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加味方...张炳秀!

鼻炎鼻窦炎方(张炳秀方)

苍耳子10g,辛夷花10g,香白芷20g,苏薄荷(后下)10g,北细辛(先煎去沫)6g,大川芎10g,野山栀子10g,广藿香10g,京菖蒲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服(煎煮时间不宜过长,10~15分钟即可)。

纳葱白7根,绿茶末1撮,为引。

(功效主治)宣散通窍、化湿清热、祛涕开塞。

若见病变以鼻流浊涕,量中或量多不止,多伴有鼻塞不通,嗅觉不灵,甚至香臭不分,或头目昏沉,甚至头痛,致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现代医学诊断属于急慢性鼻炎,鼻黏膜化脓性炎症(鼻窦或鼻旁窦炎)。

病变以突然和反复发作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不通,甚至头目昏沉等为主要特征,现代医学诊断属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等。

皆可纳入本方证治范畴。

(方解)《素问·气厥论》曰:“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内经》而后,鼻渊又有“脑漏”、“脑渗”诸别称。清·林珮琴《类证治裁·卷之六·鼻口症》说:“有脑漏成渊者,由风寒入脑,郁久化热,经云'胆移热于脑,令人鼻渊’,宜辛凉升上宣郁,辛夷消风散加羚羊角、苦丁茶、黑山栀。”《素问玄机病原式·卷一》谓:“鼽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林珮琴言:“有流涕成鼽者,肺受寒而成,宜温散。苍耳散,川椒散。”肺开窍于鼻,鼻别香臭,不闻香臭者,病在肺。《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液……肺为涕。”综合上述诸症,当责之肺窍失利或肝胆湿热内蕴而发,然见证有寒有热,治当折中寒热,宣散通窍,化湿清热为治。故取苍耳子散四味,重用香白芷辛温宣散,合山栀子清肝胆湿热,开窍通鼻。苍耳子,走督脉,《得配本草》谓其“通督升阳”;细辛味辛,有发散之长,细辛古有“不过钱”之说,但临证一般用至6g,平稳无碍,而能增宣散之功;川芎味辛,性温,为血中之气药,上引头目,下行血海,辛温走窜,走而不守,善治头目之痛,医话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京菖蒲、藿香化浊开窍,以清头鼻。葱白,辛温而润,善发表邪,宣通阳气;绿茶,清凉醒脑,两物为引,助效力宏,不可或缺。全方合用,共奏宣散通窍、化湿清热、祛涕开塞之功。

*急性期外感风热或内蕴肝胆湿热显著,流黄色浊涕或脓性浊涕,或带有腥臭味,脉见弦滑或滑数,舌红苔黄或黄腻者,加鱼腥草(后下)30g,冬瓜子10g,生薏苡仁30g,以增清湿热、化浊涕之功;或加龙胆草10g,以清肝胆湿热;或加用冬桑叶10g,以清肝胆风热,更作引经之凭。

*鼻塞重浊,嗅觉不敏,甚至不别香臭者,加荜菝10g。《轩岐救正论·药性微蕴》载荜菝“辛燥、香辣、疏泄”,可作宣通鼻窍,开塞除闭,增敏嗅觉之资。

*反复发作,久羁缠绵,而见鼻道干涩,或见涕中带有血丝,脉细或弦细,舌红苔薄,出现肝肾阴虚症状者,加细生地黄10g,女贞子10g,墨旱莲10g,以纠偏救燥,滋润肝肾,燮理阴阳。若流鼻涕不明显者用原方即可。

*流涕清稀而见舌淡苔薄或薄白者,加白芥子10g,紫苏子10g,云茯苓15g,炒白术12g,以健脾助运,温化留饮,除痰去涕。

*表虚腠理疏松,卫外不固,易染外邪,加上绵黄芪15g,炒白术10g,关防风6g,以固表坚腠,杜病情反复之诱因。

(按语)急慢性鼻炎、鼻窦或鼻旁窦炎,以鼻窍流涕为主症,多伴有鼻塞不通,嗅觉不灵,甚至香臭不分。常累及头目,而致头目昏沉、甚至头痛,如物裹首,难受不堪。亦有著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诸弊,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此类疾患多易在受寒贪凉或其他刺激后,而诱发或加重症状。

(方源)陶国水.张炳秀学术经验择要(Ⅲ).中医药临床杂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