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感病全书 太阳病(下二)
3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叶天士*温热论)
33、太阳病,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白虎汤主之;身重者,湿也,白虎加苍术汤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白虎加苍术汤方
即于白虎汤内加苍术三钱。
说明 本条另有二小节在少阳病(下)篇内
34、太阳病,得之二、三日,舌微黄,寸脉盛,心烦懊憹,起卧不安,欲呕不得呕,无中焦证,栀子豉汤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温病二、三日,或已汗,或未汗,舌微黄,邪已不全在肺中矣。寸脉盛,心烦懊憹,起卧不安,欲呕不得呕,邪在上焦膈中也。
栀子豉汤方
栀子(捣碎)五钱 香豆豉六钱
水四杯,先煮栀子数沸,后纳香豉,煮取二杯,温服一杯,得吐止后服。
35、太阳病,得之二、三日,心烦不安,痰涎壅盛,胸中痞塞欲呕,无中焦证者,瓜蒂散主之,虚者加参芦。(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此与上条有轻重之分,有有痰无痰之别。重剂不可轻用,病重药轻,又不能了事。故上条止用栀子豉汤快涌膈中之热;此以痰涎壅盛,必用瓜蒂散急吐之,恐邪入包宫而成痉厥也。
瓜蒂散方
甜瓜蒂一钱 赤小豆(研)二钱 山桅子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先服半杯,得吐止后服,不吐再服。虚者加人参芦一
钱五分。
36、《金匮》谓:太阳中暍,身热疼痛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此热少湿多,阳郁致病之方法也。瓜蒂涌吐其邪,暑湿俱解,而清阳复辟矣。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十个
上捣碎,以逆流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吐再服,吐、停后服。虚者加参芦三钱。
37、太阳病,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渴不多饮,或竟不渴,汗出热解,继而复热,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发表攻里,两不可施,误认伤寒,必转坏证,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黄芩滑石汤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
脉缓身痛,有似中风,但不浮,舌滑不渴饮,则非中风矣。若系中风,汗出则身痛解而热不作矣,今继而复热者,乃湿热相蒸之汗,湿属阴邪,其气留连,不能因汗而退,故继而复热。内不能运水谷之湿,脾胃困于湿也;外复受时令之湿,经络亦困于湿矣。倘以伤寒发表攻里之法施之,发表则诛伐无过之表,阳伤而成痉,攻里则脾胃之阳伤,而成洞泄寒中,故必转坏证也。湿热两伤,不可偏治,故以黄芩、滑石、茯苓皮清湿中之热,蔻仁、猪苓宣湿邪之正,再加腹皮、通草,共成宣气利小便之功,气化则湿化,小便利则火腑通而热自清矣。
黄芩滑石汤方
黄芩三钱 滑石三钱 茯苓皮三饯 大腹皮二钱 白蔻仁一钱 通草—钱 猪苓三钱
水六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
38、太阳病,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者,杏仁滑石汤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
舌白胸痞,自利呕恶,湿为之也。潮热烦渴,汗出溺短,热为之也。热处湿中,湿蕴生热,湿热交混,非偏寒偏热可治,故以杏仁、滑石、通草,先宣肺气,由肺而达膀胱以利湿,厚朴苦温而泻湿满,芩、连清里而止湿热之利,郁金芳香走窍而开闭结,橘、半强胃而宣湿化痰以止呕恶;俾三焦混处之邪,各得分解矣。
杏仁滑石汤方
杏仁三饯 滑石三钱 黄芩二钱 橘红—钱五分 黄连一钱 郁金二钱 通草一钱 厚朴二钱 半夏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39、太阳病,湿热受自口鼻,由募原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灵,三香汤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
