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红线之下,房企利润王失去“联想”
©读懂财经·金融地产组原创/出品
作者 | 郑鹏超
编辑 | 蔡品件
低负债率的房企,可以说是另类“烟蒂股”。
这不仅是因为此类房企的抗风险能力越强,更重要的是,低负债率的房企,拥有很大的加杠杆空间,往往也拥有业绩在短期内爆发的可能。
绿城(HK:03900)便是最好的例子。过去的绿城,只专注于品质,而不注重规模,导致业绩表现平平,二级市场股价不温不火。
但在新任董事长张亚东上台后,形势发生了变化。“新绿城”的风格变的激进,销售规模水涨船高。今年上半年,绿城权益销售额同比增长47%,6月单月权益销售额同比增长154.2%,远远甩开其他房企。
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对于绿城也是刮目相看。4月份至今,绿城股价涨幅60.41%,整个港股房地产板块涨跌幅中位数为-4.30%。碧桂园、万科等内房股,涨幅均不超过10%。
也难怪说,“低负债率的房企,更有潜力”。核心,就看房企愿不愿意“狂奔”。
但遗憾的是,随着“三条红线”的出台,这样的机会已经不存在。房企的杠杆规模受到严格控制,弯道超车大门紧紧关闭。
这种情况下,过去几年最为保守的中海地产(HK:00688),无疑成为受伤最深的“那个人”。
/ 01 /
控制了风险,
失去了规模
万科(SZ:000002)前董事长王石曾说过:“盖房子第一大股东一定要是国资”,因为有国资背书,房企的融资时利率会有优势。但此类房企由于背景特殊,在发展中可能就会“多些谨慎、少些狼性”。
为了追求规模,“如何加杠杆”大概是所有民营房企老板做梦都在想事情。在过去两年,净负债率超过100%的民营房企不在少数。比如上海绿地(SH:600606),2016年至2019年公司净负债率(有息负债减去货币资金/净资产)分别为287%、206%、171.8%、155.6%,可以说是加足杠杆“狂飙”。
而国资背景的房企,净负债率普遍在50%左右。比如保利地产,2016年至2019年净负债率分别为55%、86.5%、80.55%、56.9%。
还有更刷新“下限”的例子。2016年,中海地产净负债率只有7.5%。2017年—2019年,即便中海地产净负债率有所增加,但分别只有27.9%、33.7%、33.7%。中海地产,可以说是房地产界的异类。
但对于房企而言,过于“保守”显然也不完全是好事。虽然它可以让抵御风险,但也会让你错过一些发展机会。
这也是为什么,在过去几年房地产行业的黄金时期,中海地产交出来的答卷并不优秀。
2015年—2019年,中海地产的销售规模从1589.5亿元增长至3280.8亿元,增长了1倍。增速看似不错,那是没有参照物。
同期,房企中两个著名的“黑马”新城控股、融创中国凭借着敢于加杠杆拿地,2015年至2019年的销售额均增长超过7倍。素以稳健著称的巨无霸万科,同期的销售额也从2614.8亿元,增长至6308.4亿元,增长了1.41倍。
过去4年,可是中国房地产的又一轮黄金时期。2015年至2019年,中国房地产行业量价齐增,销售额从8.7万亿,增长至15.97万亿,4年翻了近1倍。这期间多地出现商品房供不应求,一房难求。
在2016年、2017年地产行业的爆发初期,地产商们为了融资十八般武艺上全,就为了能多借点钱、多买点地。
这期间,中海地产也在负债扩张。2017年—2018年,中海地产持续两年新增土地储备均在1700万平米,而2016年新增土地储备仅972万平米,可以看出中海地产在行业高景气期间也在发力。
只不过相对来说,力度并不大。在加大拿地力度之后,中海地产净负债率有所上升,但依然保持在极为稳健水平。正如上文所说,2017年、2018年,其净负债率分别只有27.9%、33.7%。
对于销售规模处于TOP10的中海地产来说,融资并非难事。当然,如果中海地产不愿意太冲动,那就另当别论了。
在2019年,中海地产拿地面积又回落到2016年的水平。
这也难怪,中海地产会在房地产黄金时期掉队。
/ 02 /
扩张规模之外,
超额收益难觅
当然,快速扩张规模,不是房企唯一的出路。
稳健发展,也有高额利润可寻。比如从香港取经的合生创展,几乎把香港房地产公司的经营理念也照搬了过来。这些年来,它一直玩着“囤地、慢周转”的开发模式,最大限度获得土地或物业升值带来的收益。
2019年合生税前净利132亿元,净利86亿元,其中重估盈余高达73.24亿元。重估盈余背后,便是物业增值带来的丰厚“利润”。
虽然这不是中海地产的玩法,但中海地产看上去也有赚取超额利润的办法。
2019年,中海地产的净利润率为26.1%。在房地产行业,这是一个极为夸张的数字。作为对比,2019年万科的净利润率只有14.5%;保利地产的净利润率稍高一点,但也仅有15.9%。
实际上,中海地产的净利润率,已经超过不少房企的毛利率。2019年,宇宙大房企碧桂园的毛利率仅有26.06%。
中海地产主要布局一二线城市,与碧桂园等布局三四线城市的房企来说,在毛利率方面会有一定优势。2019年,中海地产的毛利率为33.66%,比碧桂园高出近10个百分点。
但对于同样布局一二线城市的房企而言,并没有优势。2019年,万科毛利率36.25%,保利地产毛利率为34.09%,都要高于中海地产。
在获取超额收益方面,中海地产究竟有什么独门秘籍呢?似乎,也只有“抠门”这一解释了。
市场上一直有一种说法,费用管控是中海独有的强项。的确,在费用管控方面,中海地产可谓极致。2019年,中海地产销售费用、行政开支、财务费用合计占营收比重仅有3.75%。而万科仅管理费用率便高达2.99%,三项费用合计占营收比重高达7.01%。
但费用控制,并不是中海地产独有的秘籍。2019年,保利地产三项费用合计占营收比重为5.71%,比中海地产高出2个百分点,在毛利率接近的情况下,中海地产净利率却比保利地产高出超10个百分点,背后还有什么原因呢?
