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入印,印从书出
自魏晋以降,篆书一体逐渐走向了沉寂,擅长篆书的书家,已如晨星。直至清代,伴随着金石学、考据学的兴起,才迎来了篆书复兴昌盛的春天。乾嘉年间邓石如出,彻底打破了篆书低迷的僵局,开辟了新的生面。邓石如改变了过去几百年的作篆方法,充分运用毛笔的特长来表现篆书的笔意,使书写上的提按、起笔收笔的笔触意态更加富于变化,在结构上也打破了过去那种陈陈相因的固定模式,影响所及,蔚为风气。
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后避任宗讳,遂以字行。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邓石如一生布衣,以鬻书刻印自给,擅长篆刻,刀法苍劲浑朴,婀娜多姿,成就突出,世称“邓派”,亦称“皖派”,对晚清吴熙载、赵之谦、吴昌硕等篆刻大家影响甚大。
邓石如是清代被削思潮星期后第一位全面实践和体现碑学主张的书法家。他不仅发展了篆隶古体,也为囬于帖学中的楷、行、草书开辟了一条道路。邓石如最初在其父的影响下,学习篆书和制印。弱冠后,便走上了专业篆刻家的道路。二十七八岁前后,在寿山遇见当时著名书家梁獻,被引荐去南京梅鏐家,这使得他有机会看到梅氏收藏的大量金石碑版拓片,眼界大开,得以游弋于各种碑铭中。
邓石如离开梅家之后,浪迹江湖,寄情于山水之间,以卖字刻印为生,逐渐名声大振。乾隆十五年的北京之行,在户部尚书曹文植的邀请下,邓石如得见刘墉,得刘之赏识,一时名动京城。
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
【赏析】: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句出苏轼《后赤壁赋》,是邓石如的代表作之一。艺术构思最忌平均呆板,他在书法理论上曾提出的'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美学观念,这方印可以说是这种观念的生动体现。'流、断'二字繁写增其密度,以密衬疏。'江'字与'岸、千、尺'三字相呼应,笔势开张,大片宽地又正好与'断'字相呼应,加上流、有、声'之繁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用刀既不同于皖派,也不同于浙派,而是使刀如笔,宛转流畅,刻出了他刚健婀娜的风格。
我书意造本无法
【赏析】:
'我书意造本无法'一印,在细白文刻法上,可说前无古人,戛戛独造他把宋元圆朱文的刻法,发展到这种细白文的刻法,印中文字的方圆曲折,完全视印之形式随机搭配而出,而这种白文的线条,最能体现出他书法的笔情墨趣和以刀当笔的金石风味。
家在四灵山水间
【赏析】:
'家在四灵山水间'全印七字,一如其书。此印的章法正好与上印相反中间密而左右两边疏,紧密处不使人感到窒息,疏处则绰绰有余。绘画大师黄宾虹受此影响,在他画论中也有'疏可走马,密可透风'的说法。
淫读古文 曰闻异言
【赏析】:
'淫读古文,日闻异言',风格同上印,虽然刀法上不及上印挺劲,但章法上却是苦心经营。全印八个字分三行,疏其中行而密其左右,是这方印的特色。
灵石山长
【赏析】:
'灵石山长'印,对角疏密呼应,朱白相映,全印笔酣墨饱,充满着圆浑、朴茂之感。艺术大师丰子恺曾说,篆刻艺术是'经营于方寸之内,而赏鉴乎毫发之细,审其疏密,辨其妍媸'。所以'书画同源,而书实深于画,金石又深于书'。因此,'非有精微之艺术修养,不足与语也'。这些精辟的见解对我们理邓石如的艺术当有很深的意义。
【篆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