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芝诺的悖论(上)

哲学,爱的是智慧,是要将其学到为己所用,而不是傻傻地崇拜,惟命是从。

——坤鹏论

毋庸置疑,古希腊人创造了各种假说。

这些假说在提出时可能很幼稚,但是,经过提出者以及后人的不断完善,它们逐渐发展成了西方哲学的各种门派,一直影响到近现代。

不得不承认,古希腊人拥有无穷的想象力,就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绝大部分现代人都无法匹敌,只能望其项背。

如果你不服气,就想想“全部西方哲学传统都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这句话吧。

而且,事实证明,古希腊人的不少假说在多年之后都变成了说得通的理论。

同时,他们还发现了数学推理和演绎的方法。

他们所发明的几何学深刻地影响了近现代科学。

不过,古希腊人对于理性的偏执也对后人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他们根据现实进行推理、演绎,如果得出的结论与现实不符,他们会认为现实错了。

后世没少被这种片面的观点带入歧途。

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抛弃偏见和先入为主。

我们该秉承的认知是,只要能够在历史留名的哲学家,他们必然有其过人之处,具有智慧;同时,这个世界不可能有十全十美,没有一种哲学理论是白璧无瑕的。

另外,哲学,爱的是智慧,是要将其学到为己所用,而不是傻傻地崇拜,惟命是从。

还有朋友说,我怎么觉得他们每个人都说得很有道理呢?

这也正常,初入门,甚至是中期阶段,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首先,哲学没有标准答案,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其次,凡是史上留名的哲学家和哲学思想,你我能读到的,都经过了成千上百年时间的考验而屹立不倒,自然不是随随便便就被你我驳倒的。

坤鹏论的建议是,学其论证分析,通过思考内化,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并也能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地推演出来。

只要慢慢地耐心积累,你心中的孰是孰非,自然也就逐渐清晰起来了。

一、什么是悖论?

悖论也称为佯谬或诡局。

特指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

通常从逻辑上无法判断正确或错误称为悖论,似非而是称为佯谬。

有时候违背直觉的正确论断也称为悖论。

悖论的英文paradox一词,来自希腊语,本意是“未预料到的”、“奇怪的”。

悖论就是,如果承认它是真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假的;

如果承认它是假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真的。

古今中外有不少著名的悖论,它们震撼了逻辑和数学的基础,激发了人们求知和精密的思考,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和爱好者的注意力。

解决悖论难题需要创造性的思考,悖论的解决又往往可以给人带来全新的观念。

二、芝诺的主要策略

芝诺为巴门尼德辩护的主要策略是:

老师的理论既不荒唐,更没有错,荒唐的和错的是这个世界所谓的常识,正是它们蒙蔽了人们的心灵,无法看懂老师揭示的真理,从而才产生了更为荒唐的意见。

绝大多数人凭着感官和常识认识世界,他们认为世间万物因分离而区别,所以,世界充满了运动和变化。

但是,巴门尼德和芝诺坚持认为,我们的感官没有为我们提供关于存在的任何线索,它们给我们的只是关于表象的线索,因此,感官不可能提供可靠的真理,而只提供了意见。

芝诺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如果将一粒黍米的种子扔到地上,不会听到任何声响,但是,如果把半蒲式耳(相当于13.6公斤)的黍米的种子倒到地上,就会有声音。

由此,芝诺认为,我们的感官欺骗了我们,因为要么哪怕只有一粒种子落下时也有声音,要么即使许多种子落下时也没有声音,二者必然居其一。

芝诺用其辩证法论证、捍卫了巴门尼德最主要的两个观点:

存在是“一”,而不是“多”

存在是“静”,而不是“动”

据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记载,当芝诺谈到自己的著作《论自然》时说:“由于青年时的好胜著成此篇,著成后,人即将它窃去,以致我不能决断,是否应当让它问世。”

公元5世纪的评论家普罗克洛斯在给这段话写的评注中说,芝诺从“多”和运动的假设出发,一共推出了四十个各不相同的悖论。

可惜他的著作已经失传,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和辛普里丘的《<物理学>注释》是了解芝诺悖论的主要依据,此外还有少量零星残篇可提供佐证。

