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老北京人的“吃文化”真讲究!

在吃上,北京人的“讲究”非常多。这讲究不是吃的多好,而是吃的有规矩。

饺子

先拿吃饺子来说吧,北京人常说“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出门饺子、进门面””“饺子酒酒越喝越有”从这几句俗语中您能看出北京人多么稀罕饺子。

北京人过年吃饺子,破五吃饺子,头伏吃饺子,立冬吃饺子,下酒吃饺子,远行也要吃饺子。

北京的饺子种类也多,水饺、煎饺、蒸饺、还有锅贴儿。

北京人包饺子讲究馅儿大皮薄,“一个肉丸”的饺子那可是北京人的最爱,不管猪肉大葱、羊肉大葱、牛肉大葱,里面的葱只是调味品,绝不掺其他的菜。煮的的饺子里面就是一个圆圆的肉丸子,咬一口满嘴流油,满屋散着香味儿。

北京人包的饺子馅儿简单但又复杂,虽然不离“肉蛋虾菜”,但演化出千万种搭配,猪肉混白菜、虾又可配鸡蛋、西红柿还能配肉末。

北京人吃饺子都会自己调蘸料,醋、辣椒油、香油、蒜泥....看

您可能会觉得这事是真够多的,不就是吃个饺子么?弄得跟吃满汉全席一样!您还真说对了,对于北京人而言吃什么不重要,怎么吃才是“讲究”的正题儿。

炸酱面

北京人最爱吃炸酱面,小碗干炸,黄瓜丝、萝卜丝、青豆、黄豆、香椿、韭菜......这些菜码儿多多益善。

炸酱的过程说来简单,但也是个费工夫的细致活儿。葱、姜切末预备着,猪五花儿肉要切成大肉丁儿。铁锅里放上比炒菜略微多些的素油,烧到八成热,下肉丁儿炒变得了色儿,半斤生的稀黄酱倒进锅里,然后改用小火儿不停地翻炒。这个时候还可以加上些泡好了的黄豆,这样吃起来更有味道。炸酱的时候不用再放盐和酱油,更不能加水,否则炸出来的酱就不会醇香浓厚。

酱炸好了,当然要浇到面上拌着吃。讲究的是吃“锅挑儿”。

盛上多半碗锅挑儿,两勺子酱,如果就这么吃,有个不雅的称呼,叫做“光屁股面”,意思是什么也面码儿也没有的面。一般来说是不这么吃的。对于善于享受的北京人,在吃上是从不马虎的。

至于大蒜,北京人的吃法是咬整瓣儿的,唯有这样才过瘾。

打卤面

昔年旧京普通人家儿,短则三五天,长不过十天半月,总可吃顿炸酱面,打卤面却不能如此随意。按过去老论儿,一般家里办寿才打一次卤。

即便在北京,以“卤”佐面,也不是笼而统之都叫“打卤面”。比如茄子卤,西红柿鸡蛋卤,三鲜卤,醋卤等,用料不同,做法不同,叫法也不同。这些“卤”中,不勾芡的叫汆儿(也叫汆儿卤和清卤),勾芡的叫芡儿卤(也称混卤)。但都不能叫“打卤面”。只有以白汤、肉片儿、口蘑、黄花儿、木耳、鸡蛋等勾芡而成者,才可称“打卤面”。

打卤面是老北京寿宴上的“角儿”,而且是蹲底大轴儿。旧京人家儿,只要办得起寿宴,菜品可以将就,最后这个“大轴子”必须得压台。

芝麻酱面

过去的芝麻酱面讲究可多了。不仅要有恰到好处的芝麻酱。还有许多小料。

葱花酱油是必不可少的调料。先在一个小碗里倒上多半碗上好的酱油,切一些葱花撒在酱油上,然后将炸花椒的热油砸在小碗里的葱花酱油上,香味儿马上就窜出来了。

芥末酱最好是用芥末面儿自己焖。闷热的夏天,吃上一碗拌着芥末的芝麻酱面,那股冲鼻子的辣劲儿能直冲到脑门儿,再打两个喷嚏,人一下精神了起来,那叫一爽利!

