想、反思他们自己的体验。教师倾听学生的过程,既是研究学生的过程,又是与学生合作探究知识和生活的过程。倾听因而体现了教学的本质——教学即倾听。
当教师开始在课堂上做学生研究,教学工作就成为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由发展的过程。当学生把学习变成了研究,学校学习就成为持续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健全个性的过程。当教学变成师生的合作研究,课堂就成为师生自由表达思想的公共领域——“学习共同体”,由此把民主的种子播在心灵的沃土上,长成民主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成就社会的希望。(l来自教育繁星点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