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氏鲈塘鳢
基本介绍
葛氏鲈塘鳢俗名: 老头鱼、山胖头、还阳鱼
分布于前苏联、朝鲜、日本及我国黑龙江、图们江辽河水系。
葛氏鲈塘鳢( Perccottus glenii Dybowski , 1877) 属鲈形总目( Percomorpha) 鲈形目( Perciformes) 虎鱼亚目( Gobioidei ) 塘鳢科( Eleotridae) ,为小型淡水鱼类。葛氏鲈塘鳢由于肉质细嫩,味道鲜美, 刺少且营养价值较高,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极具市场开发潜力。
详细介绍:
体圆,近纺锤形,后部侧扁。头大,前部略平扁。吻短而圆钝,其上方常具1瘤状突起。眼小,上侧位。口裂向上倾斜,下颌略长于上颌;上、下颌及犁骨具多行绒毛状细齿,腭骨无齿;舌端游离。体被栉鳞,无侧线。两背鳍分离,尾鳍圆形。
小型鱼类,常生活于多水草的沼泽、湖泊等静水或河流的缓流中,适应性较强,肉食性。肉细嫩,味佳,群众喜食。因头大,且具较多浅沟而俗称为“老头鱼”。
形态特征
葛氏鲈塘鳢葛氏鲈塘鳢体粗短,略呈纺锤形,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头大而平扁,吻尖而平扁,吻背中间有一大的骨质隆起,眼间区宽而稍凹。口大,端位,下颌稍突出于上颌,口斜裂达眼球下方。上下颌及犁骨上具有绒毛状的锐齿带。眼中等大,侧上位,非常凸出,上缘为眼睑所遮盖,上眶骨凸起为骨嵴。鼻孔两对,前鼻孔微呈管状;鳃盖后缘无刺。鳞中等大,头和鳃盖均有鳞,无侧线。背鳍两个,不连接;胸鳍发达,后缘圆;腹鳍小,胸位,彼此分离;尾鳍后缘圆形。体背部和体侧黑褐色或绿褐色,腹部较淡。体侧有褐缘色不规则横条纹;第一背鳍有2 行、第二背鳍有6 行浅黄绿色斑点;臀鳍有4 行、尾鳍有6~7 行浅绿褐色斑点;眼后缘及其下方向后有3 条褐绿色条纹。
特点
葛氏鲈塘鳢背鳍Ⅶ,Ⅰ-11;臀鳍Ⅰ-7;胸鳍16;腹鳍Ⅰ-5;尾鳍18。纵列鳞36—38;横列鳞14—15;背鳍前鳞24。体长70—90mm:体长为体高3.6—4.1倍,为头长2.7—3.2倍。头长为吻长4.0—4.2倍,为眼径4.9—5.3倍。体略呈纺锤形。头大,宽阔。吻圆突。眼中大,位于头的前半部。口大,前位。下颌突出,长于上颌。两颌及犁骨均具细齿。体前半部被圆鳞,后部被弱栉鳞;颊部及鳃盖被小鳞。背鳍2个,相距较近。左右腹鳍互相靠近,不形成吸盘。背部及体侧黑褐色或绿褐色,体侧有黑斑,腹部灰白色。各鳍具黑色横带。冷水性小型鱼类。栖息于杂草丛生的池沼中,适应性强,能在缺氧和结冰的池沼中生存。冬季潜伏于水底泥质中越冬。摄食藻类、水生昆虫、甲壳类幼体及幼鱼。一般体长达60mm时性成熟,5—6月产卵。体长152mm,体重137克的雌鱼绝对怀卵量10126粒。卵粘性,粘着于植物杆上,排列整齐。雄鱼有护卵孵化习性。肉嫩刺少味美。大者达100mm。分布于中国黑龙江、辽河及图们江各水系;朝鲜、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1]
生活环境及习性
葛氏鲈塘鳢喜栖息于江河小支流的静水处,或者是水生植物较多的沼泽里,水位一般在30~60 cm ,水底腐殖质沉积较多。适温范围较广,15~30 ℃内均可生存; 活动性不强,不远游; 耐缺氧,在极度缺氧的条件下也能生存。越冬能力强,能潜伏于水底泥土中,几乎停止活动。水面封冰时,葛氏鲈塘鳢常栖身于半球形冰洞里,直径从20 cm 至2 m 不等,冰洞顶部距冰面约30~60 cm ,洞口位于水中,其下方常有茂密的水生植物,洞中充满了小冰块和空气,温度接近于零度,葛氏鲈塘鳢能够在这种环境中越冬。当砸开冰面,直接将鲈塘鳢从冰洞中拖出时重新放入深水中便能苏醒过来,并开始游动。故被誉名为“还阳鱼”。
摄食习性
葛氏鲈塘鳢属肉食性鱼类,所处水域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较多,由于游动能力不强,常以潜伏方式袭击摄食过往弱小动物。赵玉堂报道葛氏鲈塘鳢常捕食生物包括红线虫、水蚯蚓、蚂蝗、蝼蛄幼虫、贝类和各种水生昆虫的幼虫等等,个体较大的也可吞食幼鱼;Litvinov. AG等研究发现葛氏鲈塘鳢可摄食摇蚊的幼虫、鱼和鱼卵;葛氏鲈塘鳢常年均可摄食,所以即使在冬季也能垂钓到该鱼。主要以昆虫幼虫、甲壳虫幼虫和小虾为食,较大个体也食幼鱼。一般体长达6厘米的2龄鱼始性成熟,产卵期为6月初至7月。产卵适宜水温为16-20℃,卵产出后粘附于水生植物上,排列整齐。雄鱼有保护卵孵化的习性,孵出后2天的稚鱼即主动索食。
