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落地,“非标”债券怎么投?

引言:7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委发布了《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并自2020年8月3日起施行。《认定规则》明确了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和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界限、认定标准及监管安排,体现了鼓励标债资产发展、消除监管套利、引导市场规范发展的监管思路,也将影响未来资产相关业务的开展。

一.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标准化债券类资产?

《认定规则》中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是指依法发行的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等固定收益证券,主要包括无需认定直接列明的和需要按照五项认定标准加以认定的资产,其中直接列明的标债资产包括“国债、中央银行票据、地方政府债券、政府支持机构债券、金融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国际机构债券、同业存单、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资产支持票据、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资产支持证券,以及固定收益类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

那么五项认定标准又是什么呢?

五项认定标准包括:(1)等分化,可交易;(2)信息披露充分;(3)集中登记,独立托管;(4)公允定价,流动性机制完善;(5)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等国务院同意设立的交易市场交易。五项细化的认定标准遵从了面向合格投资者发行的私募债券的基本思路,包括明确了发行的方式、合格投资者数量、登记托管机构要求、估值要求等。

那么根据以上标准投资者可以判定一个资产是不是标债资产,符合上述标准的,我们认定为标债资产,而与之对应的,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债权资产,被归类至非标资产。

非标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

1、理财直接融资工具(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信贷资产流转和收益权转让相关产品(银登)、债权融资计划(北金所)、收益凭证(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债权投资计划和资产支持计划(保交所)以及票交所流通的相关产品。

2、不满足上述五个认定条件的为单一企业提供债权融资的各类金融产品。

3、除固定收益类公募基金之外的其它固定收益类公募资管产品,具体包括公募银行理财(如现金管理类产品)以及资金信托计划等,这一规定的冲击预计会比较大。

非非标:非标资产除外类别

这类资产主要维持现行监管要求,不按照资管新规对非标资产的监管要求处理,具体来看主要包括由存款、债券逆回购、同业拆借等形成的资产。这里的存款包括大额存单、协议存款、保证金存款、结构性存款、同业存款等各类存款。

二.那么标准化债权和非标准化债权各有什么优势?

标类债权资产与非标类债权资产的区别在于条款有没有个性化特征,假如一项资产对于不同的交易对手具有不同的收益-风险特征,则是非标。标准化就是对所有的投资者都一样,而非标准化就是“一事一议”。

债权标准化可以有以下好处:

(1)标准化能减少投资人和融资人之间的沟通成本;

(2)标准化债券有利于进行交易,更充分地反映市场投资者对融资主体的总体评价;

(3)能提高资本要素的定价效率、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非标准化债权的好处:非标相对于标准化更灵活。目前市场中尚存在很多企业只能通过非标的方式去做融资。例如,非标为很多房地产企业、政府融资平台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三.“非标”债券产品,还能投吗?

新规落地,短期对债券市场影响有限。此时,有些投资者一直认为,非标资产风险高,这种观点有些片面。关键还是要看产品的底层资产和平台的风控及资产管理能力。

(1)关注平台风控和资产管理能力。

平台的风控和资产管理能力都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投资者应该优选央企和地方国企公司,其次,要关注公司的整体风控措施,可以看看该公司平台下的具体风控。总结下来,优选整体实力强、投资风格稳健、信誉度高的公司。这样一旦出现问题,公司也能及时站出来勇于承担责任。

(2)关注底层资产。

底层资产的收益与风险要匹配,选择项目时要看好底层资产是什么,是否合规,能否匹配收益,不要一味的盯着高收益,而忽略了底层资产。通过研究底层资产,投资者才能理清自己的钱究竟投到了哪些资产里面,根据不同的资产性质、资产体量来评估投资的安全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