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学、抑郁,但这些孩子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18岁的定慧,在家自学了8年。
刚开始脱离学校集体生活时,他每天只能和自己、父母朝夕相处,加上青春期的各方面因素,初二就陷入了抑郁。
后来家人和他一同制定了详细的日程表:每天花5小时学基础课,其余时间里跑10公里去打太极拳,打2小时后再跑10公里回家。除了运动、读书,定慧还运用各个app学习不同的内容,最终在高中会考上考出了全A的好成绩。
2年前,他创办了一家中国自学生联盟,取名为“自由学社”。在这个线上平台中,所有自学学生可以互通资源与信息全部互通。
通过平台的各类社群活动定慧发现,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只要一个学生有确定的目标,并不断为之努力,就能创造一些改变。
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类似的孩子。
陈瑜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她关注到这一点,在自己的公众号上给孩子们发出邀约:任何有困惑的孩子,都可以主动联系她来聊聊。
找到她的30多个孩子或多或少作出了一些与常人不同的选择,在主流中,他们不可避免面对了一些无形的压力。而孩子们找到她,就是希望让更多人理解自己,尤其是父母。
如何合理对待不同的孩子、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是值得许多人正视的问题。
为了做更想做的事
16岁的奇霖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他曾在北京最好的中学之一读书,考年级第一是家常便饭。
他热爱文史,喜欢读福柯、卡夫卡、鲁迅。初三时他就觉得其他科目没意思,想休学。考入广州的一所重点高中后,他发现自己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更加坚定了休学的想法。
刚入学时发生的一系列事情,都让他觉得难以忍受。
比如奇霖喜欢讨论社会新闻,观点总是尖锐犀利,其他同学就觉得他爱表现,而且三观有问题。
以前他总在课上发言,而现在为了赶教学进度,老师常常直接掐断他,“下课再说吧”。
奇霖唯一的兴趣爱好,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写自己的文章。但宿管常常在熄灯后查房,他只能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写。广州的天气常让他闷出大汗,实在撑不住也只好放弃。
最终奇霖休学了。
在家里他也没有停下。除了每天阅读大量书籍,他还认识了一个喜欢历史的同好,两个人一起研究史书、啃史料,甚至发现了一些著作中的疑点,重新修正。
奇霖觉得这比上学快乐得多。
已经组建自己的专业团队
团子是寄宿学校的一名高二学生。
无论干什么,他都有一个特点:慢。写字慢、考试慢,除了上课,其余的时间就是写作业,根本没有空余时间干别的。
做一道题的时候,他会反复验算。1+2=3,做完之后,他必须回头想一遍3减2是不是等于1,如果跳过这些步骤就会觉得很难受,没办法想下一题。
在大大小小的周考月考中,由于时间紧张,团子几乎每次都做不完卷子。但一到期中、期末考试,就会有两个小时,他就可以把题目做完,甚至可以考满分。
后来医院诊断他得了轻度强迫症。刚听到这个消息,团子一个大男生,扑进被子蒙着哭了好几场。
哭过之后他想了想,有什么事是自己擅长的?
他发现自己的记忆比较慢,背古诗、单词、文章都需要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但是理解能力特别快,比如快速掌握一个游戏的玩法。
高一暑假,有个朋友打游戏时遇到一个新角色不会用,团子就接过来试着玩了玩,一下子就理通了角色。于是他开始做教程、剪视频,发到了视频网站上。
后来播放量窜到10万,团子顺势组建了自己的团队。搭档是职业顶尖玩家,负责硬核的内容,而团子则负责制作视频和管理,其他人负责录制审核。
团子对游戏其实并没有太大兴趣,他单纯觉得游戏的机制有趣,可以让他不断去思考怎样才能打得更好。他真正的兴趣爱好是设计和画画。“以后艺术设计中一定会接触到Media这个大类,现在做视频剪辑,也是在为将来做准备。”
有一天,团子的父亲偶然看到了儿子的账号。
看到儿子精心制作的视频能被上万个粉丝喜欢,父亲感到有点欣慰,“本来是希望你花更多时间在学业上,但如果真心喜欢,合理安排好时间也不错。”
最近他被B站的产品经理邀请到总部做嘉宾,还参与了一场新剪辑软件的探讨会。
团子在学校以外的地方,找到了自己更为擅长的事情。
虽然做的事情与考试成绩无关,甚至看上去有些不务正业,但他在用知识和能力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同样在学习、成长。
就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如果说天赋很重要,初二女生小黎则更加信奉“努力有用”。
她身边的同学从幼儿园就开始上很多课,到了小学,几乎每个人都会做课外作业。课外班最多的小朋友一周要上7、8节课,连平时放了学也要去。
班主任一直拉满“鸡血”,从小学两年级下学期开始就不断敲打,“马上要升入三年级了,你们可以好好考虑小升初的问题了。”
小黎原先从来不做课外作业,但看到大家都在刷题,也紧张起来。临近小学毕业时,她还特地参加了一所重点中学的小升初考试培训班,最后顺利考入这所中学。
在这么好的中学里,她原本担心自己的成绩会垫底,便加快节奏学习。
在第一次月考拿到全班第一的成绩后,小黎瞬间打满鸡血,有种“我就是世界第一”的感觉。
从此她更加相信努力一定有收获,比平时更加认真。
疫情期间,小黎开始了对自己的魔鬼训练。为防止自己偷懒,她每天都用番茄工作法:学习25分钟,休息5分钟,循环一整天。但到了后来,休息时间越来越短,学习时间越来越长,最她直接跳过了休息时间,不断学习。
除了学校布置的作业,小黎又给自己布置了许多课外作业,逼自己不做完就不准睡觉。每天躺到床上都已经是凌晨3点,睡眠时间几乎不超过4小时。
持续两个多月之后的某一天,老师点名批评小黎,说她没认真做题,太粗心。
小黎的心态彻底崩了。
她开始怀疑自己:如果明天再认真一点是不是就更好了?渐渐地,每天听课、写作业时,脑子里也只有这个声音在盘旋。
最终小黎请假睡了整整三天三夜。妈妈还带她去医院,查出了焦虑症和轻度抑郁。
疫情之后重返学校,小黎几乎没办法适应校园生活,在9月份的时候爬上了窗台。
妈妈同意让她休学。
小黎开始了三个月的居家生活。除了调整作息、按时吃饭,她唯一做的就是画画。
画画的时候小黎仍然会想:自己为什么没有去上学,还在这里画画?
不过后来,她发现画画起码让开心了一点。
“我想努力一点,以后做个插画师之类的工作。”小黎说,“努力就是我的护身符。”
小黎与陈瑜聊完之后,开始接受心理咨询。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38.8%有轻度焦虑问题,9.9%有中度焦虑问题,4.9%的人有重度焦虑问题。其中中学生的焦虑比例更高。
陈瑜一直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话题,在征得大家的同意后,把和她聊过的孩子的故事整理成书。
《少年发声》让许多人看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乃至社会教育中的不同面。在这个时代下,青少年可以快速接触到广泛的信息资源,如果我们再多一些耐心和尊重,便会发现,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让人意想不到的丰富和深刻。
未来,主流的教育方式仍然存在,但会有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出现,来支持个体发展、让不同的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