吃麻酱面用的醋最好是米醋。因为米醋味薄,吃着爽口,适合夏天吃。

至于吃芝麻酱面的面码儿,黄瓜丝属于最基本的。除了黄瓜丝,还应该有小水萝卜丝和切成末的青蒜。另外,还应该加上点儿腌香椿末儿。最地道的腌香椿应该选用紫色的那种,而不是绿色的。还可以再加上点儿胡萝卜丝,抄过的豆芽菜。当然少不了大蒜。

一些吃食的讲究

说到芝麻酱,那可是北京人最钟爱的调味品,可谓上顿没吃着,下顿就得吃上。

吃烧饼,北京人必须要吃现烙出锅的椒盐芝麻酱烧饼,只有这样,夹酱肘子或者酱牛肉才够味儿呢,是不?

吃涮锅,吃爆肚,麻酱小料绝对不能少,也不能替换,您给北京人弄一碗沙茶酱、蘸刚涮得的手切羊肉片和百叶,他非跟您急眼不成。

麻酱小料里,还不能少了香菜。

卤煮小肠里,也要放香菜;当然也有的店家说卤煮里绝不能放香菜。暂且算个争论,搁置一下。

馄饨里,应该放香菜。

冬瓜汆丸子里,必须放香菜。

羊杂碎里,也少不香菜。

可炸酱面里,一圈的菜码儿放全活儿了,却绝对不能放香菜。没错!北京人就是这么穷讲究,没有为什么!

穷讲究的还在后面呢!

喝炒肝,喝面茶,不能用勺,溜着碗边,转圈喝。

喝豆汁儿讲究吸溜,还得就着焦圈、咸菜丝。

糖蒜,必须紧跟铜锅涮肉的“步伐”。

北京人在吃上还讲究时令,通俗点说,也就是“什么日子口儿吃什么”。

面条和饺子,在很多日子口儿这“哥俩”经常轮番“上阵”。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盒子往家转;头伏的饺子二伏的面三伏的烙饼加鸡蛋。甭管什么时候,一碗舒坦的面条下肚,北京人的味蕾才算找到了归属感。

立春

要吃春饼,俗话称之为咬春 。《四时宝鉴》中就有记载:'立春日,都人做春饼,生菜,号春盘。'绵延千年,至今仍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节令,每到立春日,都要卷饼咬春。炒合菜、酱肉还有松仁小肚儿,一样都少不得!

惊蛰

惊蛰这天吃懒龙的习俗流传已久,惊蛰过后,大家要为新的一年奔波,传说吃了懒龙,可以解除春懒。一想到懒龙浓浓的肉香和独特的滋味儿,小编忍不住流下了哈喇子。北京孩子最爱的大肉龙,一咬满嘴油!

寒食

寒食和清明通常差着一两天,讲究吃“十三绝”:豆面糕、艾窝窝、糖卷果、姜丝排叉、糖耳朵、面茶、馓子麻花、蛤蟆吐蜜、焦圈、糖火烧、豌豆黄、炒肝、奶油炸糕,基本以甜食和小吃为主。

端午

北京人的端午节从五月初一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五月初五,这个节日要吃红枣江米的粽子,还要吃五黄:黄鱼、黄瓜、蛋黄、黄豆、雄黄酒。

数伏

数伏讲究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些都是北京人爱吃的,在节气里,准保吃的肚圆。

中秋

吃月饼,北京人不爱吃什么蛋黄的、火腿的,最认的是自来红、自来白和提浆月饼,对五仁月饼也不那么反感。

冬至、立冬

吃饺子还是吃饺子。早年间,老北京人冬至这天不吃饺子吃馄饨,但是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冬至这天开始吃饺子了。立冬这天吃饺子,有不冻耳朵的说法。

腊八

每年腊八,都要吃腊八粥,稠糊糊的一大碗下肚,特别香。同时还要开始腌制腊八蒜,等除夕吃饺子的时候,就着腊八蒜,真够味!