此邪从上焦来,还使上焦去法也。
三香汤方
栝萎皮三钱 桔梗三钱 黑山栀二钱 枳壳二钱 郁金二钱 香豉二钱 降香末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40、太阳病,湿温,吸受秽湿,三焦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先宜芳香通神利窍,安宫牛黄丸;继用淡渗分消浊湿,茯苓皮汤。(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
按此证表里经络脏腑三焦,俱为湿热所困,最畏内闭外脱,故急以牛黄丸宣窍清热而护神明,但牛黄丸不能利湿分消,故继以茯苓皮汤。
安宫牛黄丸方
牛黄一两 郁金一两 犀角一两 黄连一两 朱砂一两 梅片二钱五分
麝香二钱五分 真珠五钱 山栀一两 雄黄一两 金箔衣 黄芩一两
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一钱,金箔为衣,蜡护。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每服一丸。……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
茯苓皮汤
茯苓皮五钱 生薏仁五钱 猪苓三钱 大腹皮三钱 白通草三钱
淡竹叶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41、太阳病,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散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
再按此条与上条同为三焦受邪,彼以分清开窍为急务,此以升降中焦为定法,各因见证之不同也。
一加减正气散方
藿香梗二钱 厚朴二钱 杏仁二钱 茯苓皮二钱 广皮一钱
神曲一钱五分 麦芽一钱五分 棉茵陈二钱 大腹皮一钱
水五杯,煮二杯,再服。
42、太阳病,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身痛,舌白,脉象模糊,二加减正气散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
上条中焦病重,故以升降中焦为要。此条脘闷便溏,中焦证也,身痛舌白,脉象模糊,则经络证矣,故加防己急走经络中湿郁,以便溏不比大便不爽,故加通草、薏仁,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也;大豆黄卷从湿热蒸变而成,能化蕴酿之湿热,而蒸变脾胃之气也。 。
二加减正气散
藿香梗三钱 广皮二钱 厚朴二钱 茯苓皮三钱 木防己三钱
大豆黄卷二饯 川通草一钱五分 薏苡仁三钱
水八杯,煮三杯,三次服。
43、太阳病,秽湿着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久则酿热,三加减气散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
前两法,一以升降为主,一以急宣经隧为主;此则以舌黄之故,预知其内已伏热,久必化热,而身亦热矣,故加杏仁利肺气,气化则湿热俱化,滑石辛淡而凉,清湿中之热,合藿香所以宣气机之不宣也。
三加减正气散方
藿香(连梗叶)三钱 茯苓皮三钱 厚朴二钱 广皮一钱五分 杏仁三饯 滑石五钱
水五杯,煮二杯,再服。
44、太阳病,秽湿着里,邪阻气分,舌白滑,脉右缓,四加减正气主散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
以右脉见缓之故,知气分之湿阻,故加草果、查肉、神曲,急运坤阳,使足太阴之地气不上蒸手太阴之天气也。
四加减正气散方
藿香梗三钱 厚朴二钱 茯苓三钱 广皮一钱五分 草果一钱
查肉(炒)五钱 神曲二钱
水五杯,煮二杯,渣再煮一杯,三次服。
45、太阳病,秽湿着里,脘闷便泄,五加减正气散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
秽湿而致脘闷,故用正气散之香开;便泄而知脾胃俱伤,故加大腹运脾气,谷芽升胃气也。
五加减正气散
藿香梗二钱 广皮—钱五分 茯苓块三钱 厚朴二钱 大腹皮一钱五分 谷芽一钱 苍术二钱
水五杯,煮二杯,日再服。
46、太阳病,暑温蔓延三焦,舌滑微黄,邪在气分者,三石汤主之;邪气久留,舌绛苔少,热搏血分者,加味清宫汤主之;神识不清,热闭内窍者,先与紫雪丹,再与清宫汤。(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
