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百姓生活如何?在东吴使者眼中,困苦不堪

东吴使者薛珝于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到蜀国买马,回国后向吴国皇帝孙休禀报蜀国施政得失的,声称蜀汉百姓生活困苦,“面有菜色”,距离诸葛亮于公元234年过世,已经过去二十余年。

【永安三年春,使五官中郎将薛珝聘蜀求马。 】

《汉晋春秋》:【孙休时,珝为五宫中郎将,遣至蜀求马。及还,休问蜀政得失,对曰:“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

诸葛亮治理蜀汉,一边连年用兵,严刑峻法,而百姓不以为苦,完全是凭他的超人意志和卓越才华,同时加上事无巨细的工作态度,燃尽生命中所有能量,才得以让蜀汉政权的组织效率和生产力水平极限提高。

然而,封建帝制国家,是极难有现代国家一样的严明法治的,而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人治。等诸葛亮去世后,作为继任蜀汉执政者的蒋琬和费祎,虽然也是诸葛亮生前就重用的贤才,但他们面对蜀国地域狭窄、国力贫弱的的现实,作为务实的政治家,也不得不做各种妥协,难以将诸葛亮生前的一切施政方略都继续下去。

就以“大赦令”为例。三国鼎立局面下,人力资源对各国都极其宝贵,因此各国统治者都不约而同地频繁下达大赦令,解放那些囚犯罪人,让他们尽快投入生产、充当兵源。

依据《三国志》各位君主的本纪列传统计:

曹丕在位6年,1次大赦;曹睿在位13年,5次大赦;曹芳在位15年,9次大赦;曹髦在位6年,3次大赦;曹奂在位5年,4次大赦;

孙权在位33年,8次大赦;孙亮在位6年,6次大赦;孙休在位6年,4次大赦;孙皓在位16年,14次大赦。

即使是东吴孙权也好,司马氏三父子也罢,这些政治才能公认出色的统治者,一样在依靠频繁的大赦令来赦免罪犯、缓和矛盾,粉饰太平,同时顺带给自己涂抹上一层“仁君”面孔。

然而,这种对罪犯的频繁赦免,肯定直接损害了受害者亲属、间接损害那些守法百姓的权益,也是对国家律法威信的严重打击。因此,刘备生前和诸葛亮论政,都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治乱之道,曾不语赦”“岁岁赦宥,何益于治”。

【丞相亮时,有言公惜赦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曾不语赦也。若刘景升、季玉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治!』」】

在蜀汉政权的四十年历史中,“丞相”便是诸葛亮的专属称呼,后主刘禅以下,从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诸重臣,一直到基层小吏,但凡议论政事时,无不引述诸葛亮之法为关键依据。

然而,诸葛亮去世后的30年间,执政的蒋琬费祎等人却改弦更张,以改元、立皇后、立太子、军队胜利、敌国内乱、敌国重臣来投等理由,先后发布了十一次大赦令。大司农孟光对此公开抨击,认为是''施非常之恩,以惠奸宄之恶”,费祎竟不能应答,无言以对。

蜀汉大将军:费祎

【大司农河南孟光于众中责费祎曰:「夫赦者,偏枯之物,非明世所宜有也。衰敝穷极,必不得已,然后乃可权而行之耳。今主上仁贤,百僚称职,何有旦夕之急而数施非常之恩,以惠奸宄之恶乎!」祎但顾谢,踧踖而已。由是蜀人称亮之贤,知祎不及焉。】——《资治通鉴》

其实,这些大赦令绝大多数发生在蒋琬、费祎、姜维这些执掌军国大事的重臣还军成都、准备对曹魏发动新的战争时。

因此用意一目了然,就是史上常见的“谪发囚徒为兵”,如秦始皇征南越、汉武帝征大宛例。只不过秦朝二世而亡之殷鉴不远,汉武轮台悔过之诏书犹在,便用大赦天下的名义,让那些罪犯囚徒,去填补下一轮军事行动所需的人力资源。

蜀汉作为一个人力物力资源贫乏的小国,仅仅占据了两汉十三州中的一个州,却将“北伐中原、兴复汉室''作为立国之根基,因此不停以攻为守,对占据中原九州的北方大国曹魏频繁发动攻势,确实称得上“穷兵黩武”。

蒋琬、费祎们的才干远不能与诸葛亮相比,当然维持不了诸葛亮的理想主义施政,明知频繁大赦是饮鸩止渴,却也是“火烧眉毛,且顾眼下”,因此,蜀汉政权的施政效率,蜀汉民众的生活水平,在诸葛亮去世后,确实是远不如当年了。(【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

然而另一方面,蜀汉百姓“面有菜色”之说,也只是东吴使臣薛珝对东吴皇帝孙休的一面之辞。算不得铁证如山。

东吴景帝孙休这个人,只因为''旧爱宿恩'',就重用自己潜邸时的亲信张布、濮阳兴主持朝政,不能根据朝臣才干来举拔良才,本身就不是什么明主。他为了确保自己皇位万无一失,便将此前被权臣废黜的幼弟孙亮杀害,自然算不得心胸豁达的仁君。

东吴景帝:孙休

孙权在位期间,吴使张温出使蜀汉,盛赞诸葛亮的施政方略,却被孙权认为是有损国体,因此将其贬官。前车之鉴如此,何况孙休的能力见识胸怀,更远不及其父孙权呢?

因此当孙休问及蜀政得失,薛珝故意多加夸张贬辞,什么“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一套一套哄得刚愎自用的孙休高兴,原亦寻常之事。

孙休在位期间,东吴军事上毫无对外胜绩,更不乏海盗进犯,乱民起兵,死前托孤给张布、濮阳兴,此二人却废其子而迎立其侄孙皓。

孙皓即位后,同样为了巩固皇位,当即将孙休之妻和他两个儿子一并杀死,也算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更嘲讽了九泉之下孙休的识人不明。

东吴末帝:孙皓

诸葛亮去世后的三十年,蜀汉共发布十一次大赦,和诸葛亮时代比当然是过频过滥。然而孙休在位仅六年便发布四次大赦,孙皓在位十六年时间,更发布十四次大赦,荣登“三国大赦帝”宝座。这位史上出了名的暴君,如此喜欢“大赦”,目的当然也是尽可能扩充人力资源,而将国家法度抛诸脑后。

因此,单从下达“大赦令”的频率这个指标,也能推算出孙休、孙皓治下的东吴政权,其实比刘禅治下的蜀汉政权,更加法度紊乱,国势堪忧。如果此时的蜀汉百姓当真“面有菜色”,那么同一时期的东吴百姓只怕要“面色如土”了。

只是司马氏控制的曹魏政权,首先将蜀汉作为了优先打击目标,几十万大军呼啸南下,以狮子搏兔之态,泰山压顶之势,令总共只有十万常备军的蜀汉难以抵抗,率先亡国,留下“乐不思蜀”的典故,徒留后人唏嘘。

于是如“面如菜色”这样的贬低之辞,才成了吴人所谓的“先见之明”,竟成青史定论。说到底,不过是东吴多延续了十六年,便多了十六年的史书话语权,也算是某种程度的“成王败寇”罢了。

不能完全延续诸葛亮的施政方略,归根结底,是因为彼时蜀汉君臣能力不足,非不欲也,实不能为,毕竟单论治政能力,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及诸葛亮这个千古奇才?

所以这才是【诸葛大名垂宇宙,千载谁堪伯仲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