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看台1276 | 林剑锋:博美人文寻踪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欢迎关注公众号

这里有上千个文学文艺刊物投稿邮箱,值得你收藏

免费推广文学书画作品,赞赏归原创作者!

拉到底部,有赞赏

省作协九代会召开,蒋述卓连任主席

奔向海陆丰 | 汕尾红色教育培训面向全国开放

博美人文寻踪

●林剑峰

紧凑的行程终结在夜色的相互问候中,一天的劳累被揉进各自的情怀里。回到家里,我把身子寄存在沙发上,任博美之行在大脑的影视厅里播放……

镜头一:博取众长飘色美

听到“飘色”二字,陌生中有了一丝熟悉,初三月考便有这题,百度还原:“飘色是一种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古老的传统民俗艺术。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广东。目前,依然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艺术形式。飘色艺术起源于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其形式及原理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色板,色板上装饰着固定姿势的人物,人物只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着,在高可逾人的空中手舞足蹈,飘然欲飞故而叫飘色。”社区讲解人说,明洪武间,有经商名人林广神于苏州偶遇飘色表演,因惊叹于表演、装饰的精美,后拜师并购置相关道具回来,从此成就博美传统节日表演的佳话。这两者应该不冲突,但如果依据上面内容,飘色艺术该是起源于广东,而非江浙一带。如此,博美飘色倒是特别,从江南一带引进,结合地方文化改进创新,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难怪独领风骚数百年。

对于“飘色”的说法我是陌生的,但俗称却熟悉。飘色其实是一种移动的戏台,把地方剧种从古戏台搬到特定的道具上,在人群中穿行,更贴近老百姓,所以又俗称“扮景”,也有说“行景”。传统节日里偶有遇见,面相姣好的人儿,色彩斑斓的头饰,总会赢得人群阵阵欢呼,一派盈盈喜气。

镜头二:三街六巷千古情

留下飘色艳丽的背影,我们走进古村街巷中。

从“司马第”到天后宫再到古戏台。对于宫祠文化,我所知甚少,自是无从说起,不知而不论,我想也是一种敬意。

然而,街市景观是可以推测而复原的。从新社区到司马第要穿过一条长长的街道,街面虽不很宽,也绝非小弄堂,骑马行车当已足够。两旁店铺虽已没有当年繁华,但人情宛在,盈盈笑意依稀可见。对于我们这一群人“招摇过市”,她们一点都不惊奇;镜头聚焦时,便坦然笑对。行程中但听店内一声善意招呼“老师喂,不用拍了呀”,惹得笑声连连。于街坊而言,或许早就见惯世面,年间,多少文化足迹此间过,笑颜喜作镜上花!遥想当年,司马大人该是骑马从此经过而抵府邸吧!与街坊乡亲马上作揖,自必惬意悠然。淳朴民风承继千年,早已温暖了人意!

看惯岁月沉浮,依然淡然如初,这是智慧。容纳古今,纵贯中西,这便是一种胸怀吧。看,两排建筑几经岁月风雨,容纳了多少今古风格:骑楼彰显特有的南洋风情,间以现代居民建筑,部分店面又保留近代农村商店的模样;荒屋之上那萋萋芳草,最见宜居佳所。人情风情,尽在宫前诸巷。

可能你会读:

文学看台1275 | 温榜:寄语莘莘学子

文学看台1274 | 刘映虹:我的百草园

文学看台1273 | 章为华:大海的臣民

文学看台1272 | 陈小坚:火一样的梅花

文学看台1271 | 潘妙君:梦中敦煌

文学看台1270 | 黄炎真:怀念在韩师的日子

文学看台1269 | 林煜琮:博美老墟掠影

文学看台1268 | 陈辚:探访超高思古今

文学看台1267 | 谢基贤:登郁孤台问辛大诗人

文学看台1266 | 卓俊标:大暑

转自:汕尾日报2019.08.04

善为网:http://www.shanweinews.net/

(0)

相关推荐