蔓延三焦,则邪不在一经一脏矣,故以急清三焦为主。然虽云三焦,以手太阴一经为要领。盖肺主一身气,气化则暑湿惧化,且肺脏受生于阳明,肺之脏象属金色白,阳明之气运亦属金色白,故肺经之药多兼走阳明,阳明之药多兼走肺也。再肺经通调水道,下达膀胱,肺痹开则膀胱亦开,是虽以肺为要领,面胃与膀胱皆在治中,则三焦俱备矣,是邪在气分而主以三石汤之奥义也。若邪气久羁,必归血络,心主血脉,故以加味清宫汤主之。内窍欲闭,则热邪盛矣,紫雪丹开内窍而清热最速者也。
三石汤方
飞滑石三钱 生石膏五钱 寒水石三钱 杏仁三钱 竹茹(炒)二钱
银花三钱(花露更妙) 金汁一酒杯(冲);白通草二钱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温服。
清宫汤方
元参心三钱 莲子心五分 竹叶卷心二钱 连翘心二钱
犀角尖(磨冲)二钱 连心麦冬三钱
加减法:热痰盛加竹沥、梨汁各五匙;咯痰不清,加括萎皮一钱五分;热毒盛加金汁、人中黄;渐欲神昏,加银花三钱、荷叶二钱、石菖蒲一钱。
加味清宫汤方
即于前清宫汤内加知母三钱,银花二钱,竹沥五茶匙冲入。
紫雪丹方
滑石一斤 石膏一斤 寒水石一斤 磁石水煮二斤 捣煎去渣入后药。
羚羊角五两 木香五两 犀角五两 沉香五两 丁香一两 升麻一斤
元参一斤 炙甘草半斤
以上八味,并捣锉,入前药汁中煎,去渣入后药。
朴硝、硝石各二斤,提净,入前药汁中,微火煎,不住手将柳木搅,候汁欲凝,再加入后二味。
辰砂(研细)三两 麝香(研细)一两二钱 入煎药拌匀。合成退火气,冷水调服一、二钱。
47、太阳病,温病,气血两燔者,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气血两燔,不可专治一边,故选用张景岳气血两治之玉女煎。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
生石膏一两 知母四钱 元参四钱 细生地六钱 麦冬六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钟服。
48、燥证气血两燔者,玉女煎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
49、太阳病,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其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络育阴法。(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血从上溢,温邪逼迫血液上走清道,循清窍而出,故以银翘散败温毒,以犀角地黄清血分之伏热,而救水即所以救金也。至粉红血水非血非液,实血与液交迫而出,有燎原之势,化源速绝。血从上溢,而脉至七、八至,面反黑,火极而似水,反兼胜己之化也,亦燎原之势莫制。……故皆主死。
犀角地黄汤方
干地黄一两 生白芍三钱 丹皮三钱 犀角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银翘散(方见前)
已用过表药者,去豆豉、芥穗、薄荷。
50、太阳温病,时欲漱口不欲咽,大便黑而易者,有瘀血也,犀角地黄汤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
邪在血分,不欲饮水,热邪燥液口干,又欲求救于水,故但欲漱口,不欲咽也。瘀血溢于肠间,血色久瘀则黑,血性柔润,故大便黑而易也。犀角味咸,入下焦血分以清热,地黄去积聚而补阴,白芍去恶血,生新血,丹皮泻血中伏火,此畜血自得下行,故用此轻剂以调之也。
51、舌绛望之若干,手扪之原有津液,此津亏湿热熏蒸,将成浊痰蒙蔽心包也。(叶天士*温热论)
52、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人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叶天士*温热论)
53、太阳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渴乃温之本病,今反不渴,滋人疑感,而舌绛且干,两寸脉大,的系温病。盖邪热入营蒸腾,营气上升,故不渴,不可疑不渴非温病也。
清营汤方
犀角三钱 生地五钱 元参三钱 竹叶心一钱 麦冬三钱 丹参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银花三钱 连翘(连心用)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54、再论其热传营,舌色必绛,绛,深红色也。初传绛色中兼黄白色,此气分之邪未尽也,泄卫透营,两和可也。纯绛鲜泽者,包络受病也,宜犀角、鲜生地、连翘、郁金、石菖蒲等。延之数日,或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络就闭,非菖蒲、郁金等所能开,须用牛黄丸、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恐其昏厥为痉也。(叶天士*温热论)
