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友易饥饿的四大原因?如何应对饥饿感又不升糖?
部分糖尿病患者的三餐摄入量偏少,能量摄入不足,从而产生饥饿感。因此,可以在两餐之间增加零食作为补充,这种方法对于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更为合适。
针对这种情况,需在食物的选择上做文章,在保持机体所需总能量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膳食纤维含量高、更具饱腹感的食物。例如,可用225克土豆或200克莲藕替换50克米煮成的米饭。这样,总能量没有增加,但食物重量增加,增加患者的饱腹感。
人的大脑依赖葡萄糖才能进行思考和运作。如果血糖太低,脑细胞就会缺乏能量而遭殃。这时大脑便会发出信号,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进食,因此会出现饥饿感。
低血糖轻者出现头昏、心慌、饥饿感,出汗等症状,重者则可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昏迷或死亡。
案例: 63岁的张阿姨平常爱学习糖尿病相关的知识,知道低血糖的症状主要有饥饿、无力、出汗等,严重的低血糖会引发晕迷,甚至危及生命。但发生在张阿姨身上的亲身经历改变了她的想法。去年的一段时间,张阿姨每天感觉身心无力,并有强烈的饥饿感,吃饭后仍有饥饿感。她以为是药剂过量引发了低血糖,凭着感觉增加食物摄入量,不想吃饭时也勉强吃。但这种饥饿感并没有消失,而且引起了其他不适症状。张阿姨意识到严重性,就去了医院。检查结果出乎张阿姨的意料,血糖值并不低,而是很高。此时,张阿姨才意识到并不是仅低血糖有饥饿症状,高血糖也会引发饥饿感。从那以后,张阿姨自备了一台血糖仪,定期监测血糖,当身体感觉不适时,也会监测一下血糖。
为什么高血糖也可引起饥饿呢?这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血糖虽然高却不能被送入机体细胞,细胞得到的能量不足,此外,病人血糖升高,由于渗透性利尿的作用,大量葡萄糖丢失,也导致细胞能量不足,细胞缺糖的刺激信号就不断传入大脑,从而使大脑不时发出需求糖的指令,产生“饥饿”信号。
“饥饿感本身是糖尿病的一种症状,在病情控制不好的情况下饥饿感明显,经过治疗得到改善后,这种饥饿感就会随之减轻甚至消失。”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梁自文解释,糖尿病人刚开始食疗,食量会比原来明显减少了,肠胃可能会不适应,适应几天后会有所减轻,如果一直觉得饥饿难忍,多次血糖检测又无异常,就要看看是否跟饮食控制过度,结构不合理有关了。“主食是热量的主要来源,不能吃得过少。” 梁自文说,糖友应根据个人的工作性质,劳动强度和体重等具体情况,来决定一天的进食热量,食物应包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如果感到一头雾水,不妨直接咨询营养师,如何安排一日三餐的主食以及加餐。
在主食摄入量已经充足的情况下,如果还感到饥饿,建议可减少细粮摄入。多增加一些纤维食物,如荞麦面、玉米面、绿豆、海带等。目前国内市场已有一些专供糖尿病人食用的保健食品,如荞麦挂面、绿豆饼干等,可做为饥饿感严重时加餐用。
还可以选择低热量、大体积、含碳水化合物的蔬菜如黄瓜、西红柿、包菜、冬瓜、菜花、莴笋等补充。“选择青菜的种类是有讲究的,最好是带茎、带叶、含缮食纤维多的青菜,这种青菜吃在嘴里有丝,能很好地促进肠胃蠕动,也有一定的饱腹作用,能防止便秘。”梁自文说,缮食纤维越多,控制血糖的效果越好。如芹菜、空心菜、菠菜、油麦菜、白菜、芦笋以及蘑茹等菌类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糖尿病患者合理的饮食安排与病情的控制密切相关,合理安排好餐次和选择合适的食物是糖尿病饮食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病情及血糖控制等具体情况,糖尿病患者的餐次可以说是一日三餐,也可以在三餐之外,安排2~3次的零食加餐。
糖尿病患者进食要定时、定量,加餐小零食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服用降糖药物期间。如果零食“想吃就吃”,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血糖水平升高和不稳定。而且无论吃哪种零食,都必须计算其所含的能量,并从正餐中抵扣,这样才能无需挨饿,又不影响对血糖的控制。
如果需要常规地加餐零食,在加餐的前三天,应监测加餐前及进食2小时后血糖,以观察补充零食对血糖的影响,并进行及时调整。
加餐小零食的时间建议在运动前半小时,两餐之间和(或)睡前1小时。
有一些特殊情况,如外出旅游、加班、参加庆典仪式等活动,不能按时就餐,应随身准备一些零食,如饼干、糖果、巧克力等含一定量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这样,在活动量大而不能及时进餐或出现低血糖症状时马上补充,预防低血糖的发生。糖尿病患者进行体育运动,不宜空腹进行。在运动前需要吃点零食来补充能量,以免诱发低血糖。
小零食的选择原则:能量低、血糖生成指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