现存留存的芝诺悖论至少有八个,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运动的四个悖论。

在《芝诺,巴门尼德的最强战士》坤鹏论讲过,芝诺发展出了与众不同的辩论方式——客观辩证法————不通过别的东西去指出某个命题的不真、错误,而是到它自身那里去指出它的不真、错误。

也就是说,如果你认为是这样,那我就从你认为的这样进行论证,证明它是错误的。

所以,要想最有力地回击那些质疑巴门尼德的批评,自然从世人的常识入手是最佳选择。

芝诺通过客观的辩证法将那些常识论证构造成悖论的形式——从暂时接受它们开始,然后揭示出从中产生的悖论,由此得到的结果实际是如此得荒唐,以至于常识的观点再也不像表面看来那么合理了。

结果,两相对比下来,反而是巴门尼德关于“一”的观点似乎倒是对世界更合适的解释。

芝诺悖论看似违背常识,却又让常识无从辩驳。

人们在直觉上感到它们一定是成问题的,但是,在逻辑上却又不得不接受它们每个步骤的推论。

这说明芝诺悖论触及的绝不仅仅是常识范围内的对错之争。

而是涉及常识与普通逻辑本身的一些根本性前提,局限在常识与普通逻辑框架内的人是无法驳倒它的。

另外,芝诺悖论在根本上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不是数学或逻辑学的问题。

任何人要想真正讨论它,都必须先反思一下提问的层面是否合适,是否首先经受住了芝诺对常识的挑战。

三、存在是“一”,而不是“多”

这是芝诺做出的关于物质的辩证法,直到今天还没有被反驳掉,我们还没有超出他的论证,这个问题仍处于不确定中,并成为了千古之谜。

虽然许多后人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拆解,并取得了很有价值的思想成果,但始终没有一种清晰、明了、根本性的拆解,更不要谈什么破斥了。

所以,谈论芝诺关于运动的四个悖论者多,讲“多”之悖论者寥寥。

芝诺关于“存在是‘一',而不是‘多’”的悖论,其中之一被辛普里丘至少是部分地逐字逐句记述在其《<物理学>注释》中。

不过,由于没有像关于运动的悖论那样经过了后人或多或少的修改,它显得并不太好理解,但是,却更接近于芝诺的原话。

芝诺认为,如果存在是“多”,它就是无限小,同时又不可不是无限大。

显然,一个东西既无限小又无限大,这是矛盾的。

因为,“多”,显然指的是将很多很多单元集合起来的,而单元则意味着不能分割。

而不能分割的东西,则意味着没有体积,没有厚度,没有质量(注:这个需要重点理解一下)。

那么,无论集合多少这样的单元,也不能组成一个有体积、有厚度、有质量的东西。

这说明“多”是无限小。

与此相反,如果组成“多”的单元还能够再分割成两个以上的部分,每一个部分,又能够加以分割,如此这样,分割、再分割……以至于无穷。

像把这样无数的部分集合而成的“多”,岂不是无限大吗?

另外,芝诺还指出,如果“多”是大的,那么它在体积上就会大到无限——超出那作为无差别的限制的多,进而成为无限。

但是,无限既不再是大,也不再是多,无限就是“多”的否定。

另一个针对“多”的悖论论述则见于芝诺的著作残篇:

在这个悖论中,芝诺证明的是:“多”在数量上是矛盾的。

因为,“多”可以说是有限的,也可以说是无限的。

为什么说是有限的呢?

它所包含的单元,定然是有一定数量的。

为什么又说是无限的呢?

因为要想区分单元和单元,就不能没有第三单元,要想区分第三单元和别的单元,就不可以没有第四单元,如此下来,永远没有际限,存在的数量则是无限的。

坤鹏论提醒大家注意,巴门尼德、芝诺的理论和辩证法都有一个大前提——事物不可能同时具有两个相反的性质,他们认为这是逻辑矛盾的,是不真实的,错的。

显然,几乎与巴门尼德处于同时代的赫拉克利特对此是不认同的。

他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就在于它本身包含着矛盾,对立促成和谐,万物永流,永远处于对立转换过程中。

后面,坤鹏论会介绍同样深刻影响了柏拉图的赫拉克利特。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坤鹏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