繁殖与生长
葛氏鲈塘鳢雌雄异体,卵生,体外受精。雌鱼一般在2 龄性成熟,怀卵量与年龄正相关,Litvi2nov. AG等研究发现,葛氏鲈塘鳢怀卵量由1 龄的884 个增加至7 龄的37 056 个;产卵期为5 月初至7 月,其中6 月最盛;生殖期雄鱼体上出现孔雀绿色婚装,背鳍出现白色斑点。产卵适宜水温为16~20 ℃,卵产出后粘附于水生植物上,排列整齐。雄鱼有保护卵孵化的习性,孵出后2 d 的稚鱼即主动索食。自然水域捕获的葛氏鲈塘鳢体长一般在12 cm 以下,体重大多在50~100 g 之间,有关葛氏鲈塘鳢文献中体长和体重最大值分别为25cm和250 g ,垂钓者垂钓最大重量记载为安基强所报道的210 g。
养殖前景
市场前景广
当前,市场上的葛氏鲈塘鳢为大部分野捕于河流或水泡的野生种,人工养殖的葛氏鲈塘鳢比例还比较低。葛氏鲈塘鳢人工养殖方式也以混养为主,养殖规模较小,鱼的规格、产量以及品质难以保证,经济效益难以估算。随着人们饮食观念由质量型向营养型的演变,历史上不为人看重的小型淡水鱼(虾) 类,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葛氏鲈塘鳢作为我国东北地区土著鱼类,常被以酱焖或油炸的方式加工后食用,由于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现已成为各大酒店和饭庄招揽客人的特色菜。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葛氏鲈塘鳢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资源量剧减,这使葛氏鲈塘鳢的价格快速上涨,市场价格现已涨至80 元/ kg 左右,并且供不应求。适应市场需求,投资葛氏鲈塘鳢养殖业将大有可为。
养殖条件
葛氏鲈塘鳢由于具有很强的抗逆性,耐低氧,耐低温,对水深要求不高。天然水域内的昆虫幼虫、小的鱼虾、甚至鱼卵都可作为饵料;人工养殖条件下,动物内脏、畜禽加工的下脚料和鲜杂鱼配以豆饼和玉米粉可加工成饵料,简单驯化后可替代天然饵料。就养殖方式而言,利用葛氏鲈塘鳢的底栖和摄食习性可以与传统鱼类混养,提高饵料和水体的利用率;葛氏鲈塘鳢也可发展高密度的池塘养殖和稻田养殖。北方地区仅辽宁省的池塘面积为37 333 hm2 ,稻田种植面积达668 000hm2 。此外,一些“水泡”加以改造也可用于葛氏鲈塘鳢的养殖,这为发展葛氏鲈塘鳢规模化养殖奠定了物质基础。
基础研究
目前国内外有关葛氏鲈塘鳢的基础研究比较薄弱,尤其在生境调查、繁殖生物学、胚胎发育、人工饵料等领域的研究还未深入,这制约了人工繁殖技术研究进展。在深入了解葛氏鲈塘鳢生物学特性,特别是在繁殖生物学的基础上开展人工苗种生产研究,应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胚胎发育
两条雌鱼共产卵3937粒,孵出仔鱼2890尾,孵化率为73.4%;从受精卵到仔鱼孵出经历时间平均为127h20min,葛氏鲈塘鳢胚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胚盘形成、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尾芽期、出膜前期和出膜期九个阶段25个时期。
遗传研究
葛氏鲈塘鳢的染色体数目为2n等于44条,n=22。染色体总臂数(NF)为82。其中,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为18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为1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为3对。核型公式为2n=36sm+2st+6t。根据染色体形态分析的结果,没有发现性染色体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