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程派李世济先生,说传承的艺术价值
谈程派李世济先生,说传承的艺术价值
撰文/涂少昆
小可先设定一个对传承二个字的理解作为评论的基点。愚认为:传-是扎实掌握开宗立派者的表演艺术特质。承-是扬长避短承袭开宗立派者的艺术要个性化的创作精神。
愚基于此认识;谈谈对李世济先生在传承上的艺术价值。
有部分人说程派的传承者李世济先生不是程门入室弟子是缘于程砚秋有话在外:只收男性不收女徒,这话不假。据云:李先生的家父与程砚秋是莫逆之交通家往来。李世济五岁时经常陪伴父亲进出戏园观看程的演出,耳濡目染学唱程腔竟也凸显出幼童的灵气,深受程砚秋喜爱而收为义女视为己出。
六三年愚尚在坐科时,李世济率北京京剧团来江西,在南昌剧场领衔挂牌演出,愚有幸场场观摩。记得打炮戏是“陈三两爬堂”,前面由武生张滨江主演开锣戏“挑滑车”。首场演出时是一票难求,连演三天场场爆满。此后李世济演出了“文姬归汉”“锁麟囊”“梅妃”、“起解会审”“朱痕记”。“程韵秋风”狂吹豫章城,可谓是盛况空前。此景况在建国后,也只有在五八年江西艺术剧院落成时梅兰芳来南昌首演才有如此票房号召力。
虽说是程派演员北有王吟秋,赵荣琛,这二位早离开舞台从事教学。唯有李世济以程派挂牌和马、谭、张、裘、赵齐名共事,程派经典是李世济撑起了门户。
在江西,京剧舞台京剧“梅、尚、荀”上演剧目有多见,唯独程派剧目鲜于谋面。是六三年李世济原创程派新剧“陈三两爬堂”的表演艺术魅力传播了程腔新韵赢而得了观众的青睐。
李世济甜美的扮相,饱满的舞台风貌使得观众得视庐山真面目,也就是说李世济让观众知道了程派。
说到李世济的《陈三两爬堂》 就该说到传承话题。愚理解传承的核心价值是:递进式的创建新高。李世济移植新创的代表剧目《陈三两爬堂》正是以纯正的程腔发声吐字的技巧,新颖的唱腔旋律清丽委婉,乐队全新的器乐声部配置,比较程砚秋摄制的《荒山泪》显然是一次大的提升。有着里程碑式的程腔伴奏沿袭至今被后学所用。这要归功于李世济艺术成就不可缺失的合作者,琴师、丈夫唐在炘的深厚文学、韵律学功底才有这样的音乐建树,唐在炘功不可没。
至于少数“三季人”谬说李世济的程派为“不正宗”,什么“摇头晃脑”,以一偏全,这不足诋毁李世济在程派发展上的艺术成就。
近代京剧界开宗立派者;有“通天教主”美誉王瑶卿的门下衍生了“梅、尚、程、荀”;谭派鼻祖谭鑫培门下衍生出“马、麒、扬、溪、言”。只有流派的兴起各领风骚,这才是戏曲表演艺术鼎盛繁荣。如果以静止的眼光对待表演艺术那岂不是停留在“同光十三绝”时期而早已经灭绝?
愚以为:开宗立派传授技艺,后人中也有理解与自身条件各不相同。舞台综合表现能力也是差异不一。业内人对有真学,而没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称之为“打内,不打外”。至于还有嘲讽什么“打外,不打内”,个中的缘由也不过是说明是同行相轻,拉帮结派的恶习。
戏曲艺术爱好者对流派传承表演,各自有自己钟爱的演员这很自然。戏曲表演艺术有口传心授手把手教的徒弟也罢,是“私淑弟子”也罢,对于以演员身体条件为创作工具学习表演,愚主张:学,要学死,用,要用活。死学硬背,错窝不下蛋,一味效仿,即便是仿学得惟妙惟肖也只是高仿品。
“名师出高徒”这也未必。就是血缘近亲也有个“贤愚不等”。太祖是名角儿,孙辈也未必就是名角儿,将门未必个个是虎子。戏曲生态环境的变迁,后辈天赋与勤奋与否,种种因素必然决定了造就如何。
愚观时下戏曲界盛行拜名演员为师,师者收徒不是量其才收学生。投师者也有的是图其名蹭点儿派别成员而已。
以愚之见;好老师未必是名演员,名演员未必就是好老师。
愚目睹建国后六十年代初,戏曲艺术界新人辈出很有亮彩。而为什么出人不出戏?以愚之见;传统文化失去了自信和戏曲表演艺术自然生态的改变是断层的根本原因。
开宗立派者的正宗已故去,而一些学过几出流派戏,唱过几出流派戏或是“我爸是李刚”的,就以正宗自居,大有旧时“堂口”老大威严。利用大兴举办这个赛,那个奖的,派系之间在暗中博弈左右奖项,奖级,真是乌烟瘴气,无端给戏曲表演艺术奄奄一息增添雪霜。2018-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