大年初一

饺子不在年三十吃,而是在初一。吃完年夜饭,就准备包饺子了,大家一起动手,一边聊天,一边包饺子。拜年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素馅的接神饺子,也叫五更饺子。有的饺子里还要放上一枚小铜钱,谓吃到铜钱者为吉祥。

大年初二

初二还要吃面条,面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要吃炸酱面,最好是到哥哥姐姐家吃面,为了融合感情。

大年初三

初三的合子往家转,北京的吃主讲究,合子馅儿应该以小白菜和菠菜各半剁成馅为主,适当放点切碎的青韭、炒熟的鸡蛋末儿、虾皮及一些调料。其实北京人吃烙合子时,那馅可以变换花样,有时是青韭白菜馅儿、有时是韭菜虾皮馅儿、有时是韭菜粉丝虾皮馅儿等。

正月十五

这几种元宵馅儿最招北京人待见:什锦、芝麻、豆沙。

吃的礼节

中国是礼仪之邦,北京是首善之城,礼仪教化更是讲究的不得了。

北京人在“吃”的礼节上与其说是讲究,不如说是规矩,这些规矩真的特别多。

吃饭不能吧唧嘴

北京人认为,吃饭吧唧嘴,那吃相太难看。

喝汤不许吸溜

喝汤出声给人印象也不好,显得没教养。容嬷嬷在宫里也是这么教育小燕子的,都记得吧。

吃鱼不能说“翻”

翻鱼和翻船同音。应该把鱼从头开始倒转一面,叫做“掉头”,安全回来的意思。

不能说要饭

盛饭时一定不能说:还要饭吗?如果这么说了,家里大人肯定要一通叨叨:乞丐才要饭呢!

不许用筷子敲盘碗

在北京人看来,有这种行为的人都是“丐帮”的,只有乞丐讨食时才会用筷子敲打碗盆,家长会告诫小孩说不要敲碗盆。

吃饭时不能端着碗满处跑

在北京,大家一起吃饭时,您不能端着碗满处跑,这行为也是“丐帮范儿”,也不能随便换座位,落座就是落座,换来换去的没礼貌。

煮饺子,“看破不说破”

破了不能说“破” 说“破”不吉利,尤其是过年。要说饺子“挣”了。

筷子不许立插米饭中

因为这景象神似香炉,只有死刑犯的辞阳饭或者祭奠先人时才这样插筷子呢。所以家里长辈最忌讳这个,吃饭的时候,谁这么干,纯粹是给别人添堵呢。

吃菜不许搅菜碟儿

在北京,围桌吃饭,夹菜时,在盘子里乱翻的人,肯定被数落,小孩子这么做,大人更是会当面“教育”。

长辈先动筷子

春节了一家人吃团圆饭,长辈不动筷子其他人不能动碗筷的。长辈要做主位,其他人不得坐。

吃饭时手扶碗

吃饭时,手要扶碗,不准一只手放在桌下,如果因为这种坏毛病将碗打碎了,还免不了一顿打。

夹菜只夹眼前的

夹菜吃只能吃自己跟前儿的,最好别夹别人跟前儿的。伸着筷子夹别人跟前儿的菜形象很差

三天为请,两天为叫,当天为提溜

北京城过去谁家要是有个迎婚嫁娶、请客吃饭的,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叫“三天为请,两天为叫,当天为提溜”。

酒满敬人,茶满欺客

劝酒时要斟满,以示对对方的尊重。但倒茶恰恰相反,绝不能满,满了就是欺客。

您看胡同里的小饭馆,几个北京爷们儿端着满满的一杯二锅头吃着撸着串、就着花毛一体,山南海北的高谈阔论,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越喝越聊越带劲儿!

吃的问候

“吃了吗,您呐?”这是最有北京味儿的打招呼方式,其实并不是真的问吃没吃,而是反映出北京的礼数,“说声请,叫声您”,小不了你,大不了我,却透着亲切和关心。

这就是北京人的关于吃的“讲究”,表象看似另类,形式有些教条,但内涵主旨上绝对主流、正能量,这份“讲究”,就是咱北京人的生活态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