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推荐:唐代越窑
越窑器物装烧,首先应考虑它是否用匣钵装烧还是明火迭烧。这是中第 一个直觉。凡是用匣钵烧器物,其内底可以说是没有支烧印痕,仅仅在外底有一周泥点印痕。内底中没有泥点印痕的器物,其时代不会早于中唐元和朝。凡是在内底和外底均有泥点支烧印痕的器物,可以他定是明火迭烧,其时代可以早到初、盛唐时期,晚至北宋元祜、政和朝。
越窑是中国最古老的瓷器窑场之一。“越窑”一词,出现于唐代。唐代著 名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如向中宵承沆瀣, 共嵇中散斗遗杯”的诗句赞美越窑瓷器的釉色精美。“茶圣”陆羽也在其论茶专著《茶经》中称:“碗,越州上,……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不然。
唐代越窑青瓷产品种类繁多,以茶具最 具特色,有茶碗、茶托、执壶、杯等。碗或盏,被称作“瓯”。茶瓯造型以花式居多,有葵花式、荷叶式、海棠式等。碗是越窑青瓷茶具中常见之物,在唐人的诗文中多有记述。陆羽在《茶经》中记有:“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陆羽道出了越窑青瓷的特质所在,越窑烧造的淡青色茶碗能与绿色的茶汤相映生辉,“半瓯青冷绿”,从而达到“益茶”的效果。
茶与瓷的"知音"之遇,让唐代的陶瓷工艺进入到全盛的发展时期,并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分别代表了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制瓷的最 高成就,陆龟蒙的这首《咏秘色越器》,便是最早的一首吟咏越窑青瓷的诗作。越窑青瓷的极盛期在唐代,尤其到了晚唐,其烧制技术和工艺水准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而在越窑繁多的瓷器种类中,最能代表越窑青瓷技术的,便是陆龟蒙诗中所提到的这款"秘色瓷"。"秘色瓷"由于在配方、釉色、烧制的技术方面都严加保密而得名,在《茶经》中,这种"千峰翠色"最为陆羽所钟。
唐代越窑瓷器,目前绝大多数收藏于国内大博物馆,海外收藏不多,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那批秘色瓷无疑是国宝中的国宝。
唐代的越窑主要生产:碗、盒、水盂、执壶这类实用器,少有立件,也从侧面印证了越窑主要是供民用和出口赚汇的工厂。
唐代瓷器生产,南方以青瓷为主,北方则以白瓷为主,形成“南青北白”的地域特征。代表当时最 高制瓷工艺水平的是南方烧造青瓷的越窑和北方烧造白瓷的邢窑,唐代茶圣陆羽在所著《茶经》一书中曾形容越窑青瓷“类冰类玉”、邢窑白瓷“类银类雪”。这两个瓷窑的产品均造型规整,工艺精湛,颇受世人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