55、太阳病,湿温,邪入心包,神昏肢逆,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宝丹,或紫雪丹亦可。(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湿温著于经络,多身痛身热之候,医者误以为伤寒而汗之,遂成是证。
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方
犀角一钱 连翘心三钱 元参心二钱 竹叶心二钱 银花二钱
赤小豆皮三钱
局方至宝丹方
犀角(镑)一两 朱砂(飞)一两 琥珀(研)一两 玳瑁(镑)一两
牛黄五钱 麝香五钱
以安息重汤燉化,和诸药为丸一百丸,蜡护。
56、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57、太阳病,暑温,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善闭不开,暑入手厥阴也。清营汤主之;舌白滑者,不可与也。(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夜寐不安,心神虚而阳不得入于阴也。烦渴舌赤,心用恣而心体亏也。时有谵语,神明欲乱也。目常开不闭,目为火户,火性急,常欲开以泄其火,且阳不下交于阴也;或喜闭不喜开者,阴为亢阳所损,阴损则恶见阳光也。故以清营汤急清宫中之热,而保离中之虚也。若舌白滑,不惟热重,湿亦重矣,湿重忌柔润药,当于湿温例中求之,故曰不可与清营汤也。
58、太阳病,暑温,身热不恶寒,清神不了了,时时谵语者,安宫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身热不恶寒,已无手太阴证,神气欲昏,而又时时谵语,不比上条时有谵语,谨防内闭,故以芳香开窍、苦寒清热为急。
59、太阳病,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发斑者,化斑汤主之;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禁升麻、柴胡、当归、防风、羌活、白芷、葛根、三春柳。神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温病忌汗者,病从口鼻而入,邪不在足太阳之表,故不得伤太阳经也。时医不知而误发之,若其人热甚血燥,不能蒸汗,温邪郁于肌表血分,故必发斑疹也。若其表疏,一发而汗出不止,汗为心液,误汗亡阳,心阳伤而神明乱,中无所主,故神昏。心液伤而心血虚,心以阴为体,心阴不能济阳,则心阳独亢,心主言,故谵语不休也。且手经逆传,世罕知之,手太阴病不解,本有必传手厥阴心包之理,况又伤其气血乎!
化斑汤方
石膏一两 知母四钱 生甘草三钱 元参三钱 犀角二钱 白粳米一合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钟,夜一服。
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方
即于前银翘散内去豆豉,加:
细生地四钱 大青叶三钱 丹皮三钱 元参加至一两
60、凡斑疹初见,须用纸捻照。见胸背两胁,点大而在皮肤之上者为斑,或云头隐隐,或琐碎小粒者为疹,又宜见而不宜见多。按方书谓斑色红者属胃热,紫者热极,黑者胃烂,然亦必看外证所合,方可断之。(叶天士*温热论)
61、若斑色紫,小点者,心包热也;点大而紫,胃中热也。黑斑而光亮者,热胜毒盛,虽属不治,若其人气血充者,或依法治之,尚可救;若黑而晦者必死;若黑而隐隐,四旁赤色,火郁内伏,大用清凉透发,间有转红成可救者。若挟斑带疹,皆是邪之不一,各随其部而泄。然斑属血者恒多,疹属气者不少。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发出宜神情清爽,为外解里和之意;如斑疹出而昏者,正不胜邪,内陷为患,或胃津内涸之故。(叶天士*温热论)
62、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叶天士*温热论)
63、然而春夏之间,湿病俱发疹为甚,且其色要辨。如淡红色,四肢清,口不甚渴,脉不洪数,非虚斑即阴斑。或胸微见数点,面赤足冷,或下利清谷,此阴盛格阳于上而见,当温之。(叶天士*温热论)
64、再有一种白㾦,小粒如水晶色者,此湿热伤肺,邪虽出而气液枯也,必得甘药补之。或未至久延,伤及气液,乃湿郁卫分,汗出不彻之故,当理气分之邪。或白如枯骨者多凶,为气液竭也。(叶天士*温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