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诗画 | 松溪泛月图页
辛丑年
八月十六
2021年9月22日
诗歌赏析
人攀明月不可得,
皎如飞镜临丹阙,
但见宵从海上来,
白兔捣药秋复春,
今人不见古时月,
古人今人若流水,
唯愿当歌对酒时,
这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全诗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悠悠万古,长存不变的明月,是永恒时空里的奇迹,常常引起人类的无限遐思。前两句以倒装句式统摄全篇,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这种困惑,极有气势。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到∶这百古如斯的明月。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一对宇审本源的求索与困惑,实际上是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
"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三四句写出了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两句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亲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的特性,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
"皎如"两句极写月色之美。浓重的云雾渐渐消散,月亮皎洁得有若悬挂在天际的明镜,散射出清澄的光辉,照临着朱红色的宫门。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但见"二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
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如此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两句中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异,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
佳作赏析
名称:松溪泛月图页
作者:夏圭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24.7cmx25.2cm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这件作品的构图十分简洁,就是几棵松树、一只小船、一轮明月,便组合出一幅巧妙的图画。画面大量留出空白,以表现水天的辽阔,用最少的笔墨,画出了深远的意境。是难得的精品。
夏圭(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南宋〕亦称夏珪,字禹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宁宗赵扩朝(1195-1224)画院待诏,赐金带。工人物,精山水,师法李唐,渗以范、米家法。所作笔法苍老,墨气淋漓,喜用秃笔,出神入化,“世称夜光无与敌,何如夏君神妙笔,苍然劲铁腕有灵,开图展对人爱惜”。墨法运用亦别开生面,创“拖泥带水皴”或“带水斧劈皴”,先以水墨皴染而后用墨笔,达到水墨交融,淋漓苍劲,含蓄多姿,趣味无尽。构图简括,也许受南宋偏安影响,常用半边取景,焦点集中,空间扩大,近景突出,远景清淡之法作画,被称为“夏半边”。画亭台楼阁不用界尺,信手为之,笔意精密,奇妙突兀,气韵尤高。与马远齐名,时称“马夏”,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传世作品有《梧竹溪堂图》册页、《烟岫林居图》扇页、《雪堂客话图》册页、《松溪泛月图》扇页及《遥岑烟霭图》等,现均藏故宫博物院;《西湖柳艇图》轴、《溪山清远图》卷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灞桥风雪图》轴藏南京博物院;《洞庭秋月图》轴藏美国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其子夏森,字仲蔚,善画山水,笔墨不逮其父。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彦青]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