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运城人听不懂山西话?

山西通常情况下都是以一个完整的整体出现在世人面前,山西话有些比较独特的发音习惯给人很深的印象,一听就知道是山西人。但是山西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就是晋西南运城、临汾一带的人听不懂晋中、晋北的方言,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山西省,因位于太行山以西而得名,春秋时期山西是晋国领地,山西因此简称晋,赵魏韩三家分晋,山西也称为三晋大地。山西东面与河北河南以太行山为界,北面与内蒙古以明长城为界,西面与陕西以黄河为界,南边与河南以黄河、王屋山为界。山西省地形以山地为主,相对比较封闭,有山河之险为屏障,易守难攻。

在山西省中部从北往南有一串大大小小的盆地,是山西难得的平原地区,这些盆地分别为大同盆地、忻州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在临汾盆地的东侧还有长治盆地。这些盆地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山峰相隔,形成一个个相对封闭的区域。我们知道越是封闭的区域,越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冲击,很多原生态的传统文化等更容易得以保留,如语言、风俗习惯等等。因此,在主要以官话为主的北方,则出现一块很特殊的语言区-晋语。

晋语区覆盖的范围也比较广,并不仅仅局限于山西境内,还包括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陕北地区的榆林、延安以及河北张家口、邯郸,河南焦作等地。当然,由于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晋语内部也比较复杂,分为不同的片区,如大包片(大同、包头、阳泉、鄂尔多斯、榆林等地)、张呼片(张家口、呼和浩特等地)、五台片(忻州、朔州、神木等地)、吕梁片、并州片(太原等地)、上党片(长治、晋城等地)、邯新片(邯郸、焦作等地)、志延片(延安等地)。

从晋语区的分布可以看到,山西境内的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并不属于晋语区,而是属于北方官话区,方言和相邻的河南、关中地区的方言比较接近,却和晋语相差甚远。因为不属于相同的方言系统,所以运城、临汾地区的人们虽然同为山西人,但却听不懂晋中、晋北的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特殊情况呢?和地理环境及历史有关。

我们看地形图,如果暂时忽略掉黄河的话,有个比较直观的感受就是临汾盆地、运城盆地大致上可以和关中盆地看作是一体的,只不过被黄河分割成东西两部分。晋西南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是山西境内最大的盆地,土地肥沃,自古就农业发达。并且作为山西的西南门户,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历史上但凡有势力在关中崛起,晋西南盆地是其必然要争夺的目标。对割据山西的势力来说,同样如此,控制晋西南盆地,就可以威胁关中。春秋战国时期,立足于关中的秦国和魏国在这一带进行激烈的争夺,如著名的河西之战等。

相对于高山的阻隔,越过河流要容易一些,因为晋西南盆地地势相对平坦,黄河在附近有几个著名的渡口,如大禹渡、茅津渡、风陵渡等,成为陕晋之间联系的重要通道。有了这些通道,历史上晋西南和距离较近的关中地区及中原的交流要更多一些。在历史上很长时期里,如从汉朝到北宋一千多年,晋西南地区基本上是归关中地区上级领导的。直到明朝时,晋西南地区才正式成为以太原为中心的晋地一部分。

换句话说,在古代历史中,晋西南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更深,尤其是更靠近关中、河南的运城盆地受到的影响最大,这是当地方言不同于晋中、晋北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个很直观的数据,运城到西安直线距离约200公里,而到省会太原约350公里,这还没考虑道路的便利程度,在古代这方面的影响只会更大。

除了正常的交流外,历史上还有一些特殊的时期,对晋西南的人口组成造成比较大的冲击。晋西南盆地土地肥沃、产出丰富、和中原联系紧密,也是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如洪桐大槐树,那里可是著名的大规模移民迁出地。风调雨顺的时候,人多力量大,产出大。但是古代农业为主,靠天吃饭,一旦发生长时间的天灾,人多的地方往往可能会受到更大的损失。

如清朝光绪年间的丁戊奇荒(1875年~1878年),在这场罕见的特大旱灾饥荒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省,1000万人饿死,另有2000余万灾民逃荒到外地。在死者中,有一半来自山西,而晋西南又占多数。饥荒过后,周边率先恢复的关中、河南有大量人口流入晋西南盆地填补当地的人口空缺,对当地的方言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图-运城盐湖航拍

综上所述,由于晋西南的地理位置、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与关中、中原的交流更加便利和频繁,以及讲中原官话的移民流入等原因,使得晋西南讲北方官话,成为山西的独特存在,难怪运城、临汾人听不懂山西话呢。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地图帝】原创内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