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出家,非僧非俗,与李叔同并称“双绝”,风流才子苏曼殊
1918年,李叔同在杭州出家,号弘一。就在同一年,中国近代另一位与他齐名、号称“双绝”的才子苏曼殊在上海凄然离世。
苏曼殊与李叔同
能与李叔同并称“双绝”,不只是因为苏曼殊也是出家人,更因为他和李叔同一样在文学艺术界的杰出贡献。两人都是风流才子,最终都遁入佛门,但又有很大不同。李叔同皈依佛祖是“进”,风流之后,看破红尘,真心归隐;苏曼殊皈依佛祖是“出”,一生飘零,不甘寂寞,彷徨悲苦。
苏曼殊出家像
出身孤苦
苏曼殊的命运,似乎一出生时就注定了。他出身在一个旅日商人家庭,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日本人。当时中日是战争关系,曼殊这样的身份,让他小小年纪及饱受歧视和嘲弄。在日本,他是混血儿,经常被欺侮;在中国,他是庶出,得不到家庭温暖。后来父亲因为生意失败离家出走,曼殊小小年纪只能默默忍受更大的苦楚。
幼儿时期苏曼殊
三次出家
12岁时,一位和尚到他家化缘,曼殊执意跟和尚走。他在广州六槟寺出家,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后来因为年龄太小,犯戒被逐出后还俗。
还俗后的苏曼殊到日本与亲人团聚,并且在日本上学,期间还与一位少女恋爱。但是这场恋爱却遭到苏家极力反对,那少女知道后伤心欲绝,跳海自尽。苏曼殊再次遭受严酷的打击,中断学业,回广州白云山浦涧寺第二次出家,这次他下决心闭关三月。但几个月之后,他重返日本求学。
苏曼殊俗家像
后来在香港《中国日报》工作期间,当时满怀热情的苏曼殊感觉报国无门,十分矛盾。1903年他来到番禺县雷锋寺第三次出家。这次他要求接受菩萨戒,俗称烧香疤。出家后,他来到惠州一个破庙中靠化缘修行度日。但是,由于受不了饥饿清苦的生活,他又狼狈回到《中国日报》社。
非僧非俗
这次他没有还俗,而是成了一位过着行云流水一般生活的云游僧。当时有人说他“非僧非俗”、“亦僧亦俗”,因为他虽然是僧人,却不受戒律束缚。开始他还能穿僧袍,后来连僧袍也不穿了。
因为他写了大量的诗歌,颇有名气。因此和陈独秀、柳亚子等人都有交往。有一次陈独秀看他穿僧衣喝酒,就劝他穿西服,他不听。后来他自己又穿西装了,问他为什么不穿僧袍了,他说吃花酒不方便。其实他经常混迹于烟花脂粉之地,跟中国和日本的妓女都打得火热。
苏曼殊作品
才誉天下
苏曼殊诗、画、小说皆精通,被当时的人追捧。他喜欢写诗,也喜欢吟诗。他曾经在一个雪夜乘舟湖上,吟诵拜伦的《哀希腊》,一边吟诗一边痛哭。他的诗作中最擅长的是七绝,留有名句:“万里征尘愁如梦,天南分手泪沾衣。”、“故园已随春日尽,鹧鸪声里使人愁。”,都是忧国或离愁的真切之词。
当然,风流如曼殊,消不了描写儿女之情:
桃花潭口坐吹笙,春水难量旧恨盈。
华严瀑布高千尺,未及卿卿爱我情。
他的情诗展示出他对爱情的向往,但是又经常流露出爱情幻灭的悲哀:
芳草天涯人是梦,碧桃花下月如烟;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度时!
苏曼殊小说不多,大多是爱情题材,比如《断鸿零雁记》、《绛纱记》等。
苏曼殊作品
苏曼殊的画是一绝,在绘画方面苏曼殊有突出成就。但是苏曼殊不轻易作画,他的画一般都是表现友情,有时候是纪念亡故的朋友。曼殊会单独为他们作画,画完就烧掉。目前据说这类画作,他只偶然留下一幅画《远山孤塔图》,本来这幅画是要烧给一个为他殉情的日本女孩,不只什么原因没有烧掉,这样才让人们能窥见他的画功。
苏曼殊画作
关于他的画还有个浪漫的说法,凡是男子求他的画,一概谢绝。女子一律有求必应,但是有一个条件:“须以本身小影酬劳”。
英年早逝
曼殊在激情、郁闷的彷徨挣扎中结束了生命,1918年他病逝于上海,只有35岁。
苏曼殊一生漂泊动荡,孤单凄苦。他多次出家,又不甘寂寞。他曾经怀抱热情参加过辛亥革命,革命失败后他对当时的社会彻底失望。他的诗歌、小说和绘画在当时名满天下,甚至出现过“曼殊热”,他是那时年轻人的偶像。他精通英文、日文、梵文,翻译过拜伦、雪莱的诗歌,还有《悲惨世界》。他厌世,又不能斩断尘缘。
苏曼殊死后几乎没有任何遗产,只有一个皮箱,内有纪念品若干,少女手绢一条,僧衣一件,僧鞋一双,他死后留下更多的是丰富的精神遗产。后事由宋庆龄等名人筹措,安葬于杭州西湖孤山。
目先森原创 #泛文化写作营#
苏曼殊纪念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