答案是,“会计手法”。
相较于其他房企,中海地产的利润表多了一个科目:投资物业重估盈余。
投资物业重估收益是指房企持有的商业、办公、酒店及配套等长期投资性物业,在报告期内基于当前或未来租金的上涨、开发利润率的变动等因素而发生的估值变化净值。
2019年,中海地产投资物业重估盈余占比收入6.11%,直接提升了6.11%的净利润率。而万科、保利等房企,这块收入普遍以成本法计量,占比为0%。
如果扣除投资物业重估盈余,那么中海地产的净利润率为20%,相较于同为国资背景的保利地产,也就没那么夸张了。
想来也是,都是造房子的,除了“快周转”,哪还有创收的独门秘籍呢?
/ 03 /
三道红线下,
超车的大门已经关闭
负债率越低的房企,一直更被投资者看好。
这不光因为此类房企的抗风险能力越强,更重要的是,低负债率的房企,拥有很大的空间加杠杆经营,往往也拥有业绩爆发的可能。
这也有迹可寻,绿城便是。
过去十年,在城镇化大浪潮下,房子几乎就是硬通货,供不应求。换句话说,只要有地,房企就不愁卖。至于质量,就自然要往后排排了。不过,由于过分注重品质,忽略周转和规模,使绿城几乎已经从行业竞争中掉队了。
但随着新任董事长张亚东上台后,绿城的风格大变,开始激进。据克而瑞最新数据,上半年绿城权益销售额同比增长47%,6月单月权益销售额同比增长154.2%。无论是单月,还是前半年,绿城的权益销售额增速都远远甩开其他房企。
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对于绿城也是刮目相看。4月份至今,绿城股价涨幅60.41%,整个港股房地产板块涨跌幅中位数为-4.30%。碧桂园、万科等内房股,涨幅均不超过10%。
也难怪说,“低负债率的房企,更有增长潜力”。核心,就看房企愿不愿意“狂奔”。
这是否意味着,中海地产也存在这样的机会呢?毕竟,当下中海地产净负债率不到40%,加杠杆的空间不小。
截至今年年中,中海地产净资产规模为3073亿元。相对于一些激进的房企,中海地产不仅加杠杆空间巨大,并且能够撬动的规模更是不小。
但答案,却是否定的。因为三道红线的出现,已经封杀了中海地产的这种预期。
三条红线指的是: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0倍。
如果有房企踩中三道红线,有息负债就不能再增加;踩中两条,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踩中一条,增速不得超过10%;即便一条未中,也不得超过15%。
虽然中海地产一条未中,但即便满足所有条件,房企的有息负债增速每年也不能超过15%。这也意味着,中海地产在加杠杆方面,有着规模限制。在杠杆率受限的情况下,中海地产显然难以上演此前各种弯道超车的好戏。
周金涛老师有句很有名的话叫做,人生就是一场康波。而过去20年,中国最大的“康波”就是房地产。
在这个赌局里,所有舍得下注的“赌徒”们,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一如以老实人著称的杨国强先生。房地产的造福股市,无不在告诉我们,在历史的机遇面前,该下注还是得下注。
房地产行业,稳健的房企并不少。稳健并非贬义词,但在特殊的节点面前,却不一定是好事。
过去这些年,以稳健著称的房地产开发商们,固然守住了“城池”,但也失去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中海地产,似乎就是这样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