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戴嘉琦:丑女爱情和汉奸人性
先说说张爱玲。作为女性作家,张爱玲本人毫无女性应有的尊严感和独立感,她对爱情的观察,即使站在女性的角度看也非常有问题,她对爱情的低俗理解,使得《色"戒》成为一篇拙劣的作品。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类似英国的勃朗特姐妹。和张爱玲一样,勃朗特姐妹是自身条件比较差——从男性的角度来看,勃朗特姐妹和张都属于很难看的丑女——因而缺乏男性追求。同样,勃朗特姐妹和张爱玲都因此而对爱情有一种近乎变态的执着追求,渴望拥有爱情,对爱情的执着超越了其他的人生追求。张爱玲和勃朗特姐妹的这种爱情观,姑且名之为“丑女爱情观”。
在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作者给那些渴望爱情的丑女开出了比较正确,至少合乎现实的药方:独立实现自身的价值,然后再等待男性的认可。作者不仅站在女性、更是站在丑女的立场上,观察到了爱情的功利性和现实性(“你以为我长得不美,出身又不好就不渴望爱情?告诉你,如果我有和别人一样的美貌和良好出身,我也能够让你爱上我,正想我爱上你一样),更让女主人公在男性的抛弃和感情玩弄(尽管作者没有有意表现这一点,但罗切斯特对简?爱就是在玩弄感情)面前认识到了女性尊严的可贵。作为丑女,简"爱在罗切斯特面前不仅没有任何自卑和乞怜,更有勇气拒绝优越条件的诱惑。在《简"爱》的结尾,夏洛迪把一个看似“灰姑娘”的故事意味深长:罗切斯特最后破产成为了残废,处在和简"爱平等的地位。此时的罗切斯特才认识到了爱情的真实和可贵。夏洛迪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丑女对爱情的呼唤,更体现了女性、特别是丑女的人格、尊严与独立。
再看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艾米莉并无姐姐那样鲜明的女性自我意识,作为丑女,她和张爱玲一样,对爱情的追求是执着的、畸形的。她渴望是超越世俗、乃至超越生命本身的爱情。作品中主人公卡瑟琳和瑟夫克利夫在封闭环境下产生的爱情不仅刻骨铭心,而且灼人烧人。但是,艾米莉认识到了这种爱情——其实也就是琼瑶等人笔下所谓的“真爱”——既不符合社会的要求,更不符合人性的本质。在《呼啸山庄》中,瑟夫克利夫对卡瑟琳的畸恋直接导致了两代人的不幸,对爱情的执着和对复仇的狂热,使其从一个可怜的孤儿变成了一个可怕的暴君。在作品中,艾米莉不止一处地表现出了畸恋对于人性的摧残。对此,毛姆曾经评价道:“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其中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著,曾经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女主人公卡瑟琳在临终之前,项链坠中装的正是丈夫和情人两个人的头发,这暗示出在作者心目中,市俗的、真实婚姻一样有其可贵的价值。艾米莉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她具有对自身爱情观的批评勇气,能够从暴风骤雨之中解脱出来,能够正式自己是个丑女人这样的现实。艾米莉承认人性中有比爱情更高贵、更重要的东西。卡瑟琳的丈夫与卡瑟琳并非自由恋爱,但在作者的笔下,一个负责任的丈夫、一个慈祥的父亲一样可爱可敬。在《呼啸山庄》中,人性中的善良、正义始终被置放在高于爱情的位置之上,这正是艾米莉超越了姐姐夏洛迪成为三姐妹中最出色的作家的根本原因。
反观张爱玲,张爱玲笔下的“美女”其实依然是丑女的形象。无论七巧、流苏、长白还是《色戒》中的王佳芝,尽管作者刻意塑造了她们的美貌形象,但这些女主人公都缺乏男性的追求,恋上她们的男性只有一个,而这唯一的男性都对她们进行感情乃至肉体的玩弄。这是张爱玲小说的一个基本套路。
张爱玲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一靠做梦,把自己想象成美女,二靠出卖女性的人格和尊严。张笔下的女性追求的男人都毫无责任感和男子气味,对爱情只想坐享其成而从不负责,不仅对女性进行感情上的欺骗,更进行肉体乃至心灵的摧残。但张对这些男人不仅毫无谴责,反而在笔下有意无意地承认这种现象的合理性——她让所有的女主人公都对男人百依百顺。在张的笔下,毫无尊严、独立和人格的追求。
张爱玲拥有对爱情的向往,却缺乏自我的性别意识。《色戒》中“易先生”对女主人公的强奸,之所以能够让主人公心动,根本的原因在于易的行为完成了女主人公的自我性别认同,而那颗钻戒则满足了主人公的虚荣感,证明她得到了男性的承认。不难看出,张爱玲的笔下,女性的自我价值认同,实际上源于男性的认同。在张爱玲的爱情观中,丑女对于爱情的追求,必须建立在彻底放弃自己的尊严和人格的基础上才能获得。
张爱玲的丑女爱情观,实际上是站在美女的视角对丑女的嘲笑,但她本人则是个丑陋而不受男性欢迎的女人。这使得她的作品都有一种“分裂感”,女主人公的命运完全脱离现实,美貌无比却除了唯一的爱人之外再无追求者;性格古怪却又毫无自我意识。相比于其他作品,《色戒》把张的这种低俗格调发挥得最为淋漓尽致。这种拙劣而根本缺乏现实支撑的爱情观,使得《色"戒》从根子上就是一部低俗之作。
文学作品的高明与否,是否来源于生活是个非常重要的标准。金庸的小说为什么难登大雅之堂?塞万提斯为什么反对骑士小说(塞万提斯本人在《唐吉袔德》中也承认有些骑士小说“写得很不错”)?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这些小说所表现的时代、人物都不是真实的。比如《射雕英雄传》中的人物,读者一看就知道宋代的人并不是那样的生活、说话和思考的,当代的人实际上也不是那样生活、说话和思考的。小说中的所有人物都只存在于作者的脑海之中。
当然有人会说卡夫卡、会说所谓的荒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等,也会说人不会变甲克虫,但那些小说其实也是对生活的反应,只不过是以一种夸张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现在的人动不动什么后现代文学,包括王小波的东西也被冠以后现代,其实,后现代文学以及所谓的“现代性文学”根本没有那么复杂,都只是对生活的写实,因为抛弃了一些传统小说取悦读者的技巧,因此显得生硬,带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是自然产生的,不是作者故意制造出来的。大师和模仿秀的差别、奥维耳和王小波的差别就在这里。
张爱玲的小说可以看出她并没有对生活的观察,也并没有对现实的思考。一个真实生活中的美女、而且是出身相当不错的美女是不会仅为了一个钻石戒指爱上一个年近半百的老汉奸的。当然她的文字很漂亮,很能取悦读者——其实是一种非常传统的取悦方式——拥有读者也不奇怪,但是把她的小说拔高到那么样的高度就是有人在故意搞鬼。
再看看李安的电影。显然,李安把握住了小说的精神的,从他选择相貌平平——从男性观众的角度看,汤唯比我看到的荧幕上的简"爱和卡瑟琳的形象要难看很多——的汤唯而不是更接近原型的美女作为女主角,看得出他理解张爱玲所的“丑女视角”。李安把这种视角进一步的放大,扭曲,小说中“易先生”对女主角的性爱还有一丝的感情因素,在电影中则完全是赤裸裸的占有和虐待。
电影具有商品的性质,其成功与否,在于是否能给人感官的愉悦。然而,在《色戒》中,电影的情节处理和人物塑造都很粗糙,但独独对性爱镜头处理得非常精致和细腻。所有的人物塑造除了易先生——这还是梁朝伟的功劳,换成另外一个人,比如说刘德华就根本没有这个效果——之外都很干瘪,女主角的价值转变根本没有过度,抗日青年的形象丑陋而生涩……这样的电影是优秀的电影吗?如果我们把《色戒》抽掉那些色情镜头,我们会愉悦吗?
其实,张的小说出名的有很多,比如《桂花蒸》、《沉香屑》、《连环套》、《多少恨》……但色戒偏偏不在其中。这篇小说一出来就遭到了非议。李安却偏偏选中了这篇小说,不能不佩服这个人的老辣眼光!
李安想要告诉所有的女性乃至所有中国人的,实际上正是张爱玲的“丑女爱情观”:放弃尊严,放弃自我,放弃人格,才能获得强势的认同。李安镜头中的人性,其实就是强者法则,在这部电影中,正反面的人物都很干瘪,唯有汉奸显得丰满而立体。在李安的视角下,只有汉奸才符合人性,也只有汉奸所认同的人性,才是真正的人性。女主人公的经历,其实就是通过被强奸获得汉奸的认同(送钻戒),通过认同汉奸的人性而最终自我毁灭(被汉奸杀死)的过程。
汉奸的人格与张爱玲的丑女爱情观,正是李安所想要奉献给中国人的东西。无怪乎李安在得知自己的电源在美国列为NC17时得意洋洋地宣称:“自己更在乎的是家乡人民的看法。”
反面教材也是教材,而且往往